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5077200000038

第38章 君道之——好君道造就好臣道(6)

这只是泛泛而论,如果概括地讲就是吉凶由人自取,兴亡由德而定。考察以上种种记载,命运由德行来决定是肯定的。如今有些论者,由于尧舜的后代未能承继帝业,便认为这是由命决定,这就荒谬了。为什么呢?因为尧舜身边那些佐命功臣,必然会有兴盛起来的。如果尧舜把帝位传给儿子,那么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报了。所以,班固在《典引》中说:“帝尧(陶唐氏)不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却传给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却传给了夏禹。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命帝舜的佐命功臣时发扬功业的,因此才奠定了后来商汤和周武王的基业。由于佐命功臣多,上天才把功业归于元首,最终授与汉代刘氏。”

也有人说:“项羽的军队屠杀汉军,尸体塞满了濉河,致使河水为之不流;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怨愤之声惊天动地,即使有子游、子夏那样的英才,或伊尹、颜渊那样与圣人相差无几的有德之士,又怎么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认为命运在于德行的说法有弊病。

朱景公的时候,火星迫近心宿,宋景公非常害怕,于是问子韦,子韦说: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应当降临在国君身上。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嫁祸给老百姓。

根据这种说法,国君有灾祸,百姓去承受,当各种厄运一起降临到国君的时候,就会生灵涂炭。虽有伊尹、颜渊、子游、子夏那样的圣贤,又怎么抗拒呢?所以庄子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走运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都聪明;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幸运的人,也并不是他们都愚笨。这是时势造成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人说:“北方戎狄,人面兽心,贪图享乐,把杀人当作道德,把乱伦当作仁义。当太白星运行失度,天下大乱时,便乘机入侵中原,毁灭了洛阳等五大城市。呜呼,行善得福作恶招祸,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根据这种说法,似乎认为狄戎内侵,便是由命不由德了。这些说法,都是由于人们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德啊!为什么呢?过去秦穆公曾问戎狄贤者由余说:“中原国家,用诗、书、礼、乐等法度来治理天下,然而还是经常发生动乱,而如今戎狄并没有这些典章制度,怎么治理国家呢?”由余笑着回答:“这就是中原国家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自从上古黄帝制定礼乐法度,他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也仅仅获得一时的治理。待到后世之君,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恃权力的威力,来责备、督察百姓之过。百姓困苦不堪,便以仁义的标准埋怨国君。这样上下互相怨恨,互相杀戮、篡夺,甚至于夷灭宗族,根源就在这里。戎狄则不然。君王用淳朴的道德来对待臣民,臣民则心怀忠诚信义来侍奉君王,这样治理全国就像一个人治理自身那样容易,可又不知道为什么会治理得这样好,这才是圣人之治,戎狄的道德就是这个样子啊。”

如今晋朝建国以后,嫡长子没有兄弟们相助守卫,而兄弟之间的怨恨和争斗一天比一天厉害。公卿相宰没有为人敬仰的品德,可是宫廷政变,诛戮杀伐的灾祸每天都有。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正值多难之秋,专力讨伐英雄,杀戮豪杰,以倾轧曹魏政权为要务。屠戮之惨,不是诛杀二字可以概括的。

再后来,皇室风俗淫乱,廉耻全失。天还未黑,便开始了昏天黑地的淫乱生活,放纵自己的情欲,个个不以淫乱放纵为耻,不以妒忌为恶。当媳妇的忤逆公婆,做妻子的凌虐丈夫。有杀戮妾亲的,有狎戏长辈或晚辈的。那种淫乱、凶恶、忤逆岂止是乱伦所能概括的。

由此看来,晋朝廷之德行岂能胜过匈奴呢!如今看到匈奴、鲜卑等民族侵扰华夏,便认为决定于命不决定于德,这种说法是难服人心的!

所谓命,那是上天的赋与,而德是命的根本。伟大的祖先虽然暗中保佑后代,那也是虚无飘渺的。但国家兴亡、国运长短以德为准是正确的。德在过去,命定于现在。所以现在的定命,都是由于过去之德。这还不明白吗?命既然由德决定,那么吉凶祸福就不在天而在人了。命定于现在,圣贤、鬼神也不能改变。所以,君子只有尽心尽力修德,以求得到好的命运啊!

这就是关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道理。

十一、不妨以利服人

有一个常用词叫做“舍得”,意为有“舍”才有“得”。为君者想成就大业,就要无私,要做到经常舍得,不争小利,这是古今成大事者必循的规律。

《管子》说:“明白大方地给予就是获取,是统治的法宝啊。”《周书》说:“想要得到,就要先给予。”

黄石公说:“得到的东西不要占有,建立的功名不要贪占。只要尽力而为就是了,争取功名是士大夫的事,君王何必要了解功名利禄在哪里呢?他们是诸侯,自己是天子,要让守城者自己保卫城池,要让攻城的将士自己攻下城池,这才是王者之道。”

《尸子》说:“尧抚养无助之人,禹爱无辜的人。这就是先王安定国家,收服人心的原因。圣人在最大的私情里表现出的却是无私。商汤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涉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有了罪恶,请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商汤不偏爱一己之身而爱天下百姓。周文王说:“假如有仁义,又何必非得是同族的亲属不可呢?”周文王不偏爱他的亲族而爱万国的人民。先王不是无私的,只是他的私心与一般人不同这才是明白大私的道理。

由此说来,只有不存小私,才能成就最大的私;只有不贪图小利,才会获取大利啊!

