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5077200000036

第36章 君道之——好君道造就好臣道(4)

古人说:如果用网捕鸟,被捕获的鸟,只是钻进罗网上的一个网眼,然而只张一个眼的网,却不可能捕到鸟;鸟所以飞得远,是靠翅膀上的健羽,然而如果只有健羽而无其他羽毛的辅助,它肯定也飞不远。以此推论,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当惠子对庄子说:“你说的话没用。”时,庄子说:“明白无用的道理,才能他谈论有用无用的问题。天地广大辽阔,可是人们占用的地方,不过是能容下双脚的面积而已.但如果把脚下的土都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双脚下的地面还有用吗?”惠子说:“没用了。”庄子说:“由此可见无用就是有用,这不是很明白吗?”

从前陈平由于智谋有余而被刘郊猜忌.周勃因质朴却被认为忠诚而受到信任。在仁义不足以使人们互相信任的时候,聪明人因智谋有余而被疑忌,质朴的人却因智谋不足取得了信任。东汉时,征召隐士樊英、杨厚入朝做官,朝廷对他们视若神明。可是他们到了朝堂上以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李固J:穆认为这种隐士纯属欺诅盗名之辈,对国家一无用处。然而随后慕名而来的都以他们为榜样,使皇帝招揽了更多的人才。孔子说:把隐逸的人士推举出来,天下的人心就都会归顺你了。燕昭王尊礼郭隗也是这个用意。郭隗虽非杰出的人才,但因为他尊礼郭隗,剧辛、乐毅这样的英杰就随之而来了。齐桓公尊礼九大厌道之术,也是这个用意,目的是招徕天下人才。细究起来,无用恰恰就是有用。而困惑的人很容易忽视足下的无用之地,看不起无用之物的功用,甚至于嘲笑这是迂腐的空谈,轻视排斥国家的英才,这不是太不聪明了吗?

七、善于亲疏

人的情绪和心理是异常复杂而且难以琢磨的。激动和喜悦的感情可以因为任何人或事物而起,但怨恨或悲伤的感情恰恰是从自己的亲人之处得来。《左传》说:“不该怨恨的不要怨恨。但我还是不能不怨恨。”由此可知,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远的人,一定是恨他所亲近的人。

高子说:“《诗经·小弁》是小人的诗。”孟子说;“何以见得?”高子说:“该诗充满怨恨。”孟子说:“太固执了!高子竟是这样来看待《诗经》的。假如有一个越国人在这里,弯弓射我,我可以一边说笑一边谈论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我和他素不相识。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会哭着诉说这件事,这也没别的原因,因为他是我的亲人。

《小弁》这首诗里的怨恨,正是热爱亲人的表现。热爱亲人,这是仁啊!”

秦、晋之战,晋惠公命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在人数上少于我军,可斗志却比我们高昂。”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韩简子回答说:“我们出外流亡时,得到了秦国的资助;回国时受到秦国的护送;发生饥荒时,又得到秦国的救济。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却不报答,所以秦军才来攻打我们。”

杜邺在游说王音时说:“我听说人之常情一般是对恩情深的,其报答反而少;对最亲爱的人,要求就多。关系亲近却显不出与关系疏远的人有何不同,怎么能没有怨气呢?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棠橡》、《角弓》二诗的原因。”由此可知,关系亲近的容易生怨恨,恩情恰恰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八、容纳异己

作为聪明的为君者要有容人的雅量和气度,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反对过自己的人,更应该原谅其过去,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在风云变化不定,天下归属未定之时,在哪位君王属下,就为哪位君王服,用自己的生命作抵押,各为其主,这乃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汉高祖刘邦能够赦免原为项羽部将的季布事敌之罪,晋文公重耳能够原谅寺人披的过错,尽管过去遭受过他们的困辱,也不怨恨他们。可以说他们都是识大体的人。

