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071

第71章 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2)

在收买人心方面曾国藩有自己一套方法。他通过对当时军中人员经济情况的分析,推出一套以举荐、奖励、重用和感情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收买人心方案。当时,幕府人薪水出自军费,标准甚低,数有定额,仅能维持全家生活。他们所以对曾国藩幕府趋之若鹜,主要是想混个一官半职。为此,曾国藩利用保举高官来收买人心鼓励士气。曾国藩从军之初,对这一点体会并不深刻,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不少人认为欲求官职投曾不如投胡,往往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却主动抽奔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主要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发无望所至。所以后来曾国藩对手下幕僚大批进行举保,终于使手下人员各个都有官当,人人都有前途,他们后来都十分感激曾国藩的知遇之恩,曾国藩的收买人心术也使得他成为一代名臣。有许多统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自以为高压和淫威就能得到一切,实则无异于自戕。以秦始皇之残暴,尚有荆轲的拼死一搏;隋炀帝虽然凶狠也只有暴尸荒郊,以此看来,宋太宗纳吕端之言,收降叛逆的韬略,实足为统治者之经验。

宋太宗赵匡胤在位期间,夷邦党项首领李继迁时常领兵侵犯边关,此人迂顽不化,言而无信,时而与宋构和,时而又翻脸不认账,常使西部边疆难有安稳日子。宋朝廷为对付李继迁的侵扰,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最终也没收到好的效果。

一日,保安军报知朝廷,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请求发落。赵光义闻报喜出望外,欲传旨杀掉李母,以儆效尤。

吕端闻知此事,立即入朝禀奏道:“这样做不是好办法,从前楚汉之争,项羽欲用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如果你烹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我一杯肉汤喝’。如此看来,那些真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是不会顾念他的亲属的。刘邦尚且如此,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恶徒呢!陛下今天杀了他的母亲,不敢保证明天就能捉住他本人,他必然以更疯狂的行动来报复,这样反而坚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徒惹麻烦”。

宋太宗闻言,恍然若有所悟,忙问道:“那依你之言应如何办才好呢?”

吕端道:“以愚臣之见,最好将他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招待她,以此为诱饵,招李继迁前来归顺,即便他仍旧野性不改,再生事端,也使他有所忌惮,因为他母亲的生死大权操纵在我们手中。”

太宗按吕端之意办理,善待李母。几年后,李母老死延州,宋朝人也以礼葬之。又过十多年,李继迁也死了,他儿子继位后深感宋朝的一番仁义之心,竟率众向宋朝纳膝称臣。

由此观之,人治之术欲得天下,必得人心。人心在平常是看不见的,关键时刻却可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有勇有谋方为雄才大略

人们都看过《水浒传》,其中李逵就是十足的有勇无谋之人,他骁勇善战,可就是缺少计谋策划,所以在人们心目中他只是一介武夫,非雄才大略者。什么才是雄才大略呢?不妨浅述清朝皇氏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满人的当政,给中国政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许多新的气象。

历史已经说明,游牧民族身上的外向进取因素相比于农业民族保守封闭的特性,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而且,清朝前期的皇帝个个好学勤政,聪明能干。他们综合满汉文化,受到完整的汉学教育,游牧民族的身份使他们又有马上皇帝的骁勇善战,可谓个个都文武双全。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康熙是最年轻有为的一位,也是最能干的一位。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大展宏图。可以说,清朝政治基础的建立,是在康熙二十年以后的事。

由于多尔衮和顺治帝在位的时候,只是忙于确定对汉人的统治政策,戎马仓皇,兵事不断,难以做出有积极建设性的成就,直到康熙之后,才形成盛世局面。

智除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最能看出少年康熙的政治智慧和眼光。

康熙即位之初,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鳌拜结党专横,权倾朝野,康熙早不满意却也奈何不得。在鳌拜擅自杀了四大臣中的苏克萨哈以后,康熙才决心铲除鳌拜。

当时,康熙手中能够凭借的力量不多,仅仅是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康熙就让他们在宫中学习武功,等到鳌拜上朝时,趁其不备,叫藏在后面的伙伴一起上去把鳌拜抓住,以大罪三十款处罪。朝中政治才气象一新。

如果说铲除鳌拜多少还有运气的成分,那勇于削藩则让人感受到康熙的雄才大略。

清朝建立以后,八旗兵主要驻守在北方及江浙、福建。两广和西南云贵暂让给汉人藩王来镇守。藩王在自己的辖区之内,控制着地方的行政及财政,俨然是个独立王国。中央派驻的官员根本制衡不了。三个藩王中,又数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其尾大不掉之势,成了满清统治的心腹大患。

