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5054200000013

第13章 淝水之战——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2)

苻坚攻东晋,早在5年前就试验过一次。378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晋的东西边疆开始了正面接触。

打得最有声有色地就属襄阳攻防战了,苻坚用了十个月时间才将此城拿下,并且活捉了守将朱序。苻坚的博大胸怀在此显露,他不但没有把朱序杀掉,反而还封了他一个不错的官职。

这是在晋朝的西面,在晋朝的东面,前秦军队遇到了顽强而又有智谋的抵抗,这就是谢安让他的侄子谢玄组建的北府兵。苻坚本想倾全力灭掉这支军队,但由于自己的兄弟在大本营叛乱,他只好回师。

对东晋的攻击暂时算告一段落了,直到四年后,苻坚才正式决定再攻东晋,并且要一战到位。

383年八月,苻坚才下令全军南下。这是他鉴于南方炎热,所以入秋以后,才打动战争。苻坚从长安出发,全军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运输的船只上万,声势浩大,恐怕在历史上也很难找出这样一场战前表演了。

与其说他是去打仗,不如说他是沿路炫耀自己的帝国。在他看来,东晋不过是一锅台上的灰尘,轻轻一扫,就消失了。他所以打动整个帝国的军人,大部分原因是他的炫耀之心。

这声势可真是太浩大了。在西面,从今天的四川重庆市起,向东铺开,直到今安徽中部,南北的距离更大。从地图上看,这就是一条贯穿了大部中国的游动线。

九月份,苻坚到了项城,跟上来的只有苻融的军队三十万人,其他军队还在遥远的大北方和西方专心地走路。

东晋得到了消息,这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摇着扇子吹牛的和在餐桌上嗑药的士大夫们吓得裤子几乎要掉了,他们几乎是不抱希望地把东晋和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谢安。

谢安做了如下部署,任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他做完这一切部署后,就跑出朝廷,四处游山玩水去了。朝臣找他不到,更是焦急万分。不但朝臣如此,就连他侄子谢玄也惶恐不安,他去见叔叔,叔叔正在赏一副画,并对他说,朝廷令有圣旨。

谢玄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第二句话。出来后又请别人去问,谢安却领着来人到郊外别墅游览。

这真是定力十足,让想要做出大事业的人望尘莫及。

当双方军队在淮淝前线相持时,晋朝的大将军桓冲跑到谢安那里,精神恍惚。谢安却从容自若,他感叹道:“谢安这个人做宰相有余,但非大将之才,天下事可知了。我辈都将陷入敌手。”

我们不得而知谢安是否知道前线的形势,但当时前线的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前秦军在洛涧驻守,谢石与谢玄不敢上前,粮草又将尽,如果情况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晋朝这支军队很快就会被歼灭。

可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

苻融一不小心捉到了一个东晋的密使,密使所带的信中透露出了谢石等人面临的困难。他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苻坚,苻坚以为晋军真是要完蛋了,出于上天有好生之德的思想,他派出了那个投降了他的东晋人朱序去晋营劝降。

朱序是汉人,当初被迫投降于苻坚,此时见到了祖国和亲人,满眼泪水洒了一地,就把前秦的所有情况都报告给了谢石。并出主意说:“如果秦军所有军队都到,抵抗的困难会增加数倍,我们应乘他兵力还没有全部集中的时候,从速进攻。只要打败了他们的前锋,挫其锐气,就不难连战连胜了。”

谢石和东晋人一样,对任何北方国家都有畏惧之心,他并没有以攻为守的想法,这年十一月,他才派出了刘牢之率五千人马向洛涧前进,去对付苻坚的三十万人。

从战略角度来讲,谢石这是在把刘牢之当炮灰。但刘牢之歪打正着,取得了洛涧战役的胜利,秦军被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

谢石的胆子这才壮了一点,传令拔营救起寨,分水陆两路,向前推进。

前秦剩下的二十多万军队都集结在淝水南岸和寿阳,淝水是今天的东肥河,它从合肥向西北流入寿阳,再西北流经八公山而入淮河。当晋军到了淝水东岸时,不好渡河,晋军就传话给苻坚,说:“如果把阵形略向后移,让晋军渡河,大家打个痛快,不是更好。”

秦军众将都不同意。苻坚认为这个主意非常好。因为东晋的军队才八千人,而自己却有二十多万。他说:“我们人多,只要略为后退,等他渡到半途,用铁骑压着它打,肯定让他全军覆没。”

苻坚此时还是以当时最强大帝国的皇帝的脑袋在思考问题,他难道不想想,一向畏首畏尾的东晋人,在人数相差这么悬殊的情况下,怎么会主动渡河与他交战?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而问题就出在那个朱序身上。

