书城励志佛悟人生
5092000000023

第23章 笑佛常伴,学会欣赏世界(2)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叫了空。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距今已有近百年了。自出家以来,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香熏经洗,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①,六尘不染②,了却了一切尘缘。因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一时间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也络绎不绝。

一日,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找一方净土,寻一份清静。他跪在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高僧看了看他,说:“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落满灰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镜如尔心,若能擦净,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了起来,就这样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鉴照人。

青年拿着铜镜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青年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有擦净?”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的心早已断绝红尘皈依了佛门。他仿佛看见,在开满莲花的佛桌前高僧正在为自己剃度,自己将来就是佛前的一支莲,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尽自己也是幸福的啊。

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痕印还是没有被磨去。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没有盛开就凋落了;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黏上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更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怎能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往事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无论你是人还是佛都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是世间最基本的人生情愫。拥有宽容的心你才不会为难自己,才不会使自己走进难以回头的路,才不会因为错失很多事情而悔恨。

慧忠禅师和专权跋扈的宦官

鱼朝恩是唐代宦官,玄宗时任黄门侍郎,肃宗时为“观军容宣尉处置使”。自此,他专总禁兵,权倾朝野,恃势恣横,求取无厌。朝廷裁决,鱼朝恩经常不予理睬,自行其是。

话说代宗大历三年(768年),诏南阳慧忠禅师入宫传法。那时,代宗属下有一位奇异之士,能掐会算,自称太白山人,代宗对之极为尊敬。南阳慧忠则是当时一位有名高僧,禀受六祖慧能法脉,隐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慧忠受诏入宫,代宗便有意让这两位绝世高人见上一面。

俗话说:“文无第二,武无第一。”慧忠与太白山人一见面,两人便互相考较起来。慧忠问道:“不知太白山人擅长何术?”

太白山人回答:“知山知地知人文,算生算死算万物。本人精于算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慧忠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我问你,你所住的山是雄山还是雌山?”

这可是从未有过的问题,山还有雄雌之分吗?太白山人听都没听过,一时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慧忠不给他喘息之机,又问道:“你所站之地是何地?”

太白山人回答:“容我掐算一下。”

慧忠说:“不用算了,你既识字,且看我写的是什么?”说罢,随手在地上画了一笔。

太白山人立即回答:“是一。”

慧忠说道:“在土上写一笔,难道不是王字吗?你所站的地方是王地,这还用算才知道吗?”

接着,慧忠又问:“三七是多少?”

太白山人回答:“是二十一。”

慧忠说道:“难道就不能是十吗?”

慧忠随即对代宗说:“这个人,问山不知山,问地不知地,问字不知字,问算不知算。陛下,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个活宝?”

代宗随即对太白山人说:“慧忠禅师才是真正的国宝呢!”三人相视,莫不哈哈大笑。太白山人也被慧忠的风趣机敏所倾倒,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慧忠的言词却令便殿上的鱼朝恩气愤不已。鱼朝恩自负精通佛法,却没见过慧忠这样谈吐机敏的佛门人物。他心想:慧忠名为高僧,却靠卖弄口舌取悦于人,莫不是欺世盗名之徒吧?他也想当众卖弄自己的学问,便昂首阔步来到慧忠跟前问道:“请问禅师,佛法所谓的无明是什么①?无明从何而起?你既是当世名僧,对这个问题自该有些心得。”

鱼朝恩的问话内含讥讽之意,慧忠岂能听不出来?他便回答说:“人快死的时候,满脸衰相毕现,这时即便是奴才也会问学佛法了。”

鱼朝恩一听慧忠竟敢侮骂自己,不禁大怒。慧忠却微微一笑道:“大人,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从此而起的。”

禅宗向以言词机敏锋利著称,鱼朝恩在与慧忠论法之前,曾亲自见过他与太白山人的对答,按理说鱼朝恩应该对慧忠有了充分了解,应像太白山人那样哈哈一笑了事。可是他不,他没有太白山人那么宽广的胸怀,他只知道不能允许别人侮辱自己。在他看来,自己一位堂堂朝廷命官,举足轻重的人物,焉能被一个小小的和尚所辱?自己的权势、威严哪里去了!鱼朝恩越想越气,遂高声叫骂:“好你个和尚,竟敢侮辱我,天下大事没有不听我的,我看你是活到头了!”

