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5020400000023

第23章 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7)

2006年4月13日的《科学时报》报道,在2006年4月11日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论坛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改革开放让整个社会的运动机制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他说:“市场经济之所以把社会各方面和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利益是人的行为的最初驱动力。”笔者想,物质利益的最终指向又是什么?幸福。追求幸福感才是“最终驱动力。”有的人,物质利益已经“吃饱了”,这时候他的追求才是“图穷匕首见”的时候,也就是,这时候的追求的内容是“最终驱动力”。

李主任又说,“这样一种以物质利益驱动起来的动力具有可能产生善的结果,也可能产生恶的结果的两种可能性。我们不满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根子即在这里。”

如何解决问题?李忠杰主任认为:“解决问题不是要退回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套子里面去,而是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改革,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对这种活力设法加强规范。规范途径是什么?一个是完善法制,一个是大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人们必须要有良心,要有起码的荣辱之分。”

笔者对上述李主任所说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认同,只是好说不好做。原因是,人们还没有真切地认可人类的生存最高追求只是幸福,并把这种理念切实地贯彻于政治和经济等诸项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尤其是体现在社会管理的制度当中。

总之一句话,所有国家政权和所有政党的主张,无不是围绕实现他们所代表的国民或社会群体对“利”,最终是从而实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美国《独立宣言》中也把追求幸福与人的生存和自由放在同一个层次;中国著名革命歌曲《东方红》中,歌颂革命领袖的歌词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从中清晰可见,草民们是因为领袖给他们带来幸福,他们才珍爱领袖的。

注重研究幸福的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边沁曾经说:“个人幸福,构成一个社会的幸福……是目标,而且是立法者应该考虑的唯一目标。”

各国家、各政党之间因为政见不同,互相攻讦,那只是党同伐异而已。

党同伐异的例子——上面是法新社在2010年9月从美国发出的电讯:党同伐异的导火索是利益——利益的指向表面上可能是财富或其他——反正最终的指向一定落实到幸福感。

我们再想一想,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日理万机,多么辛苦。可是,通过艰难烦琐、明争暗斗、诡异多险的竞选或其他手段,削尖了脑袋往上躜的人还是很多。图什么?图的就是权。

“利”是幸福或幸福的前提,“权”和“利”是孪生兄弟,无“利”的“权”是没人稀罕的。中国农村在六、七十年代,每到年终时节,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基层干部很多人要“撂挑子”,就是辞职不再继续干下去。继而上级就要接着“抽班子”。即重新走访、动员党员、贫下中农或其他积极分子勇于“挑重担”当干部,整建领导班子。为什么?只是因为那时候政治觉悟不高的掌权人感觉到,这“权”缺乏对自己的“利”。

现时则不然,因为引进了市场经济,为了争官争权,有的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说,权——利(幸福或幸福资源)——幸福,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自己没有最终的幸福可求,不管用什么“主义”来解释,实践的时间一长,亲身体验和冷静、醒悟之后,政治觉悟不高的人也不愿意再付出。

所谓政治觉悟高,即是重视顾及到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世界各国、各地区所有争班夺权的行为,其最终指向都不外是对个人或自己所属的群体幸福感的追求。

不丹王国尽管还属于封建制度的国家,但是他们当时的老国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最先明确提出,不丹王国追求的首要目标是逐年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而不是用绕圈子的办法——把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实现幸福的前提放在首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以发展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大众福利为宗旨的、受到联合国授权的代理机构。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约,美国资深人类学家迈克尔·赫茨菲尔德所写的一份文件中说道:“如果经济至上这一合理性原则可以视作目前各种理性观点得以表述的驱动力,那么地方性的经济知识和概念则表明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地方仍有一些固执的人并不信经济至上这一理性原则。从居主导地位的话语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些传统很不理智,但如若再进一步加以审视,则发现它们不失为另一种切乎实际的逻辑。”

近几年来,有几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先后高调地阐明了上述思想。这表明在人类社会财富迅速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对创造财富与追求幸福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反思上取得了进步。但是,难点在于达到全人类的共识,并且能付诸社会实践,还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人的思想复杂,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更复杂。如果明白了追求幸福更重要,但是忘记了经济究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把发展经济和追求幸福二者没有恰当地、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地平衡好,譬如过于忽视经济发展,那又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世界现存的各主要宗教,其核心所指都是通过抑制人的欲望,来达到追求长久幸福的目的。其中佛教和道教,则明显忽视社会经济基础在人类世界追求幸福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国不丹首先提出,把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的目标?佛教是不丹的国教,与这种情况是不是有些关系呢。?

