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就是硬道理。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上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灵枢·口问》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太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内经》上说:‘(心)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但是直到现今,科学界并没有拿出足够的实验证据来支持形成情绪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是由心脏主导的。
总之,上文所述的形成幸福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是大致的,概括的、猜想的。但是从比较宏观、大略的角度来看,不会距离人类没有揭开的真相太远。
从微观的角度想,生命的所有过程最终都可以用物理或化学定律来解释。西方著名科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非曾经说:“几乎毋庸置疑,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定律两大领域的融合最终是会实现的。因为从科学的逻辑观点看,以前分离的领域的综合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同时还有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得到证实: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领域的确切内涵,将导致物理学定律系统的扩展。”下面是其他一些可以佐证以上形成幸福感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观点的材料,以供参考:
英国著名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东方列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家喻户晓。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2005年12月18日报道,为了探究为什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那么深受读者的喜爱,英国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和沃里克大学携手对她的80多部侦探小说进行研究。
三所大学的神经语言学家们称他们研究发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文章大量运用可以提高人体五羟色胺和内啡肽水平的语句,是她的作品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因为“这两种存在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能引起人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这一点正符合人们追求幸福感的普遍规律,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那么深受读者的追捧。
德国人斯特凡·克莱因在他所写的研究人的幸福现象的著作《幸福之源》中说:“人类内心生活和脑中的信息元素的关系就像艺术品和其所用的材料的关系一样。
我们的内心远比脑的结构丰富得多,远比我们脑中流动的元素多得多,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元素,我们的内心生活就无法实现。”克莱因在他的这一著作中还说道:古希腊著名文学作品《奥德赛》中,在特洛伊战争后,海伦不愿意见到她的悲痛中的亲属们的眼泪,于是:
“她在他们喝的葡萄酒里投放了一种治疗痛苦、恼怒和所有邪恶记忆的药品。当药融化在壶里的酒中后,谁喝下去,谁就不会流泪,即使他(她)的父亲和母亲去世……”人们都知道,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争抢大美女海伦的战争。克莱因先生使用这样的典故所要说明的意思就是,化学物质是人的情绪机制的操手。
《参考消息》2008年1月9日第7版登载两篇美国《自然》杂志、知名网络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和台湾《中国时报》都有报道的,并且引起国际关注的文章,其中涉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及台湾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主任江安世的观点。现摘要整理和评论如下:
第一,引起国际关注,超出既有科学文献纪录的发现是:以科学实验方法用乙醇把雄性果蝇们灌醉,出现醉中的雄果蝇乱“性”现象。雄果蝇与雄果蝇调情,出现“男男果蝇”现象。
前瞻性的意义:乙醇(酒精)可能具有生理上的效果,足以让异性恋的雄果蝇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
第二,果蝇大脑与人类大脑结构不同,但二者行为相同,控制大脑的基因也极类似,与小鼠、兔子等哺乳类动物相比较,是研究人脑最佳的基石。
有了果蝇大脑的研究结果,关于人类大脑的研究技术与理论假设就有了基础,如此过渡到鼠脑再到人脑,相对就比较顺利。
对于人来说,“酒为色之媒”,酒后可能乱性。果蝇与人的行为何其相像!那么果蝇酒后的感觉能与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吗?同样的化学物质对有着类似结构的神经元进行刺激,机体的感觉应该是类似的。
总的来说,人的情绪状态最终决定于体内的生化物质及其运转。
2009年1月6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介绍由澳大利亚麦卡里大学安德鲁·巴伦主持的科学实验成果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可卡因让蜜蜂的舞蹈更兴奋》。摘要如下:
