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终,求极尽。好员工,有三尽,一尽责,二尽力,三尽心。由尽职,到尽责,到尽力,到尽心。
不尽责,必淘汰,不尽力,难成功,不尽心,难卓越。
尽责任,无过失,尽力量,无愧疚,尽心意,无遗憾。
事无终,求极尽。好员工,有三尽,一尽责,二尽力,三尽心
尽忠,尽孝,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为什么中国人强调一个尽字?这个话题说起来实在是言之不尽,可以说,一个尽字,尽得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尽现中国人的优良品性。
什么叫尽?一点没有了才叫尽。一点多余的力气也没有了,叫尽力,你若还留着力气,就不能叫尽力;再说尽孝,如果你还有地方没有做好,做得不够孝,就称不上尽孝,只有以你的实际情况,你再也没有可以为父母尊长做的事情了,你才能称之为尽孝。简单的说,这个尽字,就是要求我们该做的都做到,能做的都做完,再也没有可做的了,这样才能称之为尽。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这个尽字?因为这是对自我的高标准的要求,是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做到一种完美,按这个要求来指导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至少是一个杰出而优秀的人。不按这个要求来,你就不能说是做好了。所以,这个尽字的意义很重大。
祖先们怎样才能做到尽忠?怎样才能做到尽孝?而在今天,我们又怎样才能做到尽职?怎样才能做到尽责?我们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尽心,二是尽力。在为国家,为组织尽忠这个要求前,如果我们尽心尽力了,那么忠诚也就尽了,在对父母尽孝这个要求前,我们做到尽心尽力了,那么孝道也就尽了。同样,在对国家,对组织尽责这个要求前,我们做到尽心尽力了,那么责任也就尽了。
有一句古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赚到钱了,想要孝敬父母了,可是父母却已做古,所以许多人很伤心,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为什么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呢?因为我们所说的没有尽孝,很多时候是没尽心,父母生病了,没用足够多的时间陪,后悔的时候就会想,如果那天我克服劳累,就可以多陪他一晚,这就是没有尽心。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尽力,有的人后悔没给父母买一套新家具,没给父母装个空调,那一年没给父母买新衣服……本来他们想第二年手头的钱宽裕了再给父母置办,可是父母未必等儿女到第二年,其实当时就装得起空调,可是没装,这就是没有尽力。在孝道上,只要你没有尽心尽力,你就会有后悔,就会有遗憾,以后的日子你就会自责。
我们的工作也一样,因为当时没有尽心尽力,结果总是让我们充满了遗憾,充满了后悔。
只有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几年前我们的工作的时候,我们才会感慨,我们没有做好,没有尽心尽力,不管是任何(多少)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尽心尽力,不论是组织的原因,上级的原因,同事的原因,客户的原因,只要我们有事业心,最终我们都会自责,工作没干到理想的境界,真正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没有尽心尽力,如果我们尽心尽力了,其它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所以我们这本书强调尽心尽力尽责,实际上就是在推行一种态度,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凡事都做到最好的态度,也是在推行一种方法,让自己对社会对组织做出杰出贡献的方法。尽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尽力量是最佳的职业状态,尽心意是最好的职业境界。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责,工作中的事就都做到了。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就是个尽字。用得多的有两个词,一个是尽忠,一个是恪尽职守,职守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职责。尽忠其实是个非常高的要求,恪尽职守就包括在尽忠里面。可以说,我们祖先对自己的要求中,恪尽职守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尽忠则是意义广泛的要求。
祖先做人做事,讲究尽,对社会国家讲究尽忠,对父母尊长讲究尽孝。一个尽字,尽得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尽得人类精神力量的精髓。
那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在组织里做事,我们该讲究什么呢?我们讲究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像古人讲的恪尽职守,包含在尽忠里面,所以古人常讲尽忠一样,尽职的意义包含在尽责里面,所以我们现代社会讲三尽,尽心,尽力,尽责。
让我们来看一下,尽心尽力尽责在工作中的区别在哪里:
用心:创造性的额外的完成任务。
尽心:超标准的创造性的额外的完成任务,能想到的都想了并尝试了。
用力:高标准的完成任务。
尽力:最高标准的完成任务,能去做的都做了。
负责:完成任务。
尽责:更好地完成任务,完成更多的任务。
可以说,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责,工作中的事就都做到了。