例1:晋文公重耳从晋国逃出来,他父亲晋献公命令宦官寺人披前往蒲城攻击他,结果砍中了重耳的一只衣袖。待到重耳返回晋国成为国王的时候,御芮、吕甥等晋惠公的旧臣,怕重耳报复,谋划焚毁重耳居住的宫室并刺杀他。寺人披得知阴谋后去求见晋文公。晋文公不见,并派人斥责他说:“蒲城一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当天便到了。这之后,我和狄国的国君在渭水边打猎,你为惠公来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第二天就赶到了。虽然有国君的命令,可是你为什么那么急迫呢?”寺人披回答说:“我原以为,你这次返国,对如何做国君该明白了。如果还不懂为君之道,就仍会遇到危险。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怀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除掉国君所痛恨的人,只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至于对方是蒲城人还是狄国人,那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文公即位了,难道就没有所痛恨的人了吗?齐桓公把管仲射中他衣带钩的仇恨放置一边,任用管仲为相国,如果他没有齐桓公的大度,又何劳派你来责骂呢?要离开人太多了,岂止我这种微末小臣呢?”晋文公于是接见了他,寺人披把御芮、吕甥即将发难的事告诉晋文公,才使他免于受害。

韩非子说:“齐、晋二国后来绝了种,不是当然的吗?齐桓公能重用管仲的才能而忘了他射中自己带钩的仇恨;晋文公能听信寺人披的话而不再追究砍中自己衣袖的罪过,这是恒公、文公宽容这两人。后世的君王,英明不及桓公、文公,后世的臣子,忠诚、才能不及管仲和寺人披。以不忠之臣来侍奉平庸的君王,君王不知道臣子不忠,就会有田常弑齐简公,子罕弑宋君那样的劫难;假如君王知道臣子不忠,他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极为先例为自己辩解,而明君一定不会杀他们,还自认为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度量。臣子以君王为仇敌,君王还不知道,还给了他们很多的资本,不但不加以防范,反而以为自己很明察,最终导致灭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例2:陈轸和张仪共同侍奉秦惠王,秦惠王对两个人都很器重。二人在秦惠王面前争宠,张仪便在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带着重金,驾着轻车,出使秦楚两国之间,本为秦楚两国的友好.而如今,楚国对秦并不友好,而对陈轸个人却很好,这说明陈轸为楚国考虑的多而为秦国考虑的少啊!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前往楚国,你为什么不由他去呢?”秦惠王于是召见陈轸。陈轸说:“我愿意到楚国去。我离开秦国一定去楚国,是为表明我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过去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妻子,你听过他的故事吗?”秦惠王说:“没听说过。”陈轸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妻子,有个人去勾引那位年纪较大的,被骂了一顿。又去勾引那个年纪小的,她也反过来勾引他。过了不久,丈夫死了,有人问曾引逗过他妻子的人:“要是让你挑选其中的一个的话,你是娶大的还是娶小的呢?”那人说:“娶大的。”问话的人说:“大老婆不是骂过你,小老婆不是勾引过你吗?为何反而要娶大的呢?”那人回答说:“如果作为一个外人,我当然希望她来勾引我;但要做我的妻子,我就希望她能责骂挑逗她的人。”楚王是明君,昭阳是贤相。假如我作为秦的臣子却经常把秦国的机密交给楚国,楚王将不会收留我,昭阳也不会任用我。我又何必前往楚国呢?”陈轸出去后,张仪进来了,问秦惠王说:“陈轸是不是真的要往楚国了?”秦惠王说:“是的。”张仪说:“如果陈轸没有为楚国效力,楚王凭什么接纳他呢?”秦惠王便又把张仪的话对陈轸讲了,陈轸肯定地说:“是这样的。”秦惠王说:“那么张仪说的话都是可信的了。”陈轸说:“不仅仅是张仪,连路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伍子胥忠于君王,天下所有的君王都希望他做自己的臣子;曾参、孝己都是孝子,天下的父母,都愿意有曾参、孝己那样的儿子。被休的媳妇如果又嫁给了本地人家那她一定是个好媳妇,如今,我如果对秦国国君不忠,楚王又怎么会把我当作忠实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反而被抛弃不用,我不往楚国又该去哪里呢?”