为了研究人脑对毒品的反应,科学家使可卡因进入蜜蜂的血液循环和脑部。结果,蜜蜂的反应与人类服用低剂量可卡因的反应类似:摄入可卡因的蜜蜂“跳舞更频繁,对同样质量的食物表现得更兴奋”。它们比没有摄入可卡因的蜜蜂跳舞频率高一倍,绕圈速度快25%左右。
这一研究结果也在证实,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情感和情绪归根到底是由机体内部释放或外部进入机体内的化学物质决定的。
《参考消息》2007年10月11日登载一篇没有属名的文章《十种食品可使您更快乐》摘述如下:
A、我国及英、美等国研究具有相同结果: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即幸福)和健康。
可能原因:是鱼油中的脂肪酸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分泌,使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得以平衡。
B、心理学家认为补硒可以使受试者普遍感觉精神好,思路更清晰。因此,多吃富含硒的鸡肉可以使人得好心情(幸福感)。
C、美国有人研究发现,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如全麦面包、标准粉、馒头、苏打饼干等能提高情绪,抗忧郁(提高幸福感觉)。
D、研究人员发现,缺乏叶酸五个月左右,能使人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痛苦)等症状。多吃菠菜等含叶酸的蔬菜可避免缺乏叶酸可导致的脑中的血清素减少,也就是避免造成出现抑郁症(减少幸福感)。
E、德国人研究发现,吃大蒜后可以使人感觉不疲倦、不焦虑、不易发怒(减痛苦感、添幸福感)。
F、香蕉中含有一种生物碱和维生素B6、色氨酸,这些物质可帮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郁的情况(减少痛苦感)。
G、中国科学家经研究认为,如果每天吃三次、每次吃20颗樱桃,可改善因长期操作电脑所导致的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减轻痛苦)。原因是樱桃中所含花青素这种物质起的作用。
H、葡萄柚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食之可增强身体抵抗力,而且可以抗压力和使人精神愉悦(增幸福感)。
以上资料也是佐证:形成人的情绪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最终材料是一些进入身体中的不同物质。
2007年11月14日的《参考消息》转载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文章,题《为何你会发自内心地、疯狂地、深深地陷入爱情?》摘要如下:
“科学家对坠入爱河的大脑的研究刚刚开始。”
“直到2000年,才有两位伦敦科学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浪漫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像酒瘾或毒瘾。”
“首先是最初的吸引力,也就是‘火花’,它帮助我们从成千上万的异性中挑出一个对象。然后是疯狂的、让人眩晕的浪漫迷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特殊魔力,让彼此无法停止互相爱慕。大脑利用它的化学武器让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忽略其他所有人。”
这里强调的是,大脑中的“化学武器”是使人堕入爱河的关键所在。
2007年12月21日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登载题为《技术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性生活和爱情》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两句话:
“……未来……技术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今天人们对于性的感知。通过某种特殊设备对大脑的直接控制可以刺激与性有关的脑部区域,从而取代今天的肌体接触而让人获得性快感。”
笔者认为,用“特殊设备”也不外两种途径:其一,直接对大脑中产生特定情绪的关键部位施以机械性刺激,以模仿或代替有关的生化物的作用,来得到相应的情感或情绪体验;其二,向有关部位直接注射生化物,代替自身产生和分泌的生化物,来取得需要的情感或情绪体验。
阿根廷《生活》月刊2008年3月登载一篇文章,题目《心情食物让你吃出好心情》。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同时有助于帮助读者们调适自己日常生活作为参考,特摘要归纳如下:
A、良好的食物有益健康而且与我们的心情也息息相关。“我们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大脑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多少,而某些食物恰恰能减少或增加这些物质,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
B、在吃下这些“心情食物”约30分钟后,我们会有愉快、精力更集中、压力减小等感觉。这是因为大部分神经传递素,即在神经末梢释放,负责向大脑传递信息的物质,是因为食物中存在的一种基本成分而产生的,这种成分就是氨基酸。
C、鸡蛋、动物肝脏、米饭、乳制品等食品中含有的苯基丙氨酸及核桃、香蕉、芒果、火腿等食物中含有的酪氨酸酶是神经递质得以形成的基础。
D、橙子、猕猴桃及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热带水果中含有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缓解压力,适量饮茶和咖啡其效果也类似。
E、奶酪中含有的多巴胺能够调节人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并控制人的恐怖和紧张情绪。