康熙二十岁时,毅然决定“撤藩”,激起三藩的叛变。吴三桂成了叛变的首领。叛军势力一度占据南中国及川陕部分地区,形势险恶。

康熙坐镇宫中指挥若定,双方激战长达八年,最后以康熙大获全胜而告终。

作为在深宫里长大的年轻皇帝,居然能把身经百战的老将吴三桂击败,从中可以看出康熙的胆识及领导才华。

士兵无谋有将帅率领,将帅无勇无谋又有谁来率领呢?少则几十,多则上万的士兵的身家性命都在你的手里,所以将帅不可无谋。今天的领导,也一理同然,无谋会给企业和职工造成重大损失,要慎之慎之。

共患难易而共富贵者难

纵观中国封建历史,君臣一起打天下时,大臣们越能干就越能得到君主的欣赏和重用,一旦天下平定后,能干的优点就会变成独断专行的同义词,就会令皇上不能容忍,如前面提到的李善长、胡惟庸就是类似的例子。特别是那些与皇上一起谋权篡位的功臣宿将,皇帝的一切机密他们都知晓,如果事成之后不及时退身归隐,就会令皇上寝食不安。因为他们虽然是皇帝谋天下的心腹,却也同样是皇帝坐天下的隐患,所以必须除去方可心安。清朝雍正皇帝就是如此。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后,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外面依靠川陕总督年羹尧,廷内依靠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在宫中侍奉康熙的隆科多,一举夺取皇位。雍正登位以后,年羹尧和隆科多没有及时退隐,而是在雍正不断给他们加官晋爵声中昏昏然,以为雍正只能依靠他们,不会加害他们。谁知,正当他们位极人臣之际,雍正一纸诏书,先将已加封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收入狱中,此时距雍正登基仅仅三年不到,不久又以九十二大罪赐年羹尧在狱中自尽。接着又轮到了隆科多,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隆科多以大不敬之罪五等、凡四十一款,被永远禁锢,次年就死于禁中。雍正上台后所以迫不及待地杀死年羹尧和隆科多,就因为他自己上台的秘密全在他们手里,一日不除去他们,雍正心中就一日不安。如果年羹尧和隆科多能及早归隐,雍正或许还能放他们一马,但他们沉浸在加官晋爵的红灯绿酒之中,有点儿忘乎所以了,结果又重蹈前人覆辙,这也是他们贪恋官爵的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对某些地区的豪强地主也进行了打击。在统一全国后,就赐予功臣宿将大量的土地,但这批新贵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兼并掠夺土地,仗着自己开国功高,骄横放纵,多行不法。这班新地主阶级就渐渐和中央皇权产生了矛盾。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镇压胡惟庸集团的同时,凡被认为对明王朝有危险的文武大臣,都被罗织罪状,加上胡党的罪名,处以死刑。胡惟庸最初的罪状是“擅权枉法”,之后,随着朱元璋翦除异己、镇压反对派的需要,又制造所谓通倭寇、叛逆等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又发展到曾串通李善长谋反,又进行了一次大屠杀。胡案十年间,牵连被杀的公侯、大将、文臣达二十余人,合计杀了三万多人。成为明初第一大狱。

胡案以后,朱元璋又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大将军蓝玉,并抄斩三族。平时和蓝玉关系密切的将臣,都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这个案件共杀了一万五千人,把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杀了个干净。

除胡蓝两大狱外,朱元璋又常以某罪名对某个开国功臣或赐死,或鞭死,或砍头。连替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徐达也没能幸免。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屠杀功臣最厉害的要算朱元璋,他杀功臣手段之狠,连他最崇拜的老乡刘邦也望尘莫及,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元璋数以万计地屠杀元勋宿将,冀图保证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制度,以维护未来嗣君。但由于功臣武将几乎被诛杀殆尽,因而军权已完全落在藩王之手,不久皇室内部矛盾表面化,终于爆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战功显赫的武将可资调遣,亦无老谋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后城破自焚而亡。

作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独创性的措施,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统治的政治与经济基础,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过贡献。他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使人民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在于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在于解放奴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于保护商业,繁荣了市场;在于严惩贪官污吏;在于不信符端,不求长生,讲究节俭等等,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缺点也很多,这个曾被封建地主阶级视为“盗贼”的人,时时担心着江山巩固问题,故使他“忧危积心”。为此,他对官僚机构、军队组织不断进行改造,大肆屠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必定是封建君王们奉行的不可告人的秘诀。在今天看来,实在是犯下滔天大罪。如果你是领导者,功成名就之时,切不可效仿古代帝王。须知,没有那些功臣,就没有你的功名。