秦惠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重新厚待陈轸。但最终秦惠王还是任命张仪为相。张仪最初向惠王说陈轸的坏话:“陈轸还是对楚国好,为楚国的土地非常卖力。”左爽对陈轸说:“张仪与惠王关系好,惠王非常信任他。你不论怎么说,惠王也不会相信你,你不如把张仪的话作为证明,从而使你能重新回到楚国去。”陈轸说:“好吧。”便派人将张仪的话捎给楚王,楚王很高兴,愿意重新接纳陈轸。于是陈轸便逃到楚国去了。

例3: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时,蒯通劝他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不听。后来知道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便与陈稀合谋叛乱。事情败露后,吕后用计谋擒住了韩信,将斩之际,韩信叹道;“我后悔不听蒯通的话,才被小人女子所欺骗,这是天意啊?”刘邦亲率大军往钜鹿讨伐陈孺,韩信假称有病,没有随同前往,打算从中起事。韩信的侍从得罪了韩信,韩信要杀他,侍从之弟上书朝廷,将韩信要叛乱的情形告诉吕后。吕后打算宣召韩信进宫,但又怕韩信的党羽不从,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称有使者从刘邦那里回来报捷,列侯和群臣都前往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尽管你身体不好,还是勉为其难,去祝贺为好。”入宫之后,吕后命武士把韩信绑起来杀了。

刘邦回到朝廷后,下令逮捕蒯通。蒯通被押到长安后,刘邦说:“是你教唆韩信谋反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是那样教导他的,只是这他不用我的计策,才使他落到现在的下场。如果他听我的计划,你怎么能消灭他呢!”刘邦大怒说:“烹了他!”蒯通说:“唉,我是冤枉的啊!”刘邦说:“你教唆韩信谋反,还冤枉什么?”蒯通回答说:“秦朝崩溃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豪杰辈出。就像秦国走失了一头鹿,天下的人都去追赶,只有身材高大,跑得快的人先捉到它。盔跖的狗朝着尧狂吠,并不是尧不仁的缘故,只是因为尧不是它的主人罢了。我为韩信出谋划策之时,只知道有韩信,并不知道有你。而且天下手持锋利的武器,打算做你所做的事的人太多了,只是力量达不到罢了,你能把他们全都烹了吗?”刘邦听他说的都是实话,就放了蒯通。

例4:战国时齐国的豹勃说田单的坏话:“田单是个小人。”田单听到后,置办了酒席,请豹勃,说:“我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呢?常常在朝廷上夸奖我。”豹勃脱:“盗跖的狗朝着尧大声叫,并不是认为盗跖尊贵而尧卑贱,狗只是朝不是他主人的人狂叫罢了。假如有两个人,一个叫公孙子品质不错,另一个叫徐子,品质恶劣,养了条狗,但如果让他们两人打架争斗,徐子的狗必然要扑向公孙子,咬他的腿肚子。如果你能去掉恶劣的品质,那么贤明人的狗怎么还会扑向贤明的人,咬他的腿肚子呢?”田单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于是向齐王推荐豹勃,豹勃于是被任用为官。后来田单免于九子之祸,豹勃起了很大作用。

