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终结(全集)
5076000000098

第98章 袁世凯复出(6)

此时正在孝感前线大营中的袁世凯接诏后,却故意辞谢不就。冯国璋前去向他报告攻取汉阳的计划,他亦将计划搁置一旁,嘱冯国璋暂只可虚张声势,不可即取汉阳。然而求功心切的冯国璋不知底细,还要请示,袁世凯只是淡然一笑,叫他多去摆酒庆功。冯国璋不知,袁世凯此时正在与黎元洪暗中勾通,以借革命军政府逼迫朝廷,让载沣交出更多的权力;同时又凭借北洋军的气势压迫军政府,让它归顺自己。

冯国璋告退后,袁世凯即电奏朝廷,言已令前线军队停进,拟派人劝解民军投顺。接着,他召来幕中亲信刘承恩,落实迫民军息战议和之事。刘承恩是湖北襄阳人,黎元洪的故旧,此前袁世凯曾让他以同乡身份向黎元洪两次致函。刘承恩入见后,袁世凯即命他再次致函黎元洪,言清廷已下罪己诏,确定实行立宪,赦开党禁,皇族不问国政,故国事尚可有挽回振兴之期;务望趁此时机,各平了结;自己更愿早息兵争,以安百姓,免生灵涂炭。如黎元洪诸人言和,不独不咎既往,且可重用共襄国事。刘承恩遵命写好信函后,即派人送达黎元洪。

黎元洪接信后,立即电邀黄兴过江,并先密与汤化龙商议:“这是袁总理第三次来信了,不知是真言和还是想麻痹我革命政府,别有意图。愿请教汤主席高见。”

汤化龙说:“袁公私求议和,似不在用诈术,而在诱降。都督可复召军政府诸负责人议商。”

黎元洪召众党人议商时,蔡济民说:“袁世凯欲劝革命党人归顺,我等正好劝说他反戈,待合力推翻满清后再与言和。”

黄兴对此主张极表赞同:“当年袁世凯在开缺回籍之前,因顾虑自己地位危险,曾让直隶总督杨士骧派人往南京见我,说甚愿与革命党联合,把清室推翻,复我故国。后又直接派代表密见孙总理,示意取消通缉令,与孙总理一致行动。我看此时劝袁氏反戈,极得天时,定会成功。”

黎元洪与众人商定后,也极想劝说袁世凯归顺革命。

三天后,刘承恩又承袁世凯意旨密派王洪胜持信过江面见黎元洪,再次转告袁世凯的意图,并劝黎元洪:“总理之意在两家取和,以免汉人受害,保全大局。”

黎元洪却说:“现在要说和,须将皇族另置一地居住,管他的吃穿,不准他管我们汉人的事情。”

王洪胜则解释:“君主立宪,君乃一五岁小童,大政由袁总理执掌,实际就是我汉人管事,皇帝管不着了。”

黎元洪却坚持说:“这个时候,不将皇上推倒,随便和了,以后大权归他,他更比从前加一倍的狠,我们更无有法子了。”

至最后,黎元洪要求刘承恩亲自过江到武昌面谈。王洪胜见此,便不再多说,回去禀告刘承恩。

黄兴致函劝袁世凯建华盛顿之事功,

刘承恩奉命探听党人的意图

王洪胜临行前,黄兴为了说动袁世凯,特让他带书一函面交。其书云:

袁总理勋鉴:

来示嘱敝军停止战争,以免生灵涂炭,仁者用心,令人铭心刻骨。惟满洲朝廷,衣冠禽兽,事事与人道背驰,二百六十年来有加无已。是以满洲主权所及之地,即生灵涂炭之地。如但念及汉口之生灵而即思休战,毋乃范围过狭,无以对四亿生灵。况汉口为我军所有之日,行商坐贾,百货流通;及贼军进攻不克,纵火焚烧,百余万生命,数万万财产,均成灰烬。所谓涂炭生灵者,满奴乎?抑我军乎?至于尊嘱开党禁等数条,乃枝节问题,而非根本问题。以大义言之:夷奴与中华,原无君臣之分,明公虽曾服满人之官,而十八省之举义放荡人义师者,何亦非曾服满人之官者?按之是非真理,明公当自晓然。近日北京政界,喧传明公掌握兵权,当为朝廷之大害,是以满奴又有调明公回京组织内阁之命。夫撤万众之兵权,俾其只身而返,乃袭伪游云梦之故事,非所以扬我公,实所以抑我公,非所以纵我公,实所以缚我公也。满人之自为,谋则善矣!所以解者,我公自为计也。兴思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