富人与穷人皆要依靠

在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种税,即火耗,又叫耗羡,明朝时就存在,它是指在正常征收钱粮赋税的基础上,另外再加收一定比例的银两,类似今日的附加税。征收火耗的权力归地方当局,支配也归地方,比例各地不一,有轻有重,发展到后来是只多不少,愈来愈重。

低俸禄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决定了地方官僚们必然在火耗上打算盘,以此弥补官府巨大的花销及维持官员的糜烂生活。吏治随火耗的不断增多而日益败坏。

康熙在十七年时,曾下令不许地方征收火耗,并信誓旦旦地以“革职”做威胁。

但当浙闽总督兴永朝奏称说,如果官员不征收火耗的话,那日子实在没法过了。康熙听后又大发怜悯之心,表示同意征收。

康熙既然不能全力取缔火耗,又在名义上禁止征收。这种半推半就的法律状态,决定了下级官僚只会是得寸进尺、滥征不已。

因为火耗关乎官僚个人腰包,自然征收起来要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由此,官员们对国家钱粮的征收就不甚积极了。

发展到后来,地方甚至把收来的钱粮私自挪作它用,不上缴国库。

如此下去,注定是肥了地方官员,而穷了国家。国库空虚,甚至于入不敷出。

康熙除了不时对天下小民减税,以表皇恩浩荡的善举之外,对富户绅衿也是多加照顾,恩爱有加。

大概康熙是相信“藏富于民”比“藏富于国”更好;否则,很难理解他的许多经济政策。康熙对富户的大肆积累并不予以限制;相反,还给了他们许多的特权,积极保护富户。

康熙曾责备江苏巡抚张伯行对富民太苛刻,大概是因为在江苏所征收的税款太多,损害了富户的利益。与康熙一代“宽仁”的美名相悖。

康熙说,在地方上如果有很多有钱人的话,那实在是一个国家的幸福(似乎也很有道理),其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

清朝政府允许绅宦士人在名义上可称为“儒户”或“宦户”。并且给予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主要是让他们有一定的免于徭役的权利。

绅宦本来在地方就有相当的威望及权力,再有上面的恩准,自然会飞扬跋扈。他们与地方官吏相勾结,想尽办法将身上本应承担的赋役都转嫁到平民的身上。

赋役不均的状况造成整个社会的明显分化。富户愈富,穷者愈穷。贫苦农民受到地主与封建政府的双层剥削,苦不堪言。

从立意上讲,康熙无可厚非。但是,政策执行起来却是日益变样。不知英明如康熙者,居然没有考虑到“儒户”、“宦户”们会得寸进尺,欲壑难填?

到康熙末年,一些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众性的秘密结社在许多地方开展活动。社会矛盾正在不断激化。

另外,富户愈富的必然结果是:财富高度集中,对平民的剥削加剧,地方势力重新抬头。

今天,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的目标是消除贫穷,消除落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对那些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要提早更新。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术

中国历代帝王对人治之术最有心计的,莫过于恩威并施、刚柔相加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胡罗卜加大棒”的政策。曾国藩对下属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曾国藩部下的将领陈国端恶斗、凌辱部下、讥讽上司,曾国藩就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训诫他。一方面,曾国藩采用了威慑之法,他指出奉檄往调,务必要服从命令。“凡是增添兵勇,支应粮饷,都应当先汇报经批准后再执行,不能擅自作主。要渐渐养成名将的气量,挽回过去留下的恶名,这就是我说的不能违抗命令。你如果能细心领会,等军务稍松的时候,你来见我时,我再详细认真地给你分析利弊,一定会对你有利,也对时局有利,能把你塑造成一代名将,也是我的一项功劳。如果你不能细心领会,我也有几句话,请你必须遵从,第一条你所部的八千士,一定要大量裁减,最多不能超过三千人,以免因收编散兵游勇过多,引起饥饿而发生变乱;第二条,你军与淮军及英康营等军队,一年之内,不准驻扎在同一地方;第三条,你的官衔应去掉钦差两字,各省的粮饷,都归河南粮台转发,不准你另立门户,独树一帜。希望你逐条回复我,我再凭你的汇报奏报朝廷,至于所说的毁誉的那些话,谁真谁假,也希望你逐条汇报。批评你的话是假的,你尽可以分辨,真的也应当承认,大丈夫光明磊落,有什么值得遮掩的呢?称赞你的话是真的,自己知道后要更加努力,假的就要说明。我希望你保持天生谋勇兼优的本质,痛改后来养成的恶习,我对你还是寄予厚望的!”像这样的恩威并施,不由得部下不服。

许多帝王都懂恩威并举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于是,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