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中的姑娘选择恋爱对象时,要求对方有房、有车等物质条件的很常见。男女之间的约会往往是在有些品位的酒吧或咖啡厅中进行,动辄花费几百元、上千元的不算新鲜。可是在中国某些边远省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又很闭塞的山区青年男女,他们各自家庭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一般不如城市家庭之间那么大。他们大多数是以传统的、注重感情,也许不太在乎对方家庭经济条件的方式来建立恋爱关系。他们之间的约会可能在鸟语花香的竹林里,也可能在幽深僻静的山洞中,不用花费一分钱。一般情况下,山区青年结婚后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中的青年也要低得多。然而,在恋爱的过程中以及在婚后的日子里,山区男女青年获得的幸福感比城市中男女青年们获得的幸福感在质量上不一定低;在数量上不一定少。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1年1月10日登载马克·怀特豪斯的一篇文章,其内容是介绍近期各个国家的智库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文章中说:
“富国国民似乎并不比穷国国民更幸福。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证明国家的收入——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与国民申报的幸福水平有关系。”又说:“沃尔夫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家)发现,对美国女性的主观幸福指数所做的调查表明,她们的幸福感低于40年前,尽管工资、教育和其他客观衡量因素都有所改善。”
《新华日报》曾登载过署名为鲁先圣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西方研究幸福的问题的权威人物,英国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1924年在中国旅行的一个故事:
罗素由几位中国作家陪同下,在四川穷困山区“看到两个衣衫褴褛靠卖苦力养家糊口的农民,十分同情”,并可能认为这两个苦力的内心中一定是经常被苦闷的情绪笼罩着。在攀谈中,两个农民给罗素列出了一个题目:“你能用两个加起来只有11画的中国字儿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被难倒。“两个农民开心地笑了”,并把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告诉了罗素:“我们两个的名字叫王一、王二,加起来就是11画。”
文章最后说,罗素通过这一经历得到了深刻的启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快乐是错误的,快乐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也就是说,对同一个事物,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独特的感受。
从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得到相同的幸福而付出的成本可以大不一样;或者,相同的幸福源,可能得到不同的幸福感。幸福的这种特性就是幸福感的相对性。
造成幸福感出现相对性的原因以及幸福感相对性的各种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难于撕扯清楚。尽管图书市场上满眼尽是针对幸福感相对性表现的实例,教人们如何有效地通过调整自我心态来对付或利用幸福感的相对性以获得幸福的书,比如《幸福在你心中》、《幸福与否在于你的心态》等,但是至今很少有人试探结合形成幸福感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来做归总、罗列幸福感相对性的所有表现这样难缠的又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有这样一句俗语:“树林子够大,什么鸟儿都会有。”因为结合着幸福感相对性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来归总、罗列幸福感相对性的表现,对于幸福的问题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破解人性和人究竟是为什么活着等难题所必须完成的功课,所以下文笔者正是要结合着幸福感相对性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归总、罗列幸福感相对性的所有表现,以之与有共同爱好者切磋。
笔者包括幸福感相对性在内的所有观点,都是在充分了解和借鉴前人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于实际观察与思考而得出来的。比如具体到幸福感相对性形成的原因,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是,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现代德国著名学者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中引述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的话说:“人的性格、习惯和活跃的心灵,依靠于人生活于其中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环境也包括政治……”
以上是强调人的意识是客观环境的产物。