五、世界各主要宗教共同的核心主张——降低幸福成本,追求适度、可持续幸福感或幸福心境

亘古以来,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现代一些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的观点是,宗教与实证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都当然地具有同等地位——因为二者同样是建立在目前尚无法证实的、假设的、终极的、玄秘的基础之上:主张有神秘的上帝存在和有神创活动的神学观点无法证实;实证科学中,宇宙的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历直到目前也只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之上,同样是属于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

不是有人已经质疑:迫使有着巨大质量的月球驯服地长期围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必须有巨大的向心力。可是这来自地球如此巨大的向心力,在数亿年里,竟没有因此而明显地消耗掉地球的质量。这不是说明被世人奉若神明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同样被世人奉若神明的物质与能量相互转换而不灭的定律互相矛盾吗?

尽管如此,我们俗人们仍然要相信并且利用目前实证科学所提供的成果来做工作和过日子,不然一切都将乱套。比如,你不相信现有的电学知识,敢于在雷暴天气里靠近大树,你造访阎王爷的机会就更大;人们都排斥光、电互相转换以及其他有关科学知识,我们将没有现在都离不开的电视和电脑……

因此笔者再次表示,本文的撰写是以尽量通俗、简明和紧密结合实际生活为宗旨。尽管对各宗教都由衷加以理解与尊重,但是本文对宗教的认识与解释,主要还是基于实证科学或世俗的观点,敬请包涵。

因为宗教知识过于庞大精深,复杂而玄秘,就连“什么是宗教”,即宗教定义这么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至今中外专门研究宗教的人们还没有探索到大家都认可的结果。所以本文在这一节里的目标只在于,围绕宗教来论证人的生存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并且笔者认为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什么对宗教的产生原因、宗教定义、宗教的社会意义等问题的探索活动,就现出非根本性的面目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之所以重大,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下面就以笔者无奈的世俗观点来考察现存的几个主要宗教共同的核心主张究竟是什么:

1.基督教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众最多的宗教。有人统计,信奉基督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3%,达20亿之多。这一数字说明了,基督教的思想意识在整个人类意识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基督教“门坎”很低,只要你信仰“主”的公正和万能,按照主的旨意去身体力行,即所谓“因信称义”和“因信行义”,包括虔诚地忏悔和真心戒除恶念恶行、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善济世和布道等,就能立刻得到心理的平衡和不躁不惊的幸福感觉;得到“主”的奖赏与佑护;得到更美好、更幸福的前途,甚至于到了末世来临的时候,能得到救赎而升入天堂;否则,将被公正地审判后,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基督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包容与忍让的态度,和平、和谐相处。世人只有安于朴质无华的生活和持有平常的、平静的心态才算是走上了追求幸福的正道。

基督教并且很重视把他们的主张付诸于实际行动,建立很多各种类型的修道院、神学院。一方面重视教众自身对圣经的研究、进修以及对淡定的精神、朴质的生活习惯的保持,同时把传道行动即“拯救”普通的世俗凡人们的行动作为基督教的要事来抓。

因为皈依了基督教,就是仅仅对主献出一颗诚心,真正按照主的圣言去力所能及地做了,你不但可以得到现世的平静、淡定、超然的真正幸福心境,还可以得到死后进入天堂去继续享受与神为伍的美好憧憬。可以说,基督教是教人以低成本获得高回报的追求幸福的途径。

总之,基督教的核心主张就是通过对自我内在精神的修炼,使人克制或戒除贪图享受的欲念、剪除贪财和非份僭越的思想,提倡简朴、宽容、崇尚平和。这些都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两千多年来,基督教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对广大基层群众的开导与安抚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

很明显,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的阶级觉悟,力倡革命的思想意识来说,宗教就是麻痹人们的毒药。