袁世凯接到刘承恩奉上的黄兴书信,听他禀告王洪胜武昌之行的经过后,得知革命党人都愿推重自己为拿破仑、华盛顿,不禁喜出望外,即亲自修函一封,让刘承恩赴武昌谈判,向黎元洪讨价还价。刘承恩即携函到武昌,将信函面呈黎元洪。

黎元洪阅后,见函中有“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即息战,否则仍以武力解决”等语,心中颇为不悦。

刘承恩见状,即又对他申明:“袁总理之意,现在朝廷已宣誓实行立宪,革命目的可谓达到。倘再延长战争,生灵益将涂炭,且恐酿瓜分之祸。至盼暂息兵端,公举代表入京,组织新内阁,共图进行之策。”

黎元洪见袁世凯仍以武力迫胁,便对刘承恩正色道:“袁公此举,不过欲借议和实现其掌握大权,然后驱逐满人,自践帝位。但袁公似已忘记载沣开缺他回籍之仇,满人践踏华夏二百六十年之恨。故袁公当反旆北向,不做尤无人格之满奴,否则约期大战而已。”

继之,黎元洪告诉刘承恩,议和以推翻满清帝制为先决条件,是全体党人的意见,并对他说:“立宪与共和事关政体,此事只能由军政府开会议定,现请你一起开会相商,如何?”

刘承恩见黎元洪相邀与会,求之不得,他正好借以进一步了解革命党人的意图。黎元洪让刘承恩参加会议,是好让他感受党人的情绪,也好使众人轮番劝说他,使之心服。

宾主入座后,宋教仁即对刘承恩说:“如袁总理能转戈北征,驱逐满虏,我辈当敬之爱之,将来可被举为大统领。”

刘承恩未及开口相答,汤化龙即接着嘻笑说:“愿袁公不因做了总理大臣即得意洋洋,忘了数年前足疾去官之谪。时至二十世纪,无论君主国、民主国、君民共主国,皆莫不有宪法。将来各省派员会议,视其程度如何,当采取何等政体,其结果自不外立宪二字,特揆诸舆情,满清恐难参与其间了!”汤化龙说这话,是在激起袁世凯对载沣怨恨的同时亮出自己的立宪主张,并以立宪来模糊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的界限。

刘承恩见汤化龙如此说,立刻点头称善。

最后,黎元洪再三表示要清帝退位。他是想清帝退位后实行共和,袁世凯当总统,他有机会当副总统。如果清帝不退位,他不但当不成副总统,弄不好还会被治以叛乱大罪。

但刘承恩横直不大理会众党人的抬捧和激将,总不明言同意清帝退位。他只是说:“军政府汤主席之言可予特别考虑,袁总理之意也在行立宪政治,双方当有一致之处。”

会商过后,刘承恩因完全摸清革命党人的意图,完成了袁世凯交待的使命,心中极喜。当晚,黎元洪又以故旧身份摆宴相待,并连夜让汤化龙代自己复书,劝袁世凯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取清室而代之。第二天刘承恩辞行时,黎元洪将复袁世凯的信交给他,刘承恩接信后兴冲冲离开武昌而去。