如果我们尽责了,那么社会,组织就能保持正常运转,如果我们尽力了,组织就会更健康更有力地运转,如果我们尽心了,组织就会超出我们意料地向着创造性的新方向极其良好地运转。当我们觉得我已经做好了我的事,我已经负责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沦为平庸之辈了,当组织要求员工只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员工时,组织就已经沦落为普通的组织了。
我们不只要负责,更要用力,用心。我们不只要尽责,更要尽力,尽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组织和员工,才能成为第一流的组织和员工。
仔细推究这几个尽字,就会发现尽心尽力这两尽很重要,它是其它所有“尽”的基础。只有尽心尽力了,才能算是尽职尽责了,才能算是尽忠尽孝了。尽忠尽孝,尽职尽责,分别是古代和今天评价我们人生的标准,而尽心尽力,则是评判我们是否尽职尽责,尽忠尽孝的标准,就这一点而言,它是标准中的标准。
一个人,不肯尽心,就不肯尽力,不肯尽力,就谈不上尽责。一切从心开始,我们首先要具备的是尽心的觉悟和精神,只有以尽心为基,尽力、尽责才可能实现。即便一个人把职责之内的事情全都做好了,但是没有为组织、为国家尽心尽力的觉悟,他也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员工,无法达到优秀员工的境界,更达不到卓越员工的境界。
尽心是思想和欲望层面的东西,它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源动力,而尽力是行为,尽责是结果。心、力、责分别对应着欲、行、果。组织对员工的要求,必须一开始就站在尽心这一高度上,从根本上塑造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
一个人,一旦有了尽心尽力的觉悟,他就会从此与众不同,思想境界高了,行动给力了,渐渐地,他的能力会越变越强,素质会越来越高。
组织需要尽心尽力的员工,我们更需要成为一个尽心尽力的员工,需要成为一个尽心尽力的公民。
组织要求员工尽责,员工往往有抵触心理,有一些员工即便尽责了,也未免有些勉强,但员工一旦对工作用心,对组织尽心了,他就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他真正把自己当成组织的一分子,把组织当成自己的组织了,这样的员工,已经不需要组织管理人员督促着尽责了,也不用时常自我提醒要尽责了,尽责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还仅仅是用心,还没有做到尽心的程度,一个员工们都很负责的组织,竞争力是很强的,可如果员工们都对组织尽心,这样的组织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我们在谈责任的时候,只尽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尝试进入更高的职业境界,为组织尽心尽力,这样,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组织,才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那些合格的员工能再进一步,成为优秀的员工,我们就不能仅用尽责来要求他们,而是要求他们能做到尽心尽力。
组织对尽职尽责的员工是非常欢迎的,他们是组织的基础力量,但组织一旦发现尽心尽力的人,就会重点培养,提拔他们,他们往往是组织的中坚力量,或者成为领导、成为管理人员,或者成为重要部门的骨干人员,执掌着重要的事务。
也许只强调尽职尽责,在市场经济年代,已经足够了,因为那时市场的复杂程度还不够高,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经理人的精力越来越不够应对众多的不断变化着的市场信息的情况下,只要求员工尽职尽责,已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现在的组织要求员工不仅能尽职尽责,更要尽心尽力。
由尽职,到尽责
重承担,讲责任、重责任、负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
负责到底。
是我的任务一定完成。
负责任地说话,负责任地办事,负责任的工作,负责任的生活。
尽职就是我职位里的事我全部解决。
尽责就是作为组织的一员,凡是需要我解决的事我都要争取解决。
百分百负责任,绝不打折。
责任无疆。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走到哪里,就负责到哪里。
如果明天零晨一点我会离开,那么我会负责到今夜十二点。
如果离开后还有属于我的责任,我依然要负责到底。
尽职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因为你要做好的就是你所在的职位所涵盖的事情,比如你是大门口的保安,那你只需要把大门口看好就行了,只要大门口没出事,从你的大门口没放进去坏人,你就尽职了。如果从组织后面的围墙上翻墙进来了坏人,那就不是大门口保安的问题,而是巡逻的保安的问题。
可是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看大门的保安,去后院的厕所,忽然发现有一个贼从围墙翻了进来,他应不应该抓贼呢?他应该抓贼,不要说他是一个保安,如果是一个文员,哪怕是个文弱的姑娘,她也要大喊,把贼吓走,或者是往回跑,叫人把贼赶走,我相信,没有哪个员工会不负这个责任的。
到了这里,责任就不是单个人的职责了,而是所有人都应负的责任,组织的每个员工都会有这样的觉悟,我们的责任绝不仅仅限于职位(或者说岗位)的明确责任,还有许多共同责任——这些责任往往无法明文规定,无法说清,但任何人都知道,一个高素养的员工都会勇于承担起这些责任。
什么叫做尽责?组织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是组织需要我做的,我都去努力负责任地做好,这样子才算是尽责了。
