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德清说:“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意思是说,对人对法都相信了,又怀疑自己天赋不足,学不好,行不通。也就是没有自信。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谋事创业,首先应当坚定信念,贯彻始终,一心一意,然后才可望有所成就。如果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做,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在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自己工作时间跟别人一样长,也跟别人一样很少出差错,为什么升职、提薪都是别人的,却没有自己的份?其实,这种人只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敬业”态度就行了。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对这件事一定要有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如同当和尚一样地“敬钟如佛”,我们要敬畏自己的职业。
只要以敬钟如佛之心去工作,自然会发出不同的音响,会受到别人的赏识,取得事业的成功。而那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正如同那些似睡非睡、敷衍了事的撞钟和尚一样,钟是敲响了,可钟声欠佳;工作是做了,可那工作的质量自然大打折扣,更别提创新,事业上有所建树了。
人生难免会留下遗憾,有些遗憾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但是,无论人生有着怎样的遭遇,我们都要相信,幸福固然令人欣喜,不幸也同样会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收获。面对困境,不要迷失了方向,千万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敲钟的小沙弥
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的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同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但司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奕尚禅师不但识人,而从钟声里能听出一个人的品德,这也由于自己是有禅心的人。谚云:“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弥虽小,连司钟时都晓得敬钟如佛的禅心,难怪长大之后,成为一代禅师!可见凡事带几分禅心,何事不成?
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
一个老板,他把所有的财产都投资在古董生意中,由于被人欺骗而全部损失,他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彻底崩溃。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他想要跳湖自杀。幸亏被恰巧路过的洪德大师和弟子及时救起。
听完了他的故事后,洪德大师对他说:“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这流浪汉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洪德大师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洪德大师的手,说道:“看在菩萨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洪德大师把他带到水边的堤坝上,用手指着水面上倒映出的这个流浪汉的影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水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流浪汉蹲下身子,审视着水中的自己,用手摸摸自己长满胡须的脸孔,然后站起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洪德大师再次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那一天我离开湖边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流浪汉。可我对着湖水找到了我的自信。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我正要前去告诉您,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我将给您重修禅房。因为是您介绍我认识了自己,是你要我站在水边的影子面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具有强烈自信心的人,是生活中的幸运者。因为他们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信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使他们能充分相信自己,能够承受各种考验、挫折和失败,敢于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这种自信心,使他们一辈子受用不尽。
保持向上看的雄心
慧能大师带领几个徒弟乘船云游的时候,不幸遇上了大风暴。
一名弟子受命爬上高处去调整风帆使它适应风向。他在向上爬的时候,犯了个错误——低头向下看。颠簸不定的轮船和波涛汹涌的波浪使他非常恐惧,他开始失去平衡。
正在这时,慧能大师在下面向他大喊:“向上看!徒弟,向上看!”这个年轻的弟子按照师父说的话做了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平衡。
事后,慧能大师告诫弟子们:“当情况看起来似乎很糟糕的时候,你应该看看你是否站错了方向。当你看着太阳的时候,你不会看见阴影。向后看只会使你丧失信心,向前看才会使你充满自信。当前景不太光明的时候,试着向上看——那儿总是好的,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多数人在作决定时都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结果快乐没得到却得到痛苦。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和引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而把目光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而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对于痛苦的恐怖。”
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掌握未来,那么你就必须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且要忍受暂时的痛苦。转变自己的观念,就能有新的突破。
一心学佛道的日难王
过去有一摩天罗国,国王名叫日难,常自思维:“这个身体终有一天会毁坏,纵为一国之王,终究难逃无常生死的逼迫,王位又有何值得珍爱?”于是,放弃荣华富贵,独自一人到渺无人烟的山中修行,每天只吃一钵食物,就这样独自居住在山林约三十年的时间。
一日,行经一棵大树下,看见旁边有个深坑,深坑中有位因追捕鹿而掉入坑中的猎人,及误落坑中受伤的蛇和鸟。恐慌无助的猎人一看到修行人,便难以自制地放声大哭。修行人靠近坑边告诉猎人:“不要悲伤,现在你已经安全了,我马上就会救你们出来!”