被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后,

袁世凯即乘火车回京组阁

袁世凯探知革命党人的打算后,心中更加有底,他想趁机逼迫载沣速行立宪。这时载沣见他在前线不回京城,便又下诏催促。袁世凯接诏后,再行电奏辞谢,声称战事正紧,前命不敢奉诏,且党人主张立宪,请速行立宪以安定人心。载沣阅电奏后,为让袁世凯稳定,急忙将资政院起草的宪法信条十九条予以公布,并宣告择期宣誓太庙,以资信守。接着他又宣谕准许党人按照法律组织政党,资政院速订议院法、选举法,预备召开国会。袁世凯见载沣已准行立宪,便借机在湖北出示晓谕招抚民军;同时他奏请摄政王载沣特赦汪精卫等钦犯,以显示朝廷的宽宥,安抚革命党人心。载沣得到他的这次奏请电后,又下诏催他回京上任。然而袁世凯接诏后却又推辞,说是宪法十九信条规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载沣明白他的意思,即促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选举结束后,载沣立即下诏要袁世凯进京就职。

袁世凯见自己以法律形式首次被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目的已经达到,顿时得意洋洋。他将前线军事交付给亲信冯国璋和段祺瑞,便在卫队的前呼后拥下乘车北上进京,住进了他的锡拉胡同旧寓。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在袁世凯返京的次日即召见了他,嘱他不要辜负朝廷重托,全心组织好内阁。袁世凯故作忠言,跪在地上说:“世凯拜此大命,膺此大任,日夜苦思,不知如何始能上安圣虑,下除民苦。世凯当杀身成仁,以古圣贤之心为心,誓为清廷保全社稷。”隆裕太后和载沣听了,感动不已,要他快快组阁。

其实袁世凯在湖北前线时,心中就已盘算好哪些亲信能入阁,哪些人当配角和摆设。故不出旬日,他便将责任内阁名单拟定:外务部大臣梁敦彦,副大臣胡惟德;民政部大臣赵秉钧,副大臣乌珍;度支部大臣严修,副大臣陈锦涛;学务部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杨度;陆军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海军大臣萨镇冰,副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启超;农工商大臣张謇,副大臣熙彦;邮传大臣杨士琦,副大臣梁如浩;理藩大臣达寿,副大臣荣勋。

袁世凯组阁后,立即罢免了军谘府大臣载涛和毓朗职位,让荫昌和徐世昌接替。随后,他奏请隆裕太后,由她申明家法,亲贵不得预闻政事,意在不让手中握有万余禁卫军的摄政王载沣执政。为了达到目的,袁世凯让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对载沣软硬兼施,迫使他交出“监国摄政王”大印。隆裕太后本是一无才无识的女人,哪里见过这等世面。在袁世凯的逼迫之下,她不得不准许载沣以醇亲王退归藩邸,岁给俸银五万两,不再预政。

赶走摄政王载沣后,袁世凯不久以出征名义将禁卫军调出城外,命段芝贵另编拱卫军护卫京城。紧接着,袁世凯又奏请皇帝降旨必须由内阁副署,这实际上是限制隆裕太后行使朝政,隆裕太后则随即表示同意。但袁世凯仍碍于清廷旧例过多,束缚自己独断专行,尤其不愿每天入对跪见小皇帝。袁世凯的亲信幕僚汪荣宝察知他的心思,即献策道:“既已立宪,总理宜奏请凡与立宪制度相抵触的事项宜一律停止。总理大臣不必每日入对;除国务大臣外,其余召见官员,均暂停止;各衙门应奏事件,奏事处传旨事件,均暂停止;内外折奏均递至内阁,由内阁拟旨进呈,再请钤章。”袁世凯听了此议,高兴之极,即命汪荣宝代拟奏章,修定后马上上奏。隆裕太后接奏后,立即准奏。这样,袁世凯就顺当地将清廷朝政大权攫取在手。至此,他权倾朝野,百官震恐,无敢异言,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只不过是他掌中之物。

