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幻情补足遗憾
5052700000026

第26章 善的对面

又一次要走进这家小门诊,着实冷我冷然。想自己真是可怜之极,一生的好人善心,却三头两次吃药打针,真是受了委屈还遭冷眼,仿佛善良的马载着笨重的人四野交通,精疲力尽,还要受着“骑于胯下”之辱。可见这个世上……至少,有许多事情学问深得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突然想起了大医院里的病号来。那里的病号一旦穿上特别的制服,突然就换了个人似的,正如当众褪尽衣服,会特别害羞——当然要排开那些有心理问题的。想来可笑,明明爱裸于众,偏到要买衣穿衣——还不好,只好比《围城》里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安南人和法国人,一旦到了中国真的做了巡捕,骤然成了主宰贫弱百姓的真主。看到他们整日待人有礼,谈吐有笑。无事时悠然散步,或浇花抚草,让人想起这个世上仁慈的善来。常言道“因果报应”,这话果真灵验,人生在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病号,有病有痛才会来医院,比如我,可见他们在未来之前是做了恶的。来此就成了一种必要,只是来了之后才突然善了起来,让人震惊。无疑,我们发现了天下所有药物的一种共同的鲜为人知的作用:医治人心,医治人性。只是这种疗效治标不治本——决不可凭此否决了药物的这一奇作用,因为千百种药物的千百种医疗作用,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病号的这种善,只是一种短时期的,一旦出了医院,他们又会回到恶的正常生活之中。社会上,生活中,许多泼辣之人,自私之人,蛮狠之人,为非作歹之人不是有许多人进过医院么?原来善事病毒,是真正的垃圾,医院是善这种宾度的火葬场——不,是水葬场,因为药物大多是液体——是善这种垃圾的清理场。人染了善种病毒才来医院,医院为之清除,“医之而祛善”,让恶更加纯净,更加没有侵扰。

似乎一切工作场地都是娱乐场地。所以车间里有工人的说话声,办公室里有男人女人甜蜜的说笑声,接线员处有电话聊天的声音,政府办公司里有电脑音响的声音……照例,这小门诊里也是娱乐的场地,只是设备尚待改进,只有人造的声音——麻将的碰撞声和搓麻将人的吆喝声。

打麻将的依然是一些有事儿不愿做,自称今日无事的人,一男三女,女过三十,男则更甚,六十开外,倒也精神抖擞,满面红光,一系列的动作只证明他服了兴奋剂。他是有孙子的,不大,刚四岁,还没上学。不过,无事的他宁愿陪麻将而不愿陪孙子,麻将在他心中地位更重。麻将是拿在手上玩的,孙子只好放在心上疼。疼爱可以博孝敬,玩物只能丧志。终是恶比善好,人们更愿意接近恶,不愿接近善。善事病毒。

这时,小门诊来了个婴儿,额上划了很长的一道,红血醒目,母亲也许是奶奶,心疼的要哭,害怕的颤抖,相比之下,婴儿倒平静许多,圆圆的眼睛打量四壁。待到医生配好了药,来洗伤口打针时,终于嚎啕大哭。这个婴儿还算勇敢,要待这时才肯哭。我曾见过有些婴儿,平日里偶然碰见了医生也是要大哭的。医生,真是屠夫的一种,我想补充,医生是失业的屠夫。工人失业是指物工作做了,屠夫失业是无牲口可杀,转而杀人——砍树铲草的人不算作屠夫——杀人又是要坐牢的,只好弄些疲弱之痛,转别人的哭声泪水,还有感谢,聊以淡化失业的痛苦和无事可做的郁闷,而且一箭多雕,还能养家糊口,何乐而不为?

那婴儿哭的果真凄惨,让人肝肠寸断,许多铁石心肠的人都瞥去了目光。是的,婴儿的痛苦或痛哭特别让人心头震撼。你瞧,如果是个大人,他是不会哭的,就算哭,也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如果是老人,无论哭否,我们只会替他(她)痛心。唯独小孩子,婴儿不同,能博得我们的关爱,我们心底尘封已久的善被这一笑捡了起来。六十开外的麻将男,手舞足蹈的说“打牌打牌。有什么看头,小孩打针。心不在焉,就赢不了钱的”,三个女人赶忙扭头,忙正经去了。

他的孙子未必不哭,哭声未必不像鬼哭狼嚎,令他毛骨悚然。我只好说,他年纪大,听力有问题——头脑是没有问题的,打牌十分机智。我摇摇头,继续打点滴,看电视,想到了计划生育。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未必善,婴儿不要进医院么?人之善,必施于初。对于其他至多是同情,绝不会上升于善。人还是有善的,只是被埋没了,好比有千里马而无伯乐。恶取代了善,因为恶比善好。有些人对人和善,只被视为软弱可欺,倒是一些大声呵斥,惯用手段的恶人让别人畏而敬之。还不是恶比善好么?善的对面是恶,恶的对面未必是善,在这个领域里不存在中立的真空。

许多事情看起来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但这只是看起来,做起来就大不其然了,好比生死,时间。出生的人必然要死,死过了的人是绝不会重生。时间也一样,还未掌握在手上的总有一天会落到手上,那些从手指间隙里漏下去的,就再也捧不起来,仿佛错过的人,耽误的事。