因为修行人的救助,猎人和受伤的蛇、鸟得以保存性命,他们非常感谢修行人的救命之恩,猎人先对修行人说:“因您的慈悲救护,我才能脱离险境,为报答救命之恩,希望您能接受我终身的供养。”修行人说:“我过去曾为国王,拥有宽广的土地和人民、无数的金银珠宝、貌若天仙的女眷。可是,这些欲乐都是使人们堕入三涂恶道的因①,接受对我而言犹如怨贼,所以,我决定舍离一切入山修行,希望能成就佛道,再来度化众生,令众生得以解脱。救护你们是佛弟子应该做的,不足挂齿。赶快回去吧!愿你们回去后,都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为善去恶精进修行。”
修行人的慈悲愿力,让猎人深深感动,说道:“你就如圣者一般,怀着宽恕的心,救济大众又不显扬自己;假如你有任何需要,请一定到我家接受我微薄的供养。”乌鸟接着说:“我叫钵,如果您有难时,只要呼叫我的名,我一定会马上出现。”蛇也说:“我叫长,如果您有任何忧患,呼叫我的名字,我必定立即前去以报答您的恩惠。”大家说完便告辞而去。
有一天,修行人经过猎人住宅,猎人远远地看到他走过来。急忙告诉妻子:“有一位不祥的人正走向我们家,我会假装命令你快去准备菜肴,你一定要面有难色地回答:‘已经过了日中,不可食了。’”于是他们便假装热忱地演了一出看似供养,实际却极尽虚伪的戏。
修行人没有得到供养于是又回到山上。看到乌鸟,便喊:“钵!”乌鸟听到问说:“您刚从哪里来?”修行人说:“刚从猎人住处回来。”乌鸟又问:“您吃饭了吗?”修行人答道:“因为他们过午不食,我去时已过了正午,所以只好离开了。”乌鸟说:“这个恶劣的人,完全没有慈悲济世的心,而且还违恩背义。虽然我没有食物可以供养,但您请坐着等我一下。我飞去般遮国,一会儿就回来。”
乌鸟飞到般遮国,看到王后寝宫中有一颗明珠,便将此珠衔回,供养修行人。王后小憩起来找不到明珠,急忙告诉国王,国王于是立刻下诏,如果有拾获此珠者,赏金银各千两;如果有知而不报者,则受重惩。修行人得到此珠并不想占有,而是拿去转送给猎人。猎人一见此珠,也不问来龙去脉,便将修行人捆绑送到王宫。国王生气地责问修行人:“从哪得到此珠?”修行人心想如果说出来处,国王一定会将全国的乌鸟都杀害,让这么多的众生丧命,实非佛弟子所应做。所以无论国王如何审问,修行人始终一言不发,于是国王便命人杖打修行人。虽身受苦楚,修行人心中却非常平静,既不怨王,也不恨猎人,并慈悲地发愿:“愿我成佛度化众生,令皆离苦得乐。”国王在施以苦刑仍得不到任何答案的情况下,便将修行人关进牢里,待明日处死。
修行人在狱中想起蛇临别时的叮咛,于是呼叫“长!”蛇听到有人呼叫自己,心想:“天下无人知我之名,只有修行人一人知晓,叫我必定有事。”于是速速寻声前往。蛇见到修行人明白个中原委,感叹流泪地说:“您如此仁慈,竟然遭受这样的祸难,难道没有天理了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说:“我入宫去咬太子,太子中毒后,你拿这个解药去救他,或许便能因此而脱困。”夜晚蛇便潜进宫中,咬了熟睡中的太子,太子马上毒发,陷入昏迷。
太子昏迷后,国王下令:“谁能救活太子,就把国家分一半给他治理。”修行人得知此消息便说:“我可以救活太子。”国王一听心中非常欢喜,赶紧将修行人招来,用药治愈了太子。
国王按承诺要将国家分给修行人,修行人说:“我受之有愧。”于是将事情的始末告诉国王,王听了以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便下令召猎人:“你有功于国,赶快前来,寡人将好好赏你。”等到猎人到来后,国王即因他违背仁义,又欺瞒国王,下令将他治罪。修行人没有接受国王的慰留,独自一人回到山中,于道业上继续精进不懈。
众生的心总是随着外界环境起伏波动,逆境嗔恼、顺境欢喜,在不能做主中徒增贪嗔痴的烦恼。修行就是要“忍”,定力从忍耐中涵养出来,有了定力自能彰显本具的慈悲智能,真正做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天,一个中国台湾作家带孩子去参观一座刚落成不久,有十几层楼那么高的大佛。孩子突然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孩子的话使作家无法回答而陷入沉思。很多人千里迢迢跑来礼拜的佛像,祈求能保佑他们平安的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苏东坡有一次和佛印禅师到一座寺庙,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上戴着念珠,苏东坡不禁起了疑情,问佛印禅师说:“观世音菩萨自己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戴念珠,她是在念谁呢?”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苏东坡又问:“她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佛印禅师说:“求人不如求己呀!”
看着眼前大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己呀!”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
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人需要避雷针,是由于自我与贪婪太巨大了。
我们把佛像建得很巨大,那是源于我们渴望巨大、不屑于向渺小的事物礼敬。很少人知道渺小其实是好的,唯有自觉渺小的人,才能体会世界如此开阔而广大。把佛像建得很大很大,那是“出神”的境界;知道佛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那是“入化”的境界。权势、名位、财富很大很大,那是“出神”。掌大权、有名位、大富有的人还能自觉很渺小,那是“入化”。
佛像不必建得太大,因为心中有佛,佛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如果心中无佛,巨大的佛像与摩天大楼又有什么不同呢?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局限他的自由呢?位高权重的高官巨富一旦心中无佛,胸怀狭小,欲望永无终极,名利权位正好成为围困他的砖墙,又何乐之有?
因此,把避雷针装在佛像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只要能自甘于平凡、安心于平淡的生活,在平常日子也有生的意趣,那避雷针就已经装在心中了。
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一旦心中有佛,胸怀无限宽广,心中无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则尘世的权势名利又怎能成为他的欲,局限他的自由呢?
信满成佛
所谓“信满成佛”所指的是: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信心”,因为具足信心,才能发出“愿力”,并以愿力来启发我们的“行为”。修行即是以佛的身教、言教,作为依循的规则,但因众生常为自我所碍,对于没经历过的事物,常会抱持怀疑的态度,所以佛陀即使宣说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果众生不能信受奉行,还是不能出离苦海。
《杂譬喻经》上记载,有一位沙门,独自在深山中用功修行。一天,当他正要静坐思维时,看到一团黑影朝他飘来,靠近之后,沙门看出这团黑影只有身体没有头,于是沉着地对它说:“没有眼睛,就不会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嘴巴,就不会受到食物的诱惑;没有鼻子,对于味道就不起分别,如此少欲少恼,真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发觉这样的身形,竟然没有吓着这位修行人,于是又变成没有身体,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又说:“少了身体更好!没有体内的五脏六腑,就不会为其所折磨,病苦正是大家都想远离的呢!”无头鬼一听,马上又化成没有形体的影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回旋似的朝沙门逼近,沙门非常自在地说:“摆脱了色身的障碍,这正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影子听完,知道再也无法吓阻其修行,只好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