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5020400000048

第48章 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如何追求幸福(13)

现在的情况是,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感觉到提高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机会好像是很“容易”得到,于是浮躁起来;再加上有着强大媒体宣传势力做支撑的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因为社会变化太快,文化教育、道德培育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很难及时地适应和完善起来,某些人一心想马上抓到捷径或钻空子来满足自己非份的欲望,尤其是看到了那些侥幸成了暴发户的时候。

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机制,浮躁的情绪使他们在无办法满足欲望的情况下,就无所不用其极。如此下去是很危险的。

一些智慧高超的人,早已察觉到欲望是使人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导致人间杀戮、抢夺和尔虞我诈、失节等现象的万恶之源。于是,探索在限制或减弱人欲上下功夫,这属于“釜底抽薪”的治本招术。在这方面卓有成效、并且较持久地收到社会实践效果的是宗教。可是,多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各宗教在长久的产生和演变的复杂过程中,又都存在脱离中道、盲目崇信等负面因素,终究不能使得广大相信实证科学的人们,毅然舍弃固有的理智而屈就之。

宗教之外,虽然也有以气功、瑜珈等方法移情健体,或以义理宣释为基础的提倡“知足常乐”、“君子固穷”、“富贵不淫”等道德教育或人格修养来达到克制人欲的办法,但都远未从根本上做到科学、正确、适度地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限资源与无限扩展的人欲之间的矛盾。

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可以基本认识了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和幸福感的实质和幸福感的种种相对性,这是人类从此可以科学、可行地做到适度控制人欲的坚实基础。所以,现在完全有条件说,要想使人类生存得更好,摆在人类面前的唯一正确和可行的道路是:

在继续积极地发展科学技术、继续努力探索开源和各种节流的可行途径的同时,把致力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科学、适度可行地控制人欲,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的问题来解决。

具体措施应该是,首先致力于尽快彻底地撕掉人类装扮伪君子的虚假面孔,使人人都明白并承认:追求幸福感是人类不能改变的天性,人的生存终极追求就是幸福感,人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感而活着;同时还要了解,由于幸福感具有各种难于洞悉和难于对付的相对性,所以人类现行的生活方式肯定是难以持续的。

充分了解和承认这些基本的真理之后,全人类把探索如何科学、正确、适度、可持续地解决自然环境、物质资源与无限的人欲之间的矛盾问题当做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来研究解决,并及时、持久地做下去。

七、关于“适度”

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处在一个峰值的时候,中国的和古希腊的圣人们差不多同时提出了“中庸”和“中道”的哲学思想。意思是一致的:处事不偏不倚、既非过度又非不足。而且都认为“中庸”或“中道”是“至善”或“至矣乎”,即顶级重要的大道理。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是,难于在实践中贯彻中庸之道或中道,就是难于在实践中把握得恰到好处。所以孔夫子曰:“民鲜久矣”,就是社会现实中能真正践行中庸思想的人向来不多;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也记载着亚里士多德曾说:“因为具体事物和人都是很复杂的,重点、难点在于社会实际中能够践行中道。”

从那些圣人宣示这个至上道理以后,人们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中道”的重要意义,但是一直到现在世人仍然没有很好地用以指导社会实践:

大部分的宗教主张,都过度地走向出世、灭欲、甚至厌世等无作为、消极处世的极端;

世俗人则随着人类改造客观环境能力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地增长,大部分人逐渐被眼前的物质生活迷障了。那些信奉享乐主义的,尤其是近代人类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物质条件极大提高之后不愁吃穿的人们,不计后果、穷奢极欲、富而生淫、暴殄天物,走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庸俗、颓废的享乐主义的另一个极端;

除了走极端之外,更有大量的人机械性地理解中庸之道——“三条大路走中间”——信奉折中主义,等等。

种种事实都证明古圣人们看对了,不是人们太笨,而是真正的中庸之道确实难于践行。

下面大略地探讨一下,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如何难:

人人、时时、处处都要追求幸福感。人的欲望还都是无限的;另一方面,幸福资源肯定有限。这是践行中庸或中道难的根子。比如如何对待人的主观欲望难:纵欲?戒欲?灭欲?如何才算恰到好处,也就是在对待人的欲望方面,如何能正确地践行中庸或中道?——难。至今仍然是糊里糊涂地施行着我行我素的办法;

如何处理客观自然资源与人的主观需求之间的平衡难:不干预自然环境,实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庄或道家的思想主张)好呢?还是坚信“人定胜天”,“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治之?”{“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语。意思是把自然界想得太了不起,因而不敢触动它,不如像对待牲畜一样来治理它}一味地致力于改造自然好呢?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即做到符合中庸或中道地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难;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对资源的占有份额难:人人平等地占有?由于人天生都有自私意识,又很难战胜自己的欲求,在德、才生理状态和其他客观条件方面,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什么时候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地占有资源;按劳分配?谁又凭什么有分配的权利?这“劳”怎样计算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因此,人类自古都在玩儿命地相互争夺按权分配——这权怎么争,文争还是武(战)争——难;

以上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庸或中道时遇到的大难题。

具体到个人的小难题就更多了:

拿捏锻炼身体的力度难:运动量过大——伤身、伤气;运动量过小——近于白搭;

拿捏语言的表现难:敢于说话,小心“言多语失”、别忘“沉默是金”和“一言丧邦”;说话太少,小心话语不到而错失了良机或耽误了“一言兴邦”。何况,“话是拦路虎”,该说的不说,或是有口难言,有时侯会留下很大遗憾;