后退命令一下达,最前面的士兵开始后退,只听得一声叫喊:“秦兵败了!”大混乱开始了。最前面的士兵扭头就跑,但跑不起来,因为他们前面有很多士兵还把脸向着他们。他们只好先推后踩。中间的士兵一倒,压到了后面的士兵,后面的士兵还没有来得及转身,就被踩倒。

淝水南岸简直就乱成了一锅粥,所有前秦士兵都向中了魔一样踩别人或是被人踩。等东晋军队顺利渡过河,秦兵已经“自相残杀”开了。

苻融在阵前东奔西跑,让士兵停下来,可无济于事。他自己也被随之而来的东晋士兵踩死。苻坚命不错,骑马跑出了人踩人的迷魂阵,一路上,他只见到自己的士兵哭爹喊娘地逃跑。路上、田里、河里。到处都是秦兵的尸体。逃跑中的秦兵思维混乱,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赶来,一路上饥饿冻死的不计其数。

苻坚似乎忘了自己还有近七十万军队,闭着眼向自己家乡逃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此宣告结束,苻坚统一全国的理想因为朱序言一声叫喊而烟消云散。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淝水之战后,前秦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坚所灭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复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纷纷据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两年后,符坚被他原来的部将姚苌俘杀,时年四十八岁。十年后,前秦被后秦攻灭。北方再次陷入大混乱,百姓继续受苦,这一切都是因为朱序的那声喊叫。

如果我们将前秦与东晋的军事实力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假设没有朱序的那声叫喊,前秦灭掉东晋则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决定战争的并不仅仅是军队数量。但是,淝水之战不过就是一场战役,在战役没有发生前,或许许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还有艺术等因素都会决定战役的成功率,可当战役发生时,决定因素就只有主将的指挥能力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偶然因素。世界上永远没有长胜将军,没有一位军人敢对一场还没有发生的战役作必赢的保证。

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朱序在战场上的那一刹那时“里应外合”最佳的成功典范。如果没有朱序,淝水之战肯定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据说,当晋军捷报传到建康时,谢安正与宾客下棋。他把捷报看过,随手就放在旁边,依旧下棋。宾客耐不住了,问是什么消息,谢安头也不抬,回答:“小儿辈已经破贼!”看似平静的很,可当他回内室时,跨过门槛,把履齿折断,竟然没有发觉。

用今天的话来讲,谢安就是一个装蛋份子。此人在后人所写的历史中能有那么多赞誉,大概还是因为淝水之战前后他的冷静与安详。我们很有理由为这两个词打上双引号,因为我不知道,此人的冷静和安详从何而来。

是从东晋战斗力并不强的二十万军队那里?还是从一群溜大街满嘴跑火车的士大夫那里?更还是从他的对手那里?而他,又对自己的对手了解多少?

可以很肯定地说,东晋就是踩到了狗屎运,才没有覆亡;谢安则是被这种屎运砸到了脑袋,才没有做成亡国奴。

从谢安身上,我不由地想到了清朝的一位总督叶名琛。此人在英国兵临城下时也是出奇的冷静,与人喝茶谈天,并对人说,自有妙计。而他的妙计是什么呢?是使用巫术,希望能请来天兵天将。

但他后来被英国人活捉了,他失败了,所以,他被后人嘲笑。我在想,谢安当时是否也在求神拜佛。我又想,如果秦军攻进了建康,把他也活捉,历史上还会不会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风采,那种装蛋似的定力?

淝水之战的历史完全是“历史成败论”的典范,在后世修史者那里,劝阻苻坚不可伐晋的人的言辞多如牛毛,并细如牛毛。作史的人在强烈地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苻坚伐晋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那么多人在劝他,可他依旧不听。天命如此。

而对赞成苻坚伐晋的人的言辞取其一二,并且加入了一种“小人赞成”的信息。

我们可以假设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苻坚不下达后退的命令,只是在河边等,晋军敢不敢过河?答案肯定是不敢。第二:如果不是朱序在秦军中发那一声喊,双方对垒,以八千对二十多万,东晋取胜的概率有多少?答案是零。

第三:没有第二个假设,前秦军队取得了胜利,那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是什么样的。显然,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的历史会提前八百年(后来作为少数民族的元朝统一了中原)。北方百姓不会再重新进入地狱,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将不可能出现。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历史将不会宣扬那种装蛋份子谢安的精神,这对我们中华民族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贡献。可惜,历史记住了谢安,并宣传的很好。朱序的罪可谓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