十二、转败为胜

失败中潜伏着成功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把灾难转化为成就。

文子说;“即使有功,如果不仁义,也一定会被疑忌;即使有罪,如果不失民心,也一定会受到信任。所以说,仁义是天下人最尊贵的东西。”

例1:楚共王患病,把大夫们召集到身边,说;“我没有德行,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主持国政,却不能发扬前代君王的余威,使楚国吃了败仗,这是我的罪过啊。如果祖宗保佑,使我能寿终止寝,我请求你们给我加上‘灵’或者‘厉’的谥号。”大夫们答应了他。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后,大夫子囊说:“不能那样做。因为侍奉国君,应该听从他正确的命令而不服从他的错误。楚国是威名赫赫的大国,自从大王君临朝政之后,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制服中原华夏诸国,可见受上天的恩宠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恩宠,却能自知其过,难道不可以谥为‘共’吗?”大夫们采纳了子囊的意见。

例2:三国时魏的将军王昶、陈泰打了败仗,大将军司马懿却主动承担责任。习凿齿说:“司马大将军把两次失败的责任都自己承担起来,不仅消除了过错,而且使功业更加昌盛,真明智啊。人民不计较他的失败却想为他效力,即使不想事业昌盛,都不可能。假如他们讳言失败,推脱责任,归咎于他人,就会使上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一错而再错。假如国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行动失败了,但美名却可扬遍天下,军事上虽受了挫折,但战略上却取得了胜利,即使打了多次败仗也关系不大,何况只打了两次败仗呢?”这就是失败了反而成功的道理。

由此两例可知,明智的人办事往往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胜,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例3:白起为秦国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使各诸侯国认为秦国太残暴,因而结成了合纵联盟一致抗秦。所以坑杀赵国降卒,并不是秦国的胜利,而是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商鞅使用欺诈的手段,俘获了魏国统帅公子印,使秦国的信用被天下人所怀疑,这是失败的先兆,不是取得霸业的方法。乐毅用信义取得齐国七十余城,却在即墨被打败,这不是失败,而是显示出并吞天下的势头。刘备可怜那些归顺了自己的百姓,每天只走十几里路,最后被曹兵赶上,在长坂吃了败仗,尽管逃亡之中也不抛弃百姓,这是后来称霸西蜀的开端。

由此可看出,不是成大事者不会利用败势取胜。

十三、防止心乱

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则智慧明朗。智慧是心态的标志,智慧公正则心态平和。

很多人在不正常的情况下会丧失理智,做出昏乱的举动和决策,从而导致失败。可以导致人的理智混乱的有色、欲、利。

现在有精神清爽、智慧明朗而不明白成败道理的人,这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美色、财物、利益、怨怒把他的理智弄得混乱了。

例1:孔子代理鲁国国相后,齐景公知道了很害怕,说:“孔子当政,鲁国必然强大。鲁国一强大,我国离它最近,必然被它先吞并。”犁且说:“除去孔子就像吹动一根羽毛那么容易。你何不用重金聘请孔子来齐国,送美女和乐舞给鲁哀公?鲁哀公喜欢美女和乐舞,必然荒于国事,荒于国事孔子必定劝谏,哀公不听劝谏,孔子必然离开鲁国。”于是便选齐国八十多名美女,都穿上漂亮的锦绣衣服,并教会她们康乐之舞,然后送给鲁哀公。哀公接受齐国的舞女之后果然荒于国事,三天不上朝。孔子说:“君王既然已经沉迷于美女唱歌,我就没有必要留在这里了。”于是前往卫国。

例2: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考察,秦穆公认为由余贤能,就问内史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国的忧患。现在的由余,就是我的忧患。该怎么办呢?”内史廖说:“戎王处在偏僻闭塞的地方,从未听过中原的音乐。你何不送给他女乐来迷惑他的意志;替由余说好话来离间他与由余的关系;挽留由余不让他按时回国,使戎王怪罪他,从而怀疑由余的忠诚呢?”穆公说:“好计。”于是给戎王送了八对女乐,戎王接受了,并且非常喜欢,一年到头兴趣不减。由余劝谏不听。穆公派人暗中邀请由余,由余便投降了秦国。