这话被代宗听在耳里,非常不快,便有了杀鱼朝恩之心。后来,他果然被代宗设计擒杀,这倒应了慧忠所说之言了。

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谨慎,豁达宽容;切忌心胸狭窄,争强斗盛,不然就很容易贻害自身。

心外无法,一切现成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他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继续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在心内。”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

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这就是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心里有块石头,也是自然存在的,并不加重你的负担。

文益于此得到很大启发,后来到处传播此说。他的门下德韶曾写了一首偈呈与他看: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文益看了很为称赏,说:“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此偈的内容,也是“一切现成”的意思:学禅达到顶峰,当然与人间不同,但由于心外无法,则随处都可以见到青山(禅境)。

处处皆是禅,不需离开人间去找。也就是不待安排,随处即是。幸福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不把幸福寄托在某些外在的东西上,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不受到影响,就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锯断绳子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地问了一句:

“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放上马鞍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所谓的真正幸福人生,就是要摆脱那些无形的绳子,名利、贪欲、嫉妒、褊狭都是绳。摆脱了这些,快乐幸福的生活也就在你的身边了。

感受生命的本意

少年时,雪峰义存遍访名师却一直都没有悟道。后来,他听说要四处行脚,感受生命的本意才能悟道,就和岩头师兄一起四方云游。这一天,当他们行到孤峰山上时,大雪封住了路,只能停下来。

岩头在草铺上高卧酣睡,全不顾屋外情景。雪峰义存则坐在蒲团上参禅悟道,早晚不懈。

过了几天,他看到师兄依然故我,很是不满,就去推他。岩头也没什么反应,有时睡眼惺忪地看一下,又呼呼睡去了。义存抱怨道:“和这睡汉一起行脚真是倒霉,外面这么大的雪阻路,他居然还有心情睡觉。”说完,又盘膝坐下来。

突然,义存听到岩头一声大喝,问他道:“你整天打坐参禅,所为何来?”

“我心情不好,不敢自欺,用参禅来解脱心中的烦恼。”义存答道。

岩头听到这里,便冷笑道:“你打坐像山中的土地爷一样,我还以为你准备在孤峰山上建寺院,传扬大教呢!原来只是心中烦恼。心染妄念,坐禅有什么用呢?就好像厨子扬汤止沸一样,全不相干!”

义存道:“但是,我确实心有不安呀!”

岩头这时才脸色平静,语气也平和下来,说:“既然如此,你就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听听。我给你印证、破除。”

义存说道:“开始时,我在一个禅师处学到诸佛与众生无异,迷时空就是色,悟后色即是空。”岩头接着就说:“这个只是从色空义中求真谛,自文字求解只会越来越远,没有用,以后千万不可再想。”

义存心中一震,又说道:“后来,我又读了另一个禅师的《过水颂》,似乎摸到了一些真意。”

“这更没有用,他悟是他的,与你何干?”

义存猛然想起见德山的情景,就说:“我问德山禅师什么是佛的最高境界,被他当头一棒,感觉就像木桶脱底。”

岩头听到这儿,迫不及待地问:“你听到躯壳脱落的声音了吗?从门入者,不是珍宝。”

“不从门入,从何处进去呢?”义存连忙问道。

“不进去,从自家胸肺中流出。自家珍宝,方是禅家门户!”

禅讲究自心自性,一切从己出。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是活生生的真诚流出。这不仅是禅的效果,还是参禅、成佛的要诀。不论我们干什么,都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做。

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为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不断地问自己,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他对全世界的哲学家宣布,凡是能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将分享他的财富。哲学家们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很远的山里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也许老人能帮他找到答案。国王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山脚下时,他装扮成了一个农民。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发现老人盘腿坐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告诉我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吗?”

“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你可以和我一起喝一点汤。”

国王以为这是对他的考验,就照他说的做了。他和老人一起待了几天,希望他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但老人却没有回答。最后,国王对自己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感到非常气愤。他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宣布老人是个骗子。

老人说:“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什么呢?”国王问。

“你来的时候我向你表示欢迎,让你住在我家里。”老人接着说,“要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待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人生非常短暂,时光稍纵即逝。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就是现在,最易丧失的也是现在。珍惜现在,要比期望未来重要得多,也实际得多。

打开心灵之窗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独坐寺内,闷闷不语。师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语,微笑着领着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师父依旧不语,怀抱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阳光里。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无一物。

小和尚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过了晌午,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寺。刚到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上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寺门外。

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径自坐在门前,半天纳闷不语。很快,天色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小鸟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了。”慧能又回答说。

“不,外边还有清风、绿草、鲜花、小鸟,一切都还在。”

慧能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这些天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一位哲人说:“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暗淡,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中缺乏阳光;而是因为自己消极的心态早已把所有朝向阳光的窗户紧紧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