我们一生其实有很多责任,对自己的,对家庭的,对社会的,对组织的,对他人的,我们只有对这些尽责了,才能算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有些人,将自己的责任尽量往小里缩,成了一个只顾我自己的人,这样的人会怎样呢?他被社会抛弃了,被团队抛弃了,被朋友抛弃了,因为他对公家对别人都没有什么益处。有些人,将自己的责任尽量往大里扩,成了一个对团队对组织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会怎样呢?他为社会,为组织所容纳,所接受,并委以重任。
员工可分为三种类型:
先知先觉型。这种人是在为自己工作,他认为工作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他把工作当作享受,而不是糊口的工具。
后知后觉型。这种人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认为自己落入了工作的痛苦漩涡,奔波劳碌。
不知不觉型。这种人工作麻木机械、缺乏热情、任劳任怨。不知为何工作,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最具发展前景的,是先知先觉型的员工。因为他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就是对工作的出色完成;责任就是严格坚守自身标准;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在工作中勇于挑战自己,面对失败。
具备责任心,能够让一个人达到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迈向辉煌的成功。
尽心尽力尽责1
“心”是广阔无边的,“力”是用之不尽的,“责”是没有界限的,三者皆无尽,而我们则要追求尽之。
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不尽力。
时时都要尽心,事事都要尽力,处处都要尽责。
心里装着组织,时时想着组织,事事向着组织。
不尽心,难卓越,不尽力,难优秀,不尽责,难持久。
把心打开,把心用到,把心尽到。
对组织的事情上心,对组织的问题操心,对组织的麻烦忧心。
成为一个管理者后,我常常思考组织如何才能实现快速发展?我时常与其他老板及经理们探讨,组织为什么很难打破发展瓶颈?为什么在运营中存在种种问题,着手解决时又常感到力不从心?探讨出的诸多原因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员工为什么不能成为高效高能的员工?
深刻思考这一问题,我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要素:员工有没有尽心尽力尽责的觉悟,组织有没有尽心尽力尽责的风气。在这个思路下,产生一个最直接的问题——组织有没有提倡过尽心尽力尽责的工作精神?
组织不能超越平凡,不能跨过瓶颈,不能强过对手,不能领袖市场,是因为缺少尽心的人。
组织业绩平平,效率不高,不能快速发展,是因为缺少尽力的人。
组织经营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是因为缺少尽责的人。
领导者、管理者感觉孤独,感觉孤立无援,感觉似是在孤军奋战,感觉身陷十面埋伏,无数问题令自己应接不暇,是因为组织中缺少尽心的人。
领导者、管理者感觉处处乏力,感觉好多事情总是差了一线,差了一把火,处处差强人意,总是跳不过某个坎,不能够破茧而出,是因为组织中缺少尽力的人。
领导者、管理者感觉处处都有问题,处处都是阻力,处处都需要克服困难,精力被内部人员耗尽,无暇思考更重要的问题,是因为组织中缺少尽责的人。
组织都是尽心的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许多麻烦会自动有人解决,他将可以集中精力思考最重要的问题。
组织都是尽力的人,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意图就会实现,想要达成的目标就会最快最好地达成。
组织都是尽责的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害怕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不会后院起火,不会自己把自己打败。
组织都是尽心尽力尽责的人,就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领导者和管理者就可以垂拱而自治,无为而成功。
组织的成功,系之于人;人的成才,本之于心。以此而论,组织运营的中心就是人心,而人心的高度境界就是尽心。所以本书中特别强调尽心工作,这一点应该引起广大公司、事业、行政单位管理人员的重视。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能为组织尽心的员工,这个组织将会出现多少漏洞?将会面临多少麻烦?员工不肯尽心,管理者就会时刻操心,就会每日提心吊胆,最终心力憔悴,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能为工作尽力的员工,这个组织要实现一个目标将会有多难?员工不肯尽力工作,管理者就会忙得焦头烂额,甚至要亲自披挂上阵,带头冲锋,就连这样都未必有效率。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尽责的员工,组织何来发展之说?没有尽责的员工,组织将无法正常运营,上级不仅会面临经营困境。还会蒙受种种损失。
对工作不尽心,就不会产生工作的热情和创造的激情。
对工作不尽力,就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
对工作不尽责,就不会杜绝问题和完成任务。
一个员工不肯对工作、对组织尽心,结果会如何?他对工作无法投入热情和喜爱,不会过多付出,不会思考如何干好工作,更不会创造性的工作,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工作智慧扼杀在不肯尽心的状态之中,把自己的工作潜能也扼杀在无心工作的状态之中。不尽心的员工只会得过且过,这样的员工没有任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