F、全麦面包中含有的色氨酸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可使人产生兴奋的情绪。可可也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因此,巧克力是人们振奋精神的首选食物。
总之,文章证实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大脑中的生化物的存在状况,从而影响人的情绪。生化物是直接决定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美联社2009年2月11日报道:
科学家研究田鼠以弄清是什么让雌雄成对的田鼠能终生相守。发现田鼠和人类在分娩时都会产生的激素——催产素是使雌性田鼠与雄性田鼠亲密行为的关键物质。当科学家阻断催产素的感受器时,雌田鼠与雄田鼠的亲密行为就没有了。
科学家们因此忠告人们:如果要想让夫妻关系重现活力,就去做能刺激这些化学物质产生的事吧,拥抱、亲吻,送花有时也行。
这一报道突出了感受器在动物的情绪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9月14日文章《霍金新书并未破解人类之谜》。作者迈克尔·斯卡平克。
作者首先提到斯蒂芬·霍金的新书《大设计》中否定上帝存在的“重大新闻”。然后又提到这本书的核心是“M理论”和霍金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众多宇宙中的一个”,还有量子理论等,最后说:
“霍金教授称,人脑像其他事物一样都受物理学和化学控制……我们看来只不过是生物机器,自由意志只是错觉。”
这里,霍金教授并不是退回到早期机械唯物主义拉梅特里一类人的立场(拉梅特里是欧洲典型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曾发表《人是机器》等著作,强调人的物质性、机械性,忽视人的精神能动性),而是强调了人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运动形式之中。人的极其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但是,正像现在人们对感觉和运动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渐明朗一样,最终,人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原理来解释。
由上面所探讨的形成幸福感的生理机制与过程可以看出,只要对应于躯体内外刺激引起了正面的、好的感觉,就属于幸福感,也就是幸福=好感觉。其他的“意义”对人的感觉的影响,出现在感觉形成之前或对感觉的体验之中。我们定义幸福,是对感觉本身进行描述,至于这种感觉是在何种“意义”影响之下形成的,那是另一回事。
关于幸福的定义,西方学者首先提出幸福=快乐+意义的说法,并且他们拿一种假设来说明和支持这种说法,这种假设也常常被中国研究心理学的人士介绍给中国大众:
设想有一个能使人产生快乐感觉的大机器,机器可以随人意提供各种类型和各种程度的快乐感觉。可是,谁要是进入其中就只好沉浸在它所提供的快乐感受中,与外界断绝一切信息往来。最关键的是,永远也不能再出来。这些限制都表明,此类假设是学者们为了他们对幸福的不中肯的定义来进行辩解,而量身定制出来的脱离实际的臆想的结果。
学者们武断地说,这样能产生各种快乐感觉的大机器,就算免费使用,绝大部分人是不愿进入这机器当中的——所以,快乐不能等于幸福。是需要有“意义”的快乐才算是幸福。
国内外跟进这种说法的大有人在。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的余地是很大的:
其一,“绝大部分的人不愿进入这种机器”的原因首先是,进入者被永远剥夺了包括与亲人见面和接触人类社会的一切人身自由。人是有着复杂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的生灵,在剥夺了社会关系这种人类特有的生存基础的情况下,弄个空洞苍白、概念化的、臆想出来的“快乐机器”让人来钻,正常的、稍有头脑的人当然是不愿上当的。不是里面给人的快乐体验把人给吓跑了,而是永远剥夺了进入其中的人的其他一切自由和幸福之源,等于同时接受死刑,只能使得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
以这样一种虚假议题作为根据,就武断地得出重要结论——没有“意义”作陪衬的裸快乐不等于幸福,是有些过于轻巧或迂腐了。
其二,这种设想的快乐,其心理和生理机制,与我们所说的形成正常的幸福感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应该是相同的,不同点只在于这种幸福的感觉,与感觉主体的生存状态不良相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种快乐应该归属于下文将要谈到的“异型幸福感”,不属于现实中正常存在的一般幸福,从概念分辨的角度看,应独立于一般幸福感之外。
其三,这个假设的情境属于如何获得幸福,即如何追求幸福或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上文已经做了讨论,用这种假设来说明什么才是幸福,纯属于逻辑混乱之举。
其四,绝大部分的人不愿意进入那种制造快乐的大机器,不等于全部的人都不愿意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出幸福定义的结论,有以部分代替全体的疑问,从严格的形式逻辑上来讲,也是有漏洞的。
尽管西方人空想的能够产生各种快乐的大机器是个不可能存在的怪物,但是人类个体之间,境遇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在社会现实中,假如哪个企业真能够生产出这种可以提供各种快乐的大机器,不要说免费赠送给消费者使用,就算作为商品高价出售,也会是销量惊人、利润可观的。尽管是如脱离实际的那些心理学家们所声称的,绝大部分人不愿意进入其中。
因感到前途痛苦太多而想自杀的;吸毒不能自拔而又没钱得到毒品正在被毒瘾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得了艾滋病且已经病入膏肓无指望的;想要安乐死但不得其门的其他病人;坚定相信2012年的某天世界所有人都要经历灭顶之灾的,还有已经被判立即执行死刑的罪犯,等等,都会渴望能够成为这种提供快乐的大机器的积极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