另一方面,以现代新兴科学的观点来看,决定一个人包括情绪在内的意识状态的先天的主观因素——遗传基因更是不能忽视的。甚至有的学者如是说:“个体(意思是不仅仅指人类——笔者)不过是基因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延续而制造的工具的托器。”此话是不无道理的。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说,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人的意识状态是由先天与后天和主、客观等诸因素共同造就的。我们看看英国一本杂志登载的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中,涉及人的幸福感相对性的一段话:
“酒吧老板很早就知道嘈杂的酒吧有助于酒的销售,但他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一项让人们评价酒在不同环境中的口味的新研究表明,原因不仅是因为你在嘈杂声中无法促膝谈心而只能多喝酒,还因为酒精在嘈杂的环境中确实会变得更甜一些(“更甜一些”,显然是人们由于噪音所致的一种主观感觉——笔者)。由于我们天生喜欢甜味,因此就会多喝酒。”
同样的噪音影响,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可以说这一段文字表明,对同样的酒的好感觉,随着客观环境和主体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所造成的个性特征的不同,而变化不定。
总结起来,幸福感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先天素质不同而形成的幸福感相对性:
1.造成人与人之间面对相同的境遇或刺激,引起不同幸福感受的最主要是遗传基因。
很多研究者指出,遗传基因对一个人幸福感个性的影响占所有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中50%以上的份额。
科学研究问题时,很在乎对事物现象进行量化。西方人首先提出并认可以上这一比例数字。其实很明显这是一个大略的量化结果。因为人的个性是极其复杂的,幸福感又是由先天、后天、主观、客观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以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和手段,想要较准确地量化出人的心理现象,还是很困难的。但是无论如何,遗传因素对人的幸福感个性的确有着极重大的影响。
遗传基因对人的影响是全面、复杂、深刻的,并且与其他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多有相互交叉。这里只能注重于遗传基因所致的每个人对幸福感受的概括性的表现特征。这种概括性特征常见的典型表现是有人被称作“乐天派”;有人则被说成是“抑郁质”。
下面是遗传基因对幸福感影响的概括性特征表现的举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文革”期间,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或高官们,本来存在所谓的“罪行”并不大。但刚刚受到“红卫兵”大字报的“炮轰”,他们就吓破了胆,匆匆溺水自尽或撞火车而亡……;有的存在所谓“重大反革命问题”,多次坐“喷汽式”(高背手、深弯腰的一种挨批斗的身体姿式)以后,被下放到农村、农场或工厂,每天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对他们来说是极其辛苦的“劳动改造”。需要干很累、很脏的体力活,住处类于牛棚,吃的更不是很讲究。但是他们有的在同侪之间还私下里互相取笑找乐。这是“抑郁质”和“乐天派”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被“劳改”的乐天派们,有的在文具缺乏、“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规管束下,偷偷地搞或音乐、或写作、或绘画等艺术方面的构思及创作腹稿;也有乘机沉思社会、人生的深层意义的。到政治形势改善,结束劳动改造时,他们中不少人的身体比以前更强健、精神更乐观。积累下了许多难得的知识、经验,提高了自身精神素质。这种情形,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和对他们采访后写的传记里很常见。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提起当年还总表现出强烈的以苦为乐的幸福感。
上述对同一种境遇,不同的人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中,遗传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新的科学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明,遗传基因对个体的幸福感觉的特征有着极重大的影响。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007年9月发表一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内容大概为: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分别用一种人类尿液和汗液中存在的类固醇——雄甾酮做实验,结果证实“人对气味和味道的好恶纯属高度主观的感受。一人感到沁人心脾,他人也许觉得恶臭刺鼻,而第三个人也许什么也没闻到”。
而且科学家们证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不同是源于一种称作OR7D4的人类嗅觉基因构造上的差异。
这一科学研究报告的结果证明了,对相同的事物,感觉到好或坏,以及感觉好、坏的程度,遗传因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07年12月20日美国《神经元》杂志发表了由马萨诸塞工程学院开展的一项基因工程实验。实验目的是找到治疗“脆性X综合证”的办法。因为在美国,约有10万人患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表现是患孤独症和智力迟钝。这种病由母亲的基因传给男性的下一代,遗传几率为1/4000。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减少实验鼠mGluR5的数量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为通过某种药物来治疗“脆性X综合证”带来了希望。
