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5054100000028

第28章 在杀戮中进化(4)

但范延光有些不相信石敬瑭,事实上,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头困兽,他很难再相信任何人。不过,石敬瑭的温柔是他所知道的。他的门人李式也说,“主上(指石敬瑭)向来是个说话算话的人,你看他说给契丹燕云十六州,说给就给了。他现在说不追究你,肯定就不追究你。”

范延光看着粮食将尽,士兵越来越少,一咬牙,也不听术士解梦了,向石敬瑭请降。温柔的石敬瑭为了让他放心,封他为高平郡王,又赐他免死铁券。

范延光心里还是不塌实,因为这个狗屁年月,诚信早已经荡然无存,更何况是皇帝的诚信。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石敬瑭也不如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毕竟,自己做过背叛人家的丑事,叫人家如何再和从前一样喜欢自己呢。

那位术士就在他投降时,很知趣地走了。一切吉祥美丽的梦都成为泡影,范延光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大概在这个时候,他才有时间反省自己造反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真是为了显示一下对前朝的忠心?绝对不是,他在李从珂在位时就有造反的想法,之所以没有实践,是因为石敬瑭先他而起。

难道是自己真的就想当皇帝?大概是吧,不然,他为什么要造反呢。

几个月后,他向石敬瑭上表请求退休。石敬瑭摇头,说,朝廷怎么可以离开您呢。他又上表,石敬瑭就准了。但是,范延光想退休后回老家,石敬瑭又说,还是留在京师吧,各方面条件总要比你老家好吧。范延光坚持要回老家,石敬瑭准了。

范延光回到老家河南安阳后,因为带着许多财物,所以被当初讨伐他却并没有讨伐成功的西京留守杨光远盯上了。杨光远跟石敬瑭说,这个老家伙反过您,您怎么可以让他安享晚年呢。

石敬瑭摇头。

杨光远又道:“我担心他投靠北胡或者吴越,还是把他拘到洛阳看起来为好。”

石敬瑭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

于是,杨光远迅速派兵围住了范延光的家,搜出财宝后,又让范延光自杀。范延光觉得可笑,就把那面铁券拿了出来,说:“天子赐我铁券,许之不死,何得及此?”

杨光远懒得理他,免死铁券有没有免死的威力,石敬瑭说得算,不是你范延光说得算。他先把范延光关了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杨光远拿着刀,将范延光赶到了一座浮桥上,把他踢下水去,水太凉了,范延光在水里挣扎着想爬上岸,但杨光远坚决不让。结果,他就被活活淹死了。事后,杨光远向石敬瑭报告:“延光投河自溺而死。”

天下只有鬼才相信杨光远的话,但石敬瑭却相信了。不是他真的相信了,而是他因为希望这样,所以才相信。

范延光一死,石敬瑭掉了几滴眼泪,又辍朝两天,以示哀悼,然后又赠其官太师。一切都表演得这么完美,又这么凄凉。阴间的范延光若知道了石敬瑭对这般好,打死他,他也不会反,打死他,他也不会离开京师。

范延光因为想活着,但终究没有活成。他在五代历史上是一个很平庸的人,文不成,武不就。所以,我们宁愿相信他造石敬瑭的反是为了替后唐敬一份忠诚之心,也不愿意肯定他的纯粹是为了当皇帝才有了造反的野心。

毕竟,五代时的忠诚之士太少了。

敢说话的李涛

李涛不但是个才子,还是一个“慷慨有大志,以经纶为己任”的直臣。他和冯道一样,在五个朝代都做过官,赵匡胤称帝建宋后,他又跑到了宋代做了一段时间官,这才死掉。但是,他却没有和冯道一样被后人唾骂,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敢讲话,并且敢讲真话。

李涛是京兆万年人,他的老祖宗是唐敬宗的儿子李玮,由于黄巢造反,唐室衰微,李涛也跟着倒霉,到他父亲这一代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李涛全家跑到了湖南,依附了楚王马殷,马殷见李涛才华横流,又照顾唐王朝的面子,就任命他为衡阳令。

过不久,朱温称帝,李涛的叔叔在朱温手下,就向朱温请求招回兄弟和侄子。朱温同意了,就让马殷把李涛送回。马殷只好送回。李涛就这样当上了河阳令,但却是候补的。

926年,李涛参加了后唐的进士考试,考了个第一,朝廷让他到晋州当监察御史,过不久,又任为右补阙。当时,宋王李从厚镇守邺城,李涛的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他就让李涛去魏博当观察判官。石敬瑭称帝后,他被后晋朝廷任命为考功员外郎,同时负责修撰前两朝的历史,后又任命他为刑部郎中。