反攻汉口失败,黄兴急得差点吐血

袁世凯北返京城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即命冯国璋攻取汉阳以显示清军军威。在汉口前线的冯国璋得令后,即连夜进行军事部署。冯国璋是袁氏亲信中功业心最重的一个。早在武昌事发朝廷命他随荫昌出征时,他即兴奋地对属僚说:“这一来,咱的黄马褂子算是穿上了,还许来个世袭罔替哩。”及收复汉口上报朝廷请功后,冯国璋尤想全剿平鄂乱之功,以得朝廷更大奖赏。

冯国璋行将攻取汉阳的部署很快被汉阳革命军侦知,革命军总司令黄兴与参谋长李书城等人得报后并不畏惧,他们认为汉阳守军的总数已达二万,众志成城,完全可与清军一战。这时,湘军协统甘兴典又率领一协官兵前来助战。到达后,他即请战要求反攻汉口。但黄兴不允,对他说:“我与李参谋长已制定作战计划,以固守汉阳为战略目的。甘协统远道而来,甚是辛苦,先请歇息数日,以养精蓄锐,待来日建功。”

黄兴的旧识、前来投效的日本友人大元见革命军气盛,这时也建议反攻汉口,一鼓扑灭清军,但黄兴总是不同意。

然而,已至汉阳的鄂军敢死队、学生军、童子军、特别义勇军、游击队、奋勇军、和尚军、湖北女子北伐队及各省地来汉的敢死队,都川流不息地到司令部请战。尤其是和尚军首领、奔走于武汉各寺庵间为备战事倡导联络的浙江僧人管锷,杖锡数次来见黄兴,要求参战,他说:“革命战争,即出家人亦不能置身事外。”

黄兴见群情激奋,人心思战,内心激动不已,感慨地对参谋长李书城说:“众心所归,何愁大事不成。现独立省份日多,湖北为首义之省,武汉为军政府所在地,如能收复汉口,当有振奋人心作用。”受主战情绪感染的李书城即表赞同:“由北而南归的志士,均言京城一片恐慌;而汉口清军确无斗志,如我军一鼓作气收复汉口,不独全首义之功,且全颠覆满清、建立民国之功。”黄兴见李书城赞成收复汉口,便要他安排妥反攻计划,以在军事会议上说明。

当司令部会议军事计划时,副参谋长吴兆麟仍坚持固守汉阳:“兵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我看革命军虽尽得人和之利,但北洋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眼下还是不攻汉口为好。”

孙武亦附和吴兆麟的意见:“革命军新兵多,大炮缺乏,不宜进攻,只能固守。”

但会议人员多数赞成进攻,黄兴这时战意已定,他说:“清军现已准备攻取汉阳,我军若死守,只会处处被动,不如先发制人,攻其不备。此战在全首义之功,意义重大。敢死者跟我去,怕死者可不必去。”

吴兆麟见黄兴不纳己见,执意反攻,便急告黎元洪。而黎元洪此时正在向各省发电,请派代表赴鄂商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之事,他在电话中要吴兆麟听命于黄兴。黎元洪的想法是:若一战而收复汉口,他的都督地位愈加巩固,甚至开国元勋的地位亦可企及;若反攻失败,其咎归黄兴。故当黄兴后来在电话中告知作战计划时,他对之未置可否。

黄兴见黎元洪并不反对进攻,即与李书城作军事布署,计划兵分三路反攻汉口:黄兴自统湘军主力及鄂军一部为主攻军,在断琴口架浮桥渡河进攻玉带门与硚口一带;命鄂军第六协协统杨选青为西路指挥,率鄂军第四、六两协在南岸咀渡河进攻龙王庙;命鄂军第三协协统成炳荣为北路指挥,率军由武昌青山潜渡汉口湛家矶,偷袭刘家庙,以断清军后路。为不致发生混乱,黄兴命进攻部队以白布条斜挂背上为标记,凡占领之地举火为号;并命武昌凤凰山炮队与归顺海军炮舰向汉口炮击以支援。布署完毕,黄兴将总攻时间确定在11月16日晚。为有制胜把握,黄兴在16日清晨便分派骑兵和便衣侦探加紧搜集敌情,又派出小部队自长江下游潜渡汉口扰敌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