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悟人生
5092000000014

第14章 见性成佛,客观认识自我(1)

《华严经·夜摩宫中品》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的根本要义就是“见性成佛”,所谓“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到自己的本来心性,觉悟到自己本来所具之佛性,见到法华所开示之实相。

人生中认识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识自我,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

老子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如何认识自己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也可以通过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生活中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认识自己。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安心地做小草

有一位国王很喜欢花草树木,一天,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国王很生气,于是便到处了解情况,才明白桃树由于没有橡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橡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他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让国王感到意外的是——只有最细小、最脆弱的心安草依然茂盛地生长着,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争芳夺艳。

国王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心安草,欣慰地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

心安草微笑着答道:“国王啊,我一点儿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国王您如果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株牵牛花,您只要叫园丁把他们种上就行,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地做小小的心安草。”

国王无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满和失落,也仅仅是因为自己盲目地和别人攀比,觉得别人比自己幸运。所以我们要学学心安草,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相信自己,并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快乐也就不请自来。

你就是佛

人能做梦真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但是能在做梦中觉悟成佛的,更是奇上加奇。

晚唐时期就有这么一位一觉悟道成佛的梦觉大师。

悟道之前,大师立志苦行修身,云游四海,到处拜师,但无论如何都参不透这成佛的禅机。一日,他愁思满面地走进一个破败的寺庙,躺在草瓦堆里冥思苦想。正想着的时候,忽听半空中霹雳一声,整个寺庙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大师慌忙爬起,定睛一看,居然发现自己苦求不得的大慈大悲的佛祖就端坐在云层之中。大师连忙翻身跪倒在地,连声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望佛祖点化弟子!”正拜着的时候,佛祖头上钻出一只老鼠,吱吱吱尖叫大笑道:“哈哈,愚蠢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大师气坏了,正寻思该怎么教训那只胆大妄为的老鼠,这时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张牙咧嘴就要吞吃。“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把老鼠掰成了两半,扔给大师一半说:“和尚你也来吃!”

大师大吃一惊,就从梦里醒了过来,恍然大悟道:“我真是个笨蛋啊,竟然骑驴找驴!我自己就是一尊活佛,何必四处去拜那些假佛呢?”

大师大笑三声,扬长而去,从此以梦觉为号,一去就再无踪迹。

大千世界,众生芸芸,人们总是习惯于欣赏赞叹别的人和事,却很少有人去欣赏自己的。要学会欣赏自己!只要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走了自己该走的路,就会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就会活出自己的模样。

找到自己的位置

义玄法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习惯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入①。常在接引学僧禅入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答,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于此。

义玄禅师在圆寂之前开示弟子们说:“我死之后,你们不可以让我的正法眼藏也随我而去。”座中三圣之一的惠然禅师极力安慰老师说:“绝对不会的,老师。”义玄反问惠然:“那如果有人来向你们问道,你们该如何回答呢?”惠然禅师马上学着老师的口气高声大喝,听上去跟老师平时一模一样。义玄禅师叹了一口气,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居然就在你们这些人高声大喝时候永远消失了。我真是伤心啊!”说完,老禅师就在法座上寂然而逝。

惠然大惑不解,对师弟们说:“老师平时不都是对来访者大喝一声吗?我学了好久了,神情、语气甚至声调都学得与老师一模一样,怎么还是不对呢?你们说说,怎么回事呢”正当众弟子迷惑不解的时候,临济禅师突然死而复生,大声问道:“我吃饭你们会饱吗?我死你们能代替吗?”弟子们大吃一惊,以为是佛祖显灵,连忙跪地请求道:“老师啊,请再给我们多多指教!”老禅师生平最后一次当头棒喝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然后再也不吱声了。

你身为一个人,不必与别人比较高下,因为地球上没有人和你一样,也没有和你同一等级的人。你是一个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变得“像”某一个人,没有人“要”你去像某一个人,也没有人“要”某一个人来像你。在生活中要找准自己的特长,发挥自身的潜力。

摆脱自身的困境

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顶戴着贝壳,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的恭敬。

修行僧看见他如此怪样,不解地询问:“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得意地说:“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僧人追问。

“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该死的,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不胜枚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修行僧笑道:“倘若扮作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真不错。可是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

“牛黄是从牛的肚子里取出的。”施主说。

“如果涂上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

“牛的确是过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应允。

“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

修行僧见施主仍然迷惑,进一步开解说:“牛的肚子里有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有道理,就默不作声了。