打完点滴,起身离开。病号康复出院都是精神抖擞,我也一样。这也当然,医院是垃圾场,善是病毒。我们每个人都远离来及,远离病毒。

作于2004年11月6日

又一次要走进这家小门诊,着实冷我冷然。想自己真是可怜之极,一生的好人善心,却三头两次吃药打针,真是受了委屈还遭冷眼,仿佛善良的马载着笨重的人四野交通,精疲力尽,还要受着“骑于胯下”之辱。可见这个世上……至少,有许多事情学问深得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突然想起了大医院里的病号来。那里的病号一旦穿上特别的制服,突然就换了个人似的,正如当众褪尽衣服,会特别害羞——当然要排开那些有心理问题的。想来可笑,明明爱裸于众,偏到要买衣穿衣——还不好,只好比《围城》里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安南人和法国人,一旦到了中国真的做了巡捕,骤然成了主宰贫弱百姓的真主。看到他们整日待人有礼,谈吐有笑。无事时悠然散步,或浇花抚草,让人想起这个世上仁慈的善来。常言道“因果报应”,这话果真灵验,人生在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病号,有病有痛才会来医院,比如我,可见他们在未来之前是做了恶的。来此就成了一种必要,只是来了之后才突然善了起来,让人震惊。无疑,我们发现了天下所有药物的一种共同的鲜为人知的作用:医治人心,医治人性。只是这种疗效治标不治本——决不可凭此否决了药物的这一奇作用,因为千百种药物的千百种医疗作用,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病号的这种善,只是一种短时期的,一旦出了医院,他们又会回到恶的正常生活之中。社会上,生活中,许多泼辣之人,自私之人,蛮狠之人,为非作歹之人不是有许多人进过医院么?原来善事病毒,是真正的垃圾,医院是善这种宾度的火葬场——不,是水葬场,因为药物大多是液体——是善这种垃圾的清理场。人染了善种病毒才来医院,医院为之清除,“医之而祛善”,让恶更加纯净,更加没有侵扰。

似乎一切工作场地都是娱乐场地。所以车间里有工人的说话声,办公室里有男人女人甜蜜的说笑声,接线员处有电话聊天的声音,政府办公司里有电脑音响的声音……照例,这小门诊里也是娱乐的场地,只是设备尚待改进,只有人造的声音——麻将的碰撞声和搓麻将人的吆喝声。

打麻将的依然是一些有事儿不愿做,自称今日无事的人,一男三女,女过三十,男则更甚,六十开外,倒也精神抖擞,满面红光,一系列的动作只证明他服了兴奋剂。他是有孙子的,不大,刚四岁,还没上学。不过,无事的他宁愿陪麻将而不愿陪孙子,麻将在他心中地位更重。麻将是拿在手上玩的,孙子只好放在心上疼。疼爱可以博孝敬,玩物只能丧志。终是恶比善好,人们更愿意接近恶,不愿接近善。善事病毒。

这时,小门诊来了个婴儿,额上划了很长的一道,红血醒目,母亲也许是奶奶,心疼的要哭,害怕的颤抖,相比之下,婴儿倒平静许多,圆圆的眼睛打量四壁。待到医生配好了药,来洗伤口打针时,终于嚎啕大哭。这个婴儿还算勇敢,要待这时才肯哭。我曾见过有些婴儿,平日里偶然碰见了医生也是要大哭的。医生,真是屠夫的一种,我想补充,医生是失业的屠夫。工人失业是指物工作做了,屠夫失业是无牲口可杀,转而杀人——砍树铲草的人不算作屠夫——杀人又是要坐牢的,只好弄些疲弱之痛,转别人的哭声泪水,还有感谢,聊以淡化失业的痛苦和无事可做的郁闷,而且一箭多雕,还能养家糊口,何乐而不为?

那婴儿哭的果真凄惨,让人肝肠寸断,许多铁石心肠的人都瞥去了目光。是的,婴儿的痛苦或痛哭特别让人心头震撼。你瞧,如果是个大人,他是不会哭的,就算哭,也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如果是老人,无论哭否,我们只会替他(她)痛心。唯独小孩子,婴儿不同,能博得我们的关爱,我们心底尘封已久的善被这一笑捡了起来。六十开外的麻将男,手舞足蹈的说“打牌打牌。有什么看头,小孩打针。心不在焉,就赢不了钱的”,三个女人赶忙扭头,忙正经去了。

他的孙子未必不哭,哭声未必不像鬼哭狼嚎,令他毛骨悚然。我只好说,他年纪大,听力有问题——头脑是没有问题的,打牌十分机智。我摇摇头,继续打点滴,看电视,想到了计划生育。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未必善,婴儿不要进医院么?人之善,必施于初。对于其他至多是同情,绝不会上升于善。人还是有善的,只是被埋没了,好比有千里马而无伯乐。恶取代了善,因为恶比善好。有些人对人和善,只被视为软弱可欺,倒是一些大声呵斥,惯用手段的恶人让别人畏而敬之。还不是恶比善好么?善的对面是恶,恶的对面未必是善,在这个领域里不存在中立的真空。

许多事情看起来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但这只是看起来,做起来就大不其然了,好比生死,时间。出生的人必然要死,死过了的人是绝不会重生。时间也一样,还未掌握在手上的总有一天会落到手上,那些从手指间隙里漏下去的,就再也捧不起来,仿佛错过的人,耽误的事。

打完点滴,起身离开。病号康复出院都是精神抖擞,我也一样。这也当然,医院是垃圾场,善是病毒。我们每个人都远离来及,远离病毒。

作于200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