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业三字经
5090800000003

第3章 论公私

人一生,有一私,有一公,私家庭,公组织。人一生,有两立,立家庭,立事业。人一生,两思维,家思维,公思维。出于家,入于公,出于公,入于家,始入职,契约成,两角色,善分别。

组织是,工作地,需洁身,知自爱,八小时,给工作,绝私事,不聊天,不QQ,不网游,干私活,不道德。家思维、公思维,要明确,有分野。昔贤者,读家书,灭公烛,公私明,人清廉,行世间,无所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家思维的客观存在,并且要认识到,家思维是根深蒂固的,是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样才会对家思维提起警觉,并且有意识地去克服这种思维的不利方面。所谓家思维就是在家这个生长环境中形成的以家庭和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习惯和思想观念,它以自发形成为主,以接受父母长辈的影响为辅,体现的是自己天然的情感意志,是感性的。公思维就是在公家这个事业环境中形成的以公家为根本的思维模式、习惯和思想观念,它主要是通过对外学习来获得的,体现的是公家的需要,主要由概念和观念构成,是理性的。家思维源于天性和模仿,公思维源于思考和辨别,家思维和公思维之间的矛盾主要爆发在组织中。

为什么在本书中要提倡有意识的克制家思维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回家,家这个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家思维会时不时影响我们,当我们有一天早晨特别想睡懒觉,那就是家思维战胜了公思维。家思维还给我们更多潜在的心理暗示,我们察觉不到,但却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工作。

绝不占人半点便宜,绝不占团队半点便宜。

牢记这是个工作的地方,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这样做像不像是个干工作的样子。

当我们的意识中,家思维和公思维有截然不同的分野时,我们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就自然实现了。

家思维令我们松懈散乱,公思维令我们紧张有序。

团队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家思维的管理。

职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个体不断克服家思维的过程。

实现了公思维也就实现了自我管理。

影响我们最大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家,一个是组织。这两者一出一进,密不可分,关系复杂,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矛盾的,顾家多些,顾工作就少些,顾工作多些顾家就少些。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是家庭生活的压力,而是在我们思维模式最深处留下的家思维印迹。

尤其对未婚人士来说,顾不顾家这个问题还不明显,明显的问题是家的思维印记对工作的广泛影响。我们通常说的个人主义和团队主义,是家思维和公思维的一个缩影,个人意愿和工作需求是矛盾统一的,我们先是形成个人意愿,然后在工作中,我们的个人意愿需要逐渐适应工作需求,适应得越好,我们的工作也就越好。换言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工作中的体现可以用家思维和公思维很好地概括。个人意愿、个人主义、个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在家庭中最先行成的,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是先天的,不知不觉就形成的,其影响是潜在的,习惯性的,往往是很难改变的。

家思维影响巨大,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有家思维,而没有形成公思维,大多数人只是部分地学习并接受了公思维,可以将这部分思维称为工作思维,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在家思维的潜在影响下进行工作的,所以我们很多人一生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如迟到的年年迟到,月月迟到,完不成任务的每次都完不成任务。

家思维是从小自动形成的,工作思维一般是在我们成人后被动接受的。成人后我们逐渐意识到工作需要我们如何做,逐渐适应工作的规则,改变家里形成的习惯,做到了在两种环境下准确地进行角色切换。家思维意识过于僵化,难以改变的人,就很难做好工作。

家思维和公思维的概念,是从我们生长的具体环境来定义的,所指向的内涵有很多,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并不相融,一私一公,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平衡点,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永远都是矛盾的。

家思维的印迹越深,就越难以融入团队,工作就越难以做好,家思维塑造出的随意、自由、自私,更是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能做到公私分明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容易,即便组织和个人之间没有非常明确的文字契约,但有些规矩也是天然具有效力的,虽然我们较少正视它们,甚而忽略他们,但它们天然的存在对于我们具有道德的约束力,我们的道德会告诉我们,有些事做了是亏心的,即便没有规定禁止,也没有人刻意出来制止,但我们的理性明白,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我们做了那些事,只是因为我们受家思维的影响太重,我们虽然身在组织或单位,但却忘记了这是个什么地方,把它与自己的家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家思维的本质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公思维的本质就是,规定出来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家思维的约束是亲情伦理,公思维的约束是纪律和规则,家思维令我们松懈散乱,公思维令我们紧张有序。我们在一个组织内可能经常看到家思维的影子,迟到早退、品茶、聊天、网游、串动、打私人电话、打毛衣干私活、称兄道弟、攀亲结友……一个松散的组织,必然是一个家思维泛滥的组织,一个不合格的职员,往往也是家思维难以约束的职员。一个有序的有力的组织,必然是一个公思维明确而集中的组织,一个合格的职员,也必然是公思维明确的职员。

团队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家思维的管理。同理,职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个体不断克服家思维的过程,而我们要进行的自我管理,当我们实现了公思维之后也就基本实现了。

家思维可以包含许多方面,如家庭思维模式,家庭话语模式,家庭心理模式,家庭习惯模式,都对我们的人生影响深远,而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破除家思维的种种束缚,克服家思维的种种缺点,让自己的思维模式变成公思维的模式,只有公思维,才能看得清职场,也才能看得清社会,只有公思维才能认清大局,才能与大趋势合流,才能自觉投入到公家的事业中,听从公家的召唤,才能有益于社会。

无论我们意识到意识不到,家思维都对我们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小到如迟到早退,大到如贪污腐败,占公家便宜,甚至出卖公家利益,都是家思维在作怪。我们一旦进入组织,就必需记得这是个工作的地方,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都不应该去做。这一点,是团队与个人天然的契约,从我们入职的那一刻起,这个契约就天然生成了,不管形不形成文字,公家的约束和规则我们都要遵守,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工作的人都应当牢记的。在公家里,聊天、上QQ、玩微信、网游、干私活,这些都属于不遵契约,偷窍公家的资源和时间,属于不道德的行为。

宋朝人周紫芝在他所著的《竹坡诗话》中记载,北宋时期,博州地方有一位州官,以廉洁著名。一天晚上,他收到上司从京城发来的一封信,他想既是上司特意派人送来,里面一定有朝廷的重要指示,于是命差役点上蜡烛细看,看了一半,忽然叫人把蜡烛灭掉,他自己换上自己私家的蜡烛读信,原来,上司给他的信里面,前半部分讲的是公事,后半部分讲的是私事,于是他就灭了公烛,用私烛来读。在明朝人郑碹的《昨非庵日纂》卷二,则记此官员的名字为李有叔。

当一个人对公私的界限分清到这个程度时,他应该就达到了那种“心地无私天地宽”的境界了,也可以做到“俯仰天地,心无所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