现代流行的民主、人权、人本主义等进步理念,也都是由基督教盛行的西方世界首先倡导和实行的。

由于基督教的信众们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近代以来,在财力提升和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西方走在世界的前头,所以基督教在研究神学的过程中,在本体论与认识论等哲学领域,为人类知识的拓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基督教基于其行善救世的教义,在人类社会发展慈善事业和危难救助等方面也是成就卓著的。在危难救助方面成功的典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标志,可能也与耶稣遇难的十字架有着渊源。总之是,基督教为减少人类痛苦,提高人类福祉也有实实在在的功绩。

下面是摘录卓新平所著《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一书中的一段话,是对基督教所起的正面社会作用的中肯评价:

“基督宗教的思想理论作为一种典型的灵性思维方式和宗教哲理探讨曾迸发出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思辨火花;展示过求真悟道、物我无羁的超然境界;而其社会存在则作为一种巨大的信仰群体和文化现象参与了世界文明形态的共构,影响到人类历史的演进变迁。”

从根本上来说,基督教教徒也是人,他们的最高需求也不外是幸福感。以追求幸福感为中心的生存欲望,免不了暴露出人性的弱点。因此,历来基督教在参与世俗事物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负面因素:十字架正是耶稣基督遇难的标志,然而下面将提到的前后断续地进行了近二百年的西方人对中亚发起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中的主要宗派天主教的教皇们主使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盛行基督教的地区发起的。黑奴贸易、殖民掠夺都是基督教覆盖地区——“西方”的人做出的丑事;崇尚“威慑力量”,频繁地以武力干涉距离本土很远的国家或地区内政;以“世界警察”自居,公开宣称研制一小时之内可以打击世界任何地方的武器装备的国家,也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以不平等贸易诈取后进国家或地区人民血汗、以挥霍资源的方式享乐的先例,还是基督教影响教育下的国家的公民所为;近些年来,不断有基督教的神职人员曝出性丑闻的报道……

和我关系十分亲密的一个兄弟与西方人多有交往,笃信新教。新教的信奉者往往蔑视天主教,称天主教徒为非我类也,羞与为伍。因为新教的渊源正是愤恨过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腐败和守旧,由领头人马丁·路德领导下对基督教进行改革,另立了新教。可是,现今中国的宗教研究者们把所有信仰上帝耶和华和耶稣基督者都归属于基督教名下。恰巧笔者在本文的下面章节《人上人追求幸福众生相》中所举基督教教职人员的糗闻报道,都是天主教派的“家丑”。我的兄弟看了我的文章草稿之后,针对笔者上文所述基督教的负面因素,愤愤地如是说:

“你所谓的负面因素,非基督教所为。基督教教育信徒不参与政治,要顺服领导(这是典型的中国流行的社会用语——笔者)。并且基督教义认为,除神以外,都是兄弟姊妹,从没有‘教皇’、‘教父’、‘神父’的职务。有资格的布道者为‘牧师’,没有什么特殊地位。”

言外之意是,那些负面的做法都是天主教干的。接着又说:

“即使有极少数信仰不笃的‘信徒’,其言、行也不能代表整个基督教。那只是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主一定会惩戒、教育他们的。正如一个国家有犯罪的人,不能因此否定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法律一样。”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出现较晚,按皈依的人数来算,她以近于12亿而居世界宗教第二。

伊斯兰教类似基督教之于犹太教和佛教之于印度教,明显受到她以前发源于中东地区的基督教以及中东地区原有的各派祆教、犹太教和与中东毗邻地区的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的影响,有吸取前者优点,避免重蹈前者不足的迹象。

伊斯兰教如犹太教和基督教,坚定明确地主张独信一神——真主安拉;反对偶像崇拜,即不绘画或塑造真主与先知穆罕默德的具体形象来供奉。这些都有利于避免或减少由于教义等方面出现歧义而导致内耗。

伊斯兰教通过“五功”,即做礼拜、斋戒、朝圣、“天课”(现时就类似于慈善捐助)和“奋斗”(类似于提倡具备积极向上、努力奋斗、雷厉风行等精神品质)等,来传达和贯彻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以及提高教众们的归属感、和谐处世、爱清洁、尚朴实和抑制非份的人欲等道德品质。尚朴实、抑制欲望,容易使人感到满足,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归属感、提高教众们的优越感。这些都属于提升幸福感,都能达到直接或间接获得幸福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