孤独症是典型的缺乏幸福感的疾病,这一研究也证明,基因遗传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的个性特征。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在2011年5月7日报道,题目是《基因是幸福的关键》,摘要如下:
研究发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脑中的一种“幸福基因”决定的。由于基因结构不同,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不同。
5—HTT基因帮助神经细胞回收利用发送信号的化学物质——血清素,血清素被认为与愉悦心情和沮丧情绪息息相关。
5—HTT基因存在“长”、“短”两种形式。研究表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个“长”5—HTT基因的人,往往比拥有其他基因组合方式的人更容易感到满足。
最不快乐的是生来就携带两个“短”5—HTT基因的人。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家杨—伊曼纽尔·德内弗斯是这项研究的发起人,他说:“科学家早就怀疑这一基因对心理健康存在着影响,不过该研究首次证明,他影响着个人的幸福感。”
德内弗斯还说:“不过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幸福感的基线各不相同,以及为什么有些人相对而言更容易快乐,这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结构存在不小的关联。”
2.关于先天素质所致幸福感的相对性,这里还要特别指出,性别差异对人们幸福感个性的重要影响。严格地说,性别差异当然也属于遗传基因所致。
儒家有言:“男女有别,国之大节。”虽然这句话是站在维护封建道统的立场上所说的话,着重点在于政治和其他权利方面,但也不排除生理及心理方面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现代科学所证实的,男人和女人确实在生理和心理机制上存在着先天差异这一结果,为这种观点提供了科学上的依据。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07年8月21日文章《科学家最终发现为何男孩喜欢蓝色,而女孩喜欢粉色》作者是马克·享德森。
文章说,大恩河畔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在赫尔伯特与凌雅珠博士的领导下,对208名20~26岁之间志愿者(其中有37名中国人,其余都是英国人)进行测试研究。
结果发现,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对颜色的偏好都一样:男人喜欢蓝色、女人喜欢蓝色和粉红色。
赫尔伯特说:“尽管我们希望发现性别差异,但是考虑到我们测试的简单性,这种性别差异的(结果)强烈程度还是让我们吃惊。”
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人类历史的原因:
“追溯到人类猎人——采集者时代。”当时女人是采集者,她们会因为采集到成熟的红色果子而受益;男人是狩猎者,蓝色代表清洁的水源或好天气。文化可能利用并加强了这种男、女不同的对自然的偏好。
无论如何,这一科学研究成果见证了先天的性别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和体验。
德国《世界报》曾经登载一篇文章,名为《分离的痛苦可能是致命的》,作者是埃尔克·博德拉斯。
文章说,维也纳的心理学家格尔蒂·森格尔通过询问因为失恋而怀有伤痛的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得出结论:遭受相同的失恋痛苦,男人和女人感受痛苦的方式却不同。向别人诉说痛苦的女性有93%,而向别人诉说痛苦的男性则只有30%。
另外,朱兰的扎里研究所通过对1000名24~65岁的意大利人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摆脱失恋痛苦的时间不一样,男性平均需要11个月,女性平均需要15个月。”
这一研究证实了先天因素的男女区别决定着对同样的痛苦(—幸福)的刺激,男人和女人的感受却也不尽相同。
2009年7月8日《北京晚报》刊登记者邵泽慧写的通讯,题:《股民幸福感指数与股指高低无关——男爱“波段”女爱“长线”》摘录如下:
“目前海富通——上海交大投资者教育研究中心对股民、基民的投资行为‘解码’……
(解码——笔者)报告指出,相比女性股票投资者,男性股票投资者更加喜欢抛出股票,也更喜欢购买股票。也就是说,男性更喜欢在市场中进进出出,享受交易的乐趣。但是女性投资者不容易出手,一般喜欢长期持有股票。”
这一事例说明,在投资活动中也表现出幸福感体验中的男、女差别。
智利《第三版时报》2010年12月25日刊登题为《2010年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十大新发现》作者名里卡多·阿塞韦多。
其中第4大新发现是“美女会使男性失去理性”。
说的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社会学家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象棋、滑冰等体育运动的男性运动员,在女性对手或女性观众面前,更敢于冒险或选择高难度动作。
这也是先天因素,男女差别在感觉上表现出具有不同特征的例子。因为,同样的女性对手和女性观众,对于女运动员则不一定有上述对男运动员一样的影响。
第5大新发现是:“分手后男女双方的评价不同。”
说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指出:男女感情结束时,对于主动提出分手一方的看法,男、女迥异。女性认为男性主动分手者是有“领导力”和“决策力”的表现;女性对男性主动分手者却越发感到无兴趣。
评价来自于感觉。对同一个事物做出不同的评价,是男女有别的感觉上的特征所造成的。
现实生活中的一般人都认为,从生理和心理特征方面看,男女之间具有显著差别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