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5077200000010

第10章 君道之——广纳贤臣良将(1)

君者要想干成一番事业,使自己的基业长盛不衰,识臣选臣是关键,会识人、选人、量才而用是古今成大事业者的重要条件,反之,也是失败者的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人才都是国家兴旺、事业兴隆的关键。人才决定着他能够在君位上稳坐多久。

古人说:“大禹使夏朝兴旺,桀却使之灭亡。成汤使商朝兴旺,纣王却使之灭亡。阖闾使吴国战无不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却被俘虏,国破人亡。秦穆公使秦国显赫于诸侯,秦二世却国破家亡。皇帝一样,然而功过、成败却不同,根本原因就在于用的人不同。也因此,周成王即位时虽然还不过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由于有周公的辅佐,各国诸侯照样要朝拜他;赵武灵王在五十岁上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由于任用了李兑这样的人;魏国因为有了公子魏无忌,被侵略的国土才一一收复;赵惠文王因为任命蔺相如出使秦国,才使秦国不敢再出兵攻打赵国;楚国因为有了申包胥,才使被吴国打败流亡他国的楚昭王回国复位;齐国因为有了田单,才使齐囊王得到王位。

由此可见,君王如果不能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辨别正义和邪恶的得失,吸取霸业和亡国的经验教训,是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功成名就的。

由此知悉,根据一个人的才能授予他能胜任的职权,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

一、事业兴旺靠人才

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久,都想让自己的疆域不断拓展,但这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要使事业兴旺,关键是靠人才的聚集,人才多的地方,经济就繁荣,反之则萧条。

例1:黄石公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从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军,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天下一乱就会发生叛逆,王恩枯竭就结盟、立誓相互征伐。当政治和道德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争霸的双方才会招揽天下的英雄。”所以说:“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兴旺,失去人才国家有灭亡之危。”

例2:从前齐桓公去见一个叫稷的小臣,一天去了三次也都没见到人影。于是,侍从建议齐桓公不要再找了,而齐桓公说:“有才能的人轻视爵位、俸禄,当然也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不想做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便稷敢轻视爵位和俸禄,轻视我难道不是可以理解的吗?然而我却是想做霸主的呀!”就这样,齐桓公前后共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二、对真才,君王应礼贤下士

国家兴旺,经济繁荣,表面上看是由于君王英明的领导所致,其实,君王最明白那全是仰仗自己身边有众多可以任用的贤才,明智的君王都清楚人才的可贵。为君之道,贵在明晰人才的重要,肯礼贤下士。

《尚书》中说:“能得到贤人并拜他为师的可以称王。”

何出此言呢?人才真的如此可贵吗?

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说:“颜斶你到前面来。”颜斶也说:“大王你到前面来。”齐宣王闻听此言脸色大变,说:“难道士人比君王尊贵吗?”颜斶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曾经颁布过这样一道命令:有谁敢去柳下季的坟墓五百步之内打柴、采摘的,一律处死,不予赦免。还下令:谁能得到齐王人头,就可以得到黄金万两并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活着的国王的人头,还不如一个死士的坟墓。”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拜颜斶为师。

宣王身边的人很是诧异地问颜斶:“大王拥有千乘之地,建造了千斤之钟,四面八方,没有敢不服从的。现在名声高的士人也自称匹夫,走着到地里去干活;其次则住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间里、巷口的看门人。士人的低贱,已经是很难堪的啦!你还傲慢什么?”颜斶听后回敬说:“从前禹的时候,有万个诸侯国。舜原先也是农民,后来才成长为天子。到了汤的时候,诸侯只有三千。而到如今,南面称王的不过二十四个。这些现象的发生,难道不是由于用人不当造成的吗?诸侯渐渐地被杀戳,消灭,等到国破家亡之时,就是想做间里、巷口的看门人,都做不成了。《易经》上不是说过身居高位而没有相应的德才吗?所以,不做踏实的工作而喜欢虚名的,国家会日益衰弱;没有德行却祈望享福的,必然会遭到被侮辱的下场;没有功劳却享受俸禄的人必然要遭灾殃。所以说,好大喜功,不能建功立业;夸夸其谈终究不能实现理想。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而无真本事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帮手,舜有七个诤友,禹有五个丞相,汤有三个辅佐。自古至今,靠虚名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由此看来,作为君王不应以把经常向人求教作为耻辱,也不应以向别人学习为惭愧,只有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才学习,借鉴他们的长处才能实现君王一统天下的抱负。老子说:‘尊贵必须以卑贱为根本;高峻必须以低下为基础。’所以君王、诸侯自称‘孤’、‘寡’。所谓孤、寡,就是卑贱的意思,而君王们用以自称,难道不是表示谦居人下而尊重士人吗?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称他们为明主,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人才的可贵啊!”