吃饭难:吃得太饱则伤身,营养太多招病;摄入量太少则营养缺乏,营养缺乏就损寿;

虽然现代人琢磨出来的词汇“适度”和河南人惯用的“中”,其含义比“中庸”和“中道”更简明、更贴切,但是从实际行为中践行中庸与中道的结果来看,我们现代人仍然是做得很差的。比如表现在处理重大的社会事务方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崇尚强力、威慑。现在各国不断的军备竞赛就是最好的证明;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还是表现出竭泽而渔或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现在各国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和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毁灭性的污染和破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凡此种种都表明,尽管我们好像比前人知识更多了、能力更强了,但是办出来的事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总体智慧水平,比前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长进。

“适度”,是人类行为的至高准则,是制约国家、民族、群体和个人一切行为成败的关键因素。

美国最著名的成功大师,据说是包括比尔·盖茨、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斯等在内的成功大师们的导师——查尔斯·哈奈尔先生在谈到自由与受限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曾不无哲理地说过:

“自由并不是对统领一切的原则视而不见,而是要与它一致……违背正确的法则并不是自由的行动……只有依从它,渴望才能得到满足,和谐才能实现,幸福才能获得。奔腾的江河,只有当它被限制在堤岸之内的时候,它才是自由的。堤岸使它能够恣意奔腾。正是在随意的自由被限制的情况下,它才能发出和谐与繁荣的讯息。如果它的河床升高了,或者它的流量猛地扩增了,它就会离开河道,蔓延到整个地面。此时,它就不再是自由的,它也不再是一条河。”

当前人类社会的各个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都是包含着民主和专制两种施政手段的政体,只是对民主与专制的手段拿捏的尺度上有区别。美国号称是最民主的国家,美国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则都是百分之百的专制工具;北朝鲜被认为是专制国家,他们国家贯彻、还是没有贯彻民主,可以去问那里的人民,朝鲜人民的回答一定与西方人认为的情况不一致。也就是说,各国之间民主与否的实质,在于执政者对民主和专制二者“适度”的拿捏是否符合其国情,或者是否符合哪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当然,我们这里不是在宣扬相对主义观点,而是主张:在民主与专制方面,到底是谁做得更适度,不是能够由自己说了就算数的。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反对政府太多地干预市场。但是作为房地产次贷危机的急先锋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之后,经济发展模式最市场化的美国,人们都一致呼吁要加强金融监管。欧洲也出现严格管制金融部门趋向;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强调按政府的意志管制经济活动。可是,现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在纷纷引进市场经济模式。这些都证明,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经济得到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监管经济活动拿捏得“适度”与否。

拿捏得“适度”,是国家大事和个人小事做得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适度”难求。如何对待自由和专制等人类社会的其他问题都只能慢慢地反思和姑息下去,在个人追求幸福与享受幸福这一问题上,可以绕开国家或群体那些难以统一步调的区域,局限在个人小范围里我行我素地自己做主。所以再难也应该立即把践行“中道”付之于自我的实际行动。这是因为追求幸福是最高的人生目标,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非同小可的事。

自我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拿捏“适度”,这里提出几个原则意见,谨供评判和参考:

首先是“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根据自己的主观生理、心理状况而行事。主旨是“克己复礼”、控制欲望。过则罔矣:幸福只是一种感觉,穷奢极欲、不计后果,随意透支自己的精力或体力,那正好与古老的宗教主张背道而驰,对自己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很多死在过瘾的酒桌、牌桌或其他逐利现场的人,都是“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的主儿。

其次是“穿衣、吃饭看家当”。即必须根据自己的客观物质条件来享福。因为幸福具有相对性,不管你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想满足自己过分的欲望是极难的。就算得到了满足,一定是暂时的;维持以往水平的好感觉,必须不断地加码付出,一直到耗尽你的支撑条件,就像目前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的尴尬处境一样。攀比、寅吃卯粮,是自虐式的糊涂和短视行为。挥霍、暴殄天物,必得报应。

最后是,兼顾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能忘记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不顾及他人或自己所属家庭和群体利益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是早晚要付出代价、自己也注定不合算的行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不顾及别人,别人就一定顾及你?“一个好汉十人帮”,没有别人的帮助,将一事无成,这是人间大道理而绝不是耸人听闻。何况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条”呢。

自身怎样求福和享福,以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看似平常事情,却有大量前车之鉴——拿捏不好一定是可以轻易伤身败家的。

追求科学、适度、持久的幸福,永远是人们应该注重的课题。

八、小结

以上关于如何获得和享受幸福、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的探讨,所谈的几点见解只是一家之言。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太绝对的东西少。正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规律一样,自古以来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实践证实,可以说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好人没好报”、“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儿女多”的现象也不敢说绝对没有。我们既不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也应该避免绝对化,因为很多事物在发展中都可能出现特殊情况,

笔者的意见只供参考,但绝无歹意。最终还是自己做主、自己享用和承担自己所酿成的结果,那才是既定的。

人微言薄,我这里只能顾及到尽心尽责地呐喊,至于社会效果,那就不是由我能做主的事了。

在这信息已经淹没了人的感觉的时代,又遇上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社会上的精神产品做出权威性鉴定的机制,但又不缺乏社会潜规则的情况下,我的呐喊声很可能落得如雨后乡间大池塘里青蛙们奋起争鸣时,一只普通的蛙声一样的命运。

只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