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
5075900000069

第69章 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2)

在农村,有的妇女为了两元钱,上吊自杀;有的为了一句刺心的话无法忍受而自杀;有的因为赌博输钱而寻短见,甚至为了一盒火柴而轻生。如此这般,都是因为一时想不开,失去理智。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上有高堂双亲,下有相亲相爱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子女,如果想到自己轻生会对这些亲人造成多大的心理打击,造成多大的生活困难,如果能够这么理智地考虑一下,那就可能不会自杀。过了一阵子,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想开了,也许还会过很舒坦、很幸福的日子。

女人无力寻短见,男儿有气敢拼命。人都有忍耐性,而忍耐又都有限度。所以,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女人寻短见,男人就要拼命。所谓“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为国、为民,拼命也值得,但许多青年人不是为天下国家大事,而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拼命,得不偿失。在一个农贸市场上,甲向乙买了一只羊,经讨价还价以后,价钱说妥,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羊者把牵羊的绳子解下来,自己收起来,然后给对方羊。买羊者无法牵羊,向卖者要绳。卖羊者要买绳钱。买者说刚才是羊带绳说的价钱,没说除绳的价钱。卖者说刚才没说带绳卖。买卖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相持不下,买者说不买了,要退钱;卖者不肯退。这么一来,先说理,接着骂街,最后竟打起来了,两败俱伤,各自回家治疗,都花了几十元,而所争的绳子只值一角钱。

还有一个青年工人丢了几十元钱,怀疑同宿舍的另一个工人偷了。既不向那人询问,也没跟其他人谈起,只是一个劲地怀疑。怀疑终归是怀疑,没有确凿证据就无法确认是谁偷了。但是,这个工人性格内向,有话不说,硬憋在心里。本来,没有根据的怀疑会随着时间而淡化,而这个工人却相反,从怀疑走向怀恨,从怀恨走向解恨。最后,他磨好一把菜刀,当那工人上夜班白天在宿舍睡觉时,把他怀疑的那个工人杀害。人家问他为什么杀人,理由就是毫无根据的怀疑。酿成这种悲剧也是缺乏理智。如果他说出怀疑,跟人家吵一架,或者跟朋友一起分析一下自己的怀疑是否能够成立,也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了。有朋友,经常跟朋友谈心,可以保持理智。朋友的这种作用,许多人不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很容易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出不来。有朋友的忠言劝告,往往可以想开,解决思想疙瘩。当然,像《渴望》中的王亚茹那样,坚持认为女儿被罗刚抛弃,又听不进朋友的劝告,自己折磨自己好多年。王亚茹这种情况未必有,而没有知心朋友,或者听不进朋友的劝告,最后吃亏的人却是多的是。

反过来,朋友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先让他冷静下来,帮他进行理智的分析,妥当处理。千万不可光讲义气,火上浇油,把朋友推上绝路,那是帮倒忙,甚至把自己也赔上去。

冷静,才会有理智;理智,才能合理应变。

总之,遇事要沉着应变,头脑不要发热,凭一时冲动只能把事情办糟。

做领导不可沽名钓誉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儿贪欲,多一点儿忍劲,莫为名利遮住眼。

说起容易做起难,如何才能做到莫让名利遮望眼呢?首先就是要忍恶,求美誉。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只要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其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耻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其实,求名也算不上有过错,关键是要如何去求。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名誉,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其结果是可悲的。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生活上不应该沽名钓誉,工作上更不应该沽名钓誉。别人的功劳,你要去抢,那行吗?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名誉是自己干出来的。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唯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最令吴王夫差心生怜悯的是:有一次,吴王生病,勾践叩见吴王,显出对吴王十分关心的样子,跪拜询问病情。恰在此时,吴王要到厕所去,勾践便请求饮溲尝便,判断一下病情。等尝过之后,高兴地对吴王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不难想象,越王受的耻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复国志向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忍受了各种屈辱,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鼓励生产,养护军备,使国力大增,终于击败吴国,报仇复国,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