例5:吴王刘滇与七国共谋扳乱,阴谋败露后,济北王打算自杀。齐国人公孙攫对济北王说;“请你允许我替你去游说梁王,请梁王向皇帝说情。假如梁王不答应,再自杀也不迟。”于是公孙攫便去求见梁王,说:“济北王所住的地方,东边挨着强大的齐国,南边连着吴、越诸国,北边受燕、赵等大国胁迫,这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其权力根本不能够自守,其力量也难以抵御强,又没有奇谋之士为辅佐来应付灾难。尽管曾对吴王说了不该说的话,但那不是济北王真正的意图。过去郑国的祭仲被宋国逼迫,答应立宋女所生的公子突为国君,目的是保护郑昭公的性命。尽管这种作法不合臣子之义,但是《春秋》书中还是把他记载下来,就是因为这样做使郑昭公保全了性命.使郑国没有灭亡。假如当初济北王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明确表示不服从吴王的意思,那么吴王必定会到齐国,将大军屯在济北,招燕、赵两国的军队归他统一指挥。这样一来,华山以东各诸侯国的合纵联盟便会结成,而且无隙可击了。而如今吴、楚二王指挥七国诸侯的军队,驱赶乌合之众,向西与皇帝争夺天下,济北国则拼死坚守不降,使吴兵失去援助,只能缓慢地单独进兵,最终土崩瓦解,失败而无法挽回,这未必没有济北王的功劳。当初,如果以微不足道的济北小国挺身而出与吴楚七国诸侯争强斗胜,那是用羊羔和牛犊般的弱力,去对抗猛虎和豺狼般凶狠的敌人啊。济北王已经做到了守鞭口;失,可以称得上忠心不二了。有这样的功劳和忠义,尚且被皇上猜疑,只能缩着肩膀低着脑袋.叠着双脚.抚弄着衣襟,畏畏缩缩等着处分,还会后悔原先为什么不与吴越结盟,以求一保了,这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而且我担心其他尽职的诸侯也会受此影响而对朝廷产生疑惑。我私下琢磨,能够主持正义的人,只有大王你了。那么做,对上有保全天下、免于亡国之功,对下有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名声,功德无量,恩深似海。希望大王认真考虑。”梁孝王非常高兴,派人骑上快马赴长安报告给皇帝,济北王于是不被牵连治罪,改封为淄川王。

例6:三国时的陈琳曾为袁绍写文章骂曹操,袁绍失败之后,陈琳归附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过去为袁绍写檄文声讨我,只须历数我的罪状就行了,因为罪恶只是我干的,为什么向上骂起我的父亲和先人呢?”陈琳谢罪后说:“当楚汉未分胜负的时候,蒯通向韩信献策,劝韩信与楚汉三分天下;齐鲁交战管仲竭尽全力为公子纠效命,射中了齐桓公的衣带钩。这都是为其主人效力,助其主人获取一时之福啊。所以,盗跖的属下可以去谋刺许由,夏桀的狗可以向尧狂吠。如果现在你果真能不计前嫌,任人唯贤,重用与你有旧怨的人才,对平庸之才,即使与你友好也罢黜他,那么天下英才就会改弦易辙,归顺于你了。希望你能做出明智的判断。”曹操说:“讲得好啊!”于是厚待了陈琳。

由此看来,晋惠公杀掉不忠于怀公的里克,汉高祖杀了不忠于项羽的丁公,石勒杀掉不忠于西晋的枣嵩,刘备看不起不忠于刘璋的许靖,确实有道理啊。

所以范晔说:“人只有忠于旧日的君王,才能以忠心侍奉新的君王只有以人云亦云而受到宠信为耻辱,才可以受到更大的恩庞。假如进言者忠心耿耿,而为王者者却听不进去,这是因为苟且求安的奉承话容易被接受,而正直的逆耳忠言却难以被接纳。如果确实能放弃功利的追求,站在道义的立场上,那就是真君子的风范了。”

以上诸例都是说为君者须能欣然地容纳异己,以助自己的霸业。

九、忠孝的两面性

为君者都希望自己的臣子忠孝之人,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忠诚未必能获得信任,所以忠于吴王的伍子胥被沉入钱塘江,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儿子孝顺的,然而孝子却未必获得父母的喜爱,所以孝己尽管对父亲非常孝敬,却由于后母的谗言而忧虑,曾参对父母非常孝敬,因不被父母疼爱而悲泣。

这就是事物难以有定准的道理。

有这样一种对比:后羿张弓欲射,越国之人谈笑自若,但如果是母亲疼爱的小儿子弯弓欲射那么老母亲就会躲进屋子里,关起门户。所以说,如果有定准.越人就不怀疑后羿;无定准,慈母也会逃避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