所以说,人才的可贵不是身份和地位决定,而是由其才学决定的。一个明君只有懂得人才的可贵,肯礼贤下士,才能建成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被世人称颂。

三、广聚人才,为己所用

所谓君王之道就是能举天下人才为己所用,能调动天下有用之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己效劳;因此,为君者不能事毕恭亲,任何事都亲力亲为,要懂得用人,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王之道。一个君王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国家大事交于他人去做,懂得唯才适用,那么他一定能赢得天下。

自古就有许多思想家崇尚“无为之治”,他们认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先哲老子曰:“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荀子亦曰:“帝王的才能就是能管理别人,而普通人则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智者傅玄认为:“天子统治天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士大夫忠于自己的岗位,服从调遣命令;让诸侯国的君王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

这么多智者都这样认为是有历史根据的。

例1:在尧统治天下的时期,分别任命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让后稷掌管农业,夔负责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负责训练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有半点疏忽,但对这些“重要的事”尧却一件也不做,为什么却当了帝王,而另外九个人则心甘情愿做臣子呢?主要就是尧深谙王者之道,知道这九个人各自的才能,量才使用,让他们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对尧感恩戴德,所以甘愿做尧的臣子替他治理天下。

例2:在用人方面,汉高祖刘邦是最出色的,他曾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能如张良;定国安邦、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也不如萧何足智多谋;与韩信相比我更不如他能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但我能让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源头的东西,才是物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五音的统帅。掌握真正君道的人,不用去做具体事情,就统领天下。做君王的严守这一准则,做臣子的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许多君王体察了这个道理,把他人的智慧当作自己的一样使用,让自己的国家兴旺发达。而那些不明白这一君道的君王往往每件事都要亲自做,事无巨细,不信任任何人,所以也就发现不了有才德的贤人。不识人才的人,人才当然也不会靠近他,最后,不但个人的功名受损害,国家也会出现危机。

商汤、周武在消灭了夏桀、纣王后,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土地,但他们没有将所有的土地都归于己身,而是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论功行赏,令天下人心悦诚服。此举吸引了天下众多人才,都纷纷争相效命。

所以,作为君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工作,不能事毕恭亲。然后对委派官员进行监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还要有宽容大度的雅量,给他人充分的信任。

为君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千秋大业,就是因为他们都具备了驾驭统帅别人的本领,让群臣百官都能敬畏有加。

四、招纳英才的策略

普天之下人才济济,可以说到处都有人才存在,关键是看作为君王者能否发现和使用他们。选择人才,招纳英雄还取决于君王的度量和眼光,鼠目寸光、私心太重的君王永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

对于招揽人才之道,为君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学识最高的就是最好的贤士,不一定精通各门武术的人就是最好的将军,衡量人才关键还要看他是否能把己任的事情做到最好。

俗语说:“美玉做的船和桨,不能渡江;金玉做成的弓弦,不能发射箭矢。因此光是清高而不干事的人,不是拨乱反正的人才。温文尔雅而无治理才能的人,不是领袖之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事实为证:

例1:魏无知把陈平推荐给汉王,汉王任用了陈平。周勃和灌婴知道后就对汉王说:“陈平和他嫂子私通,还接受过贿赂。”言外之意就是说陈平不是个品行高尚的人。汉王查实后就责备魏无知,魏无知则说:“我之所以称道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陛下你听到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即便有尾生一样坚守信约的好人,却对胜负的命运一无所益,陛下能用他吗?现在楚汉相争,我举荐人才,只考虑到他的计谋是否能对国家有益。您不应该因为陈平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就怀疑他的才能。”汉王觉得魏无知所说的也不无道理,便不再深究此事了。

所以,君王在招揽人才时,关键还是要看其“实用性”,有益于自己的才算得上人才。

同样,当君王要招纳某人时,还要看这个人的性情,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品性予以区别对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劳。

黄石公曾说过:“品行高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得到他;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刑罚逼迫他。罗致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罗致坚守节操的人,自己要有很高的品德。”

由此便不难领会吸纳英才应该遵循的原则。

例2:郭隗在规劝燕昭王时说:“与老师相处可做帝王,与朋友相处可做君王,与臣子相处可以称霸一方,与仆役相处只能亡国。曲意顺从,虚心求教百倍于自己的人,人才都会前来;求贤不待久,求教没恒心,只会得到十倍于自己的人才;人家主动前来,自己才去迎接,那只能得到才能与自己差不多的人。颐指气使,只能得到奴仆,放纵暴戾,怒吼喝叫,那就只能得到奴才了。这是古人招揽人才之道。”

黄石公还说了另一个招揽人才的方法:“士人所追求的是礼仪,为之而死的就赏赐。把礼仪和赏赐明明白白地昭示出来,你需要的人才就来了。”

那些重视礼仪的贤士,只要能得到应有的礼遇,就甘愿为之效忠。

懂得礼仪而态度谦卑是真正的贤士,只要保证自己能做事时做到彬彬有礼就可以了,不要他计较他人是否能以礼相待,尤其是身处上位者,讲究礼数应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