修行僧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从海里冲上岸的贝壳。”施主回答。

僧人解说道:“它显然是被海浪冲到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贝壳肉体活着的时候,昼夜都藏在硬壳里。但当它死去的时候,坚硬的壳尚且救不了它,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的硬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

施主一听,连连点头,沉默不语。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对方的心坎,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世人把它看成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

“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坠地。因为有果实存在,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

“的确如此。”

“如此看来,你有了它,又有何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取它时,树枝和树叶同时堕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修行僧一番诚恳的话,解开了施主心头的迷惑,他终于明白,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

追求自强自立,才能保护自己;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难免会失望。

找到自己的佛性

有一次,沩山灵佑禅师在百丈禅师身旁,百丈禅师问道:“谁?”

沩山禅师答道:“灵佑!”

百丈禅师道:“你拨一拨火炉,看看还有火没有?”

沩山禅师在炉中拨了一拨,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亲自站起来,走到炉边,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拨出一点火星,取出来给沩山看,然后说道:“你说无,这个不是火吗?”

沩山禅师说道:“我知道是有,只是未能深深一拨!”

百丈禅师道:“这只是暂时的歧路,经典上说,要了悟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忆,那时才知道自己本来一切俱足,不是从外面获得的。所以,祖师说:悟境同未悟,无心如有心。凡圣虚妄,本来心法,原自备足。你现在已经如此,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

第二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劳动服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枝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地说道:“如虫蛙木,偶尔成文。”

“火种”,代表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此即所谓佛性也。百丈禅师要沩山到炉中拨火,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找到佛性本心,谈何容易?百丈禅师不得不亲自示范,要深深一拨,自性才能现前。甚至师徒在山坡时,都在策励生活中不要忘记自性,一句“火种带来了吗?”这里面多少慈悲、多少智能、多少生活禅也。

学会治本

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有一株枝叶苍翠、茂密的壮硕大树。它有着宽广的树荫,枝干摇曳生姿,来园中游憩的人们都喜欢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或乘凉。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在这棵树下停留过的人们,不是头痛得厉害,就是腰痛难耐。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偶发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树下欣赏美景的时候,竟然一个一个地倒地,看守园林的园丁不由得心生怀疑:“莫非这是棵有毒的树?”

园丁怕惊吓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此树。他用一根木棍绑上斧头,自己站得远远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绿叶,不但树叶比先前更为嫩绿,枝干也愈加的繁茂坚实,在园林之中,已没有一棵树比它更挺拔、壮丽的了。所以来园林的游客,有些人看到告示,会遥遥地欣赏树影摇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游客却经不起它雄伟壮丽与摇曳多姿的诱惑,完全不理会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树下乘凉、嬉戏,结果他们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样,感到身体不适,乃至丧命!

看守园林的园丁更加确信,这是棵害人的毒树,他决心要除去这棵树。无奈他经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不断地展现出各样的美妙树形。当然,也陆续有人因为贪乐树荫而遭逢危难。

园丁相当地焦急,心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除掉这棵害人的毒树啊?”他一筹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地挥动斧头——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某一天,走来了一位智者,说道:“当尽其根。”智者的一句话,总算让园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枝枝叶叶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难怪会徒劳无功,应该从根本下手,去掉毒树的根,它就没办法再生枝长叶了!

当我们看到园丁要根除毒树,却始终只在枝末上忙碌,一看便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就是这位园丁。每当遇到事情,总是在枝末上争对错;当面对种种的五欲①尘境时,总是以求到了为乐,而不知要从根源解决。这根源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分别心,若不知止息攀缘、分别的妄心,这苦只会不断地在我们身上轮回,无有歇息之时。唯有少欲知足、心量广大,妄心不起,才能安详自在。所以古德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在面对种种顺逆境界时,若能常作这样的思维,久而久之,自能不生苦恼,烦恼根源尽除。

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线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线,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时刻都能把握住前进的方向

小徒弟练习打坐了一段时间,感到了修行的艰难,他产生了畏难情绪,便对慧能大师说:“师父,我是不是没有修成正果的慧根?”慧能大师说:“心诚则灵。只要你有毅力,就不愁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接着,慧能大师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也追进了山洞里。在洞的深处,商人没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了一顿毒打,身上的所有钱财,包括一把准备为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