在这之前,李涛很少说话,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没有资格没有机会说。当他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进入后晋朝廷后,他就有了和皇帝说话的权力。

有一次,石敬瑭去大梁游玩,曾把洛阳变成天堂的张全义的义子张继祚的同伙张从赏造反,攻陷了洛阳。石敬瑭大怒,要诛张继祚全族。李涛跳了出来,跟石敬瑭说:“全义侍奉三朝,功劳颇多,当初黄巢进洛阳,把洛阳变成了地狱,如果不是全义,现在的洛阳仍旧是地狱,当地百姓都对张氏后人敬仰有加,还希望看在这位全义的份上,少杀几人吧。”

石敬瑭听从了他的建议,只将张继祚一家流放,并没有牵扯到张家其他人。

后来,镇国节度使张彦泽杀掉了他的幕僚张式,张式的老爹进京告状,石敬瑭不作理会。李涛以刑部郎中的身份跳了出来,跑到石敬瑭宫门前跪着不起来,强烈要求把张彦泽绳之以法。石敬瑭就召见他,对他说,张彦泽乃镇国节度使,杀个人算什么。他立下的军功不能抹杀。

李涛愤怒不已,举起上朝用的笏向地上摔,拣起来再摔,不停的摔。石敬瑭先是一惊,接着是暴怒,他妈的,反了你了。武将在我面前耍耍威风也就罢了,你一个文臣也敢在给我脸色看?

他怒斥李涛注意臣子身份,李涛觉得你连皇帝身份都不要了,我还在意什么臣子身份。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总是有些理性,他真怕石敬瑭一怒,把自己先推出去砍了。于是,他安静下来,石敬瑭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说,你不知道,我和彦泽有过誓约,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我都不会杀他。李涛真想上去抽石敬瑭两个嘴巴,他愤怒地说道:“您和张彦泽私誓,您不忍食其言;您还给范延光免死铁券呢,范延光现在何在?”

石敬瑭被噎得直翻白眼,站起来,就要进后面去。李涛也站起来,跟着石敬瑭,石敬瑭快步,他也快步,石敬瑭慢下来,他也慢跟着,石敬瑭被他跟得无可奈何,停下来,泄气似地问他:“爱卿到底想怎么样?”

李涛回答,“请治张彦泽之罪。”

石敬瑭勉强答应了,但第二天,这个混蛋就变卦了,他先是召见张式的家人,封他们官,赔他们钱,但张彦泽只受到了降一级的处分而已。李涛听闻后,叹息数声,跑到洛阳去渡假,悲愤之余,写了一句诗,曰:“一言寤主宁复听,三谏不从归去来。”

他果然做到了归去来,石敬瑭死的时候,他没有归,石重贵登基后,他来了。石重贵任命他洛阳令,后又迁屯田职方郎中、中书舍人。

946年十二月,张彦泽以契丹先锋的身份进入洛阳,先杀掉了他以前的仇人高勋和他全家,然后把尸体陈列着强行让百姓过来看,全洛阳的人都不寒而栗。这时,许多人都想到了张彦泽的另一个仇人——李涛。

李涛听张彦泽进入洛阳后,也有点害怕,他跟人家说,这次我算彻底报废了。他当初就嫉恨我,如今有契丹打手为他撑腰,我想不死比登天还难。

不过,他坐在屋子里想了一会后,就跑出来,大声说:死就死,我现在就去送死,不用他来杀我。他说完,就写了一张大卡片,到张彦泽府第,让人送了进去,张彦泽见卡片上写道:上书请杀太尉人李涛,谨来受死。

张彦泽愣了一下,就把他请进来,对李涛说:“你害怕不害怕?”

李涛仰着脸说:“我今日的害怕,就和你当年的害怕一样,如果先皇(石敬瑭)当初听我的话那你杀了,你今天还能在我面前问我怕不怕?”

张彦泽居然大笑,请李涛喝酒,李涛满满的喝了一大杯,然后告辞出去,有人见到他神色如常,丝毫不像从鬼门关里回来的人,他回到家里就收拾行装跑到汴梁去了。

契丹人进中原不久,就以“水土不服”的缘故北归了,刘知远趁势称帝。李涛听了这个消息后,从汴梁又跑回洛阳,领着没有被契丹掠走的官员向刘知远递表祝贺。刘知远问他,“契丹人留下什么没有?”