例3:魏王在范台宴请诸侯。鲁国的国君说:“过去尧帝之女命令仪狄酿酒。酒非常甘醇,仪狄把酒进献给禹。禹饮了之后觉得非常好,于是便疏远了仪狄,又戒了酒,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纵酒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饿了,易牙便煎煮,烧烤,调和五味,献给桓公,桓公吃得非常美。说:后世必然会有因为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人南之威后,一连三天没上朝,他疏远了南之威后,说:‘后世必然有贪图美色而亡国的。’楚王登强台,眺望崩山。左边是大江,右边是大潮,高兴得连生死都忘在脑后,于是再也不登强台了,说‘后世必然会有贪恋高台美池的景色而亡国的。’如今你的杯中装的是仪狄那样的美酒;你的美食是易牙烹制的美味;左边拥着白台,右边抱着闻须,都是南之威那样的美人;前边是夹林,后边是兰台,就像是楚国强台那样的美景。人君贪享其中一项就足以亡国,而你现在四项占全了,岂可不警惕呢?”魏王听了,连连夸奖他是明君。

如此看来,使人丧失智慧的途径有太多了啊!

司马迁说:“平原君是乱世中风度翩翩的公子。但是他不识大体。他惑于冯亭的邪说,使赵国失陷长平,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国坑杀,国都邯郸险些被攻克。”

这是被利弄昏了智慧。

《人物志》说:“仁爱出于慈悲之心,但却有慈悲而不够仁爱的;仁爱的人有体恤之心,但却有仁爱而缺乏体恤之心的。严厉的人有刚烈之气,但却有严厉而并不刚烈的。像那种看到别人可怜,便热泪交流,但要让他捐献些财物就吝啬得很,这是慈悲但不仁爱。看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怜悯之心,真要让他前住在教便害怕祸患,这是仁爱却不愿帮助别人。高谈阔论时讲起道义声色俱厉,而涉及到利益和欲望,便怯懦起来,这是严厉却不刚烈。慈悲但不仁爱,是吝啬的缘故;仁爱而不去拯救,是恐惧的缘故;严厉而不刚烈,是有欲望的缘故。”

《后汉书·班固传》评论说:过去班固慨叹司马迁知识广博,却不能运用智慧避免腐刑。可是班固自己也身犯大罪。这可以说是智力足以通晓事理,但在行动上却不能恪守。所以古人慨叹:人能明察秋毫,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班固能看清别人的祸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祸,这是因为被权势弄昏了自己的智慧。

班固慨叹司马迁的不幸,这是公平之论。身陷大罪,这就是心怀私利,而智慧不能自守。又有人讲道吴越等国的风俗:用臣妾为君王殉葬,中原人的君王听了骂他们不人道。但一旦发怒,却因一句话,杀自己的亲戚。由此不难看出,理智在公正时,可以爱及吴越等国的臣妾,由于私心则忘了被杀者是自己的亲戚。这并不是智力减退了,而是被怒气夺去了智慧。

爱好也是如此。俗话说:父母不知道自己儿子的恶行。这并不是智力不够,而是被爱夺去了智慧。

因此,评论贵贱,明辨是非时,必须出自公心来说话,出自公心来倾听,然后才能明白真相。

所以范晔说:“与自身没有利害关系时,和他商量事情就明智,因为没有私心,判断是非时就果断正确。如果能遍观别人的智慧,然后反观自己,就能宽容别人,也就能正确了解认识自己了。”

所以,无论为君者或是为臣者,一定要防止心乱。因为当他的心专注在色、欲、利上的时候,他的本性就会迷乱,理智就会丧失。而那时再想成就大事就犹如水中捞月了。

十四、驾御人的成功之法

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和权力,凡心有大志的人都想拥有。但夺取权力是危险的,古往今来的兴衰成败和权力的更替变换提醒人们,面对权力的诱惑,必须既慎且惧,必须小心慎重地使用和守护手中的权力。

《周易》说:“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既顺应天意又合乎人们的愿望。”《书经》说:“抚慰我的,就让他作君王,虐待我的,就是我的仇敌。”

例1:周公归还政权给周成王,孔子责备他说:“周公还不是圣人呀!把统治天下的权利让给成王,不为大多数人着想。”尧说:“我如果把天下交给舜,那么天下人就会得好处,可是对我的儿子丹朱却有害;如果把天下交付给丹朱,那么天下人就会受害,可是有利于丹朱。我到底没有损害天下人而让丹朱一个人得到私利。”于是禅位给舜。

现在周公不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却自己获取让位的名声,没有像圣人那样通达事理,所以孔子责备他。董仲舒说:“即使有继承大统守护成法的君王,也不妨碍圣人接受天命。”古语说:饿急了的老鼠会咬狸猫,匹夫逼急了也会奋起反抗。所以黄石公说:“君王不可以没有道德,否则,臣子就会背叛他。”荀子说:“从前,天子刚即位,上卿进言说:"能免赊祸患的就是有福,不能免除就会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