李涛大哭,说,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中原百姓的心。

刘知远很高兴,就任他为翰林学士。不久,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反叛,刘知远派出高行周与慕容彦超讨伐。但这两个人不团结,更不合作。李涛向刘知远建议,御驾亲征。刘知远很是赞同,亲征平定了杜重威,因此,刘知远把他升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刘知远死后,刘承佑继承帝位,当时,宰相苏逢吉经常随意调整官吏。枢密使杨邠很不赞同,认为这样做会虚费国用,经常向皇帝告状。苏逢吉也不是好东西,也向皇帝告状。朝堂之上,只听得他两个人吵架。李涛给刘承佑上疏道:“今关西纷扰,外御为急。二枢密皆佐命功臣,官虽贵而家未富,宜授以要害大镇。枢机之务在陛下目前,易以裁决,逢吉、禹珪自先帝时任事,皆可委也。”

杨邠知道了李涛的奏折后,就跑到刘知远的老婆,当时的太后那里嚎啕大哭,说自己生是京城的人,死是京城的鬼,想要把自己弄到外地,自己现在就去给先皇看坟墓。

太后大怒,问儿子,“你难道真想把功臣旧勋弄到外地去吗?谁来保你?”

刘承佑就跑出来,告诉李涛,“太后问起,你就说是宰相的主意。”

李涛仰着脸,“这就是我的主意,跟别人无关。”

不久,他被罢免,朝廷要他去自己家里养老。

郭威称帝后,又把他从家里拎了出来,授他太子宾客,后来又任刑部尚书。柴荣继位后,又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这两位英明之主都知道他这个人肯说话,敢说话,所以才倍加重视。

但柴荣死后,新上来的皇帝不喜欢他总挑事,就让他去当山陵副使。这个职务其实就是给还没有死的皇帝找陵墓的最佳地点。李涛是学文的,对地理肯定不懂,他又不迷信,所以,这个职务等于是让他滚蛋。赵匡胤建立宋后,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是了不起,就把他叫来,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李涛走完了整个五代,一代都没有落下。按照常理,这样一个人应该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了,可他仍旧和从前一样,遇到不平事就要说上一说,管上一管。

赵匡胤的亲信尹勋平时就是个混蛋人物,有一次,他负责监督疏通河道,杀了几十个民工,又把百姓的耳朵割下来取乐。李涛当时正在床上躺着生病,听到这件事情后,他从床上翻下来就写奏章,他的家人劝他不要这样,小心没了性命。李涛说:“人谁不会死?我既然在这个位置,就要负这个责任。”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李涛,虽然经历五个朝代,但其本性不改,也正如他所言的那样,在这个位置,就要负这个责任。史书上说他“工为诗,笔札遒媚,性滑稽,善谐谑,亦未尝忤物,居家以孝友闻。”但似乎这些都不是他的闪光点,他的闪光点是,在那个人人自保还来不及的乱世,他偏不怕死,屡屡跟天子跟凶狠的武将叫板,无论在什么年代,这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小人物的大忠诚

姚洪出身贫贱,适逢五代乱世,就参加朱温军队,在当时指挥使董璋手下当了一名小校。李存勖灭掉后梁后,姚洪就投降了后唐,屡立战功而被升为指挥使,他的长官董璋这个时候已经是邠宁节度使了。

可以说,一个小指挥使在五代那个武夫林立的乱世本就是不大的官职,所以,姚洪无论如何都是个小人物。他后来之所以名垂青史,还要感谢他的前朝长官董璋。

董璋本是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朱温任宣武节度使时,李让跑到朱温那里用家里的财富换得一朱温“儿子”的身份。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朱友让。因为主人的关系,董璋就到了朱温军中效力。后来,因为军功而被授予指挥使。姚洪这个时候就在朱温军队里,他的直接长官就是董璋。

董璋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气都能得到士兵们的认可,但此人经不住别人夸,一旦遇到夸奖,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同样,这样的人也受不了别人的骂。所以,他身边总聚集着一群夸他的人。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到了李从珂称帝时,他才从指挥使升为泽州刺史。

后梁灭亡后,他奋勇无前地投降了李存勖。李存勖封他为邠宁节度使,他开始结交朝中重臣郭崇韬,并与其打得火热。

925年,郭崇韬受李存勖的命令讨伐后蜀。郭崇韬为了让董璋有立功的机会,任命他为行营右厢马步军都虞候。在伐蜀过程中,无论大小事宜都与他商量,并按照他的意见做出决策。灭掉后蜀后,在郭崇韬的推荐下,董璋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太原留守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两人共同镇守四川。李嗣源称帝后,董璋和孟知祥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主要是因为董璋管辖的地方总比不上孟知祥的管辖地,这当然和两个人的治理水平有关。孟知祥在大力治理下,蜀中呈现了新气象,这就让后唐朝廷非常担心。

他们宁愿让一个藩镇主杀人放火,也不希望他是一个治理经营的高手。所以,朝廷就大肆夸奖董璋,贬低孟知祥,希望用这种办法使董璋来牵制孟知祥。

董璋就真以为是神了,越发骄横无礼。最后,把这种骄横无礼送给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