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麻辣水浒
5019800000042

第42章 浅析梁山好汉的军事思想

《水浒传》虽然不是兵书,但详细描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梁山好汉每次下山征战,从留守山寨巩固大本营,到侦察到选将调兵到作战再到撤离战场都考虑得十分周密。除了那些带着神化、幻术色彩的阵法之类,有许多战斗的描写都体现了一些朴素的军事思想,在战略、战术方面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的至今对现今的军事思想还有一定的影响。

加强战备,巩固防务

梁山好汉十分重视队伍的基本建设,晁盖、吴用等一上梁山,就整顿梁山原有人马,要求他们“各依旧职,管领山前山后事务,守备山寨滩头,休教有失,各人务要竭力同心,共聚大义”。随后“整点仓廒、修理寨栅、打造军器,并安排大小船只,教演人兵水手,上船厮杀”。这里体现了水泊梁山的战略意识,不仅加强防御和进攻两方面的军事基础建设,对防御设施、进攻实力、军事装备、军需物资等方面也十分注重。

梁山好汉的战略意识是常备不懈的。当他们打败济州府团练使黄安之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军师吴用立即便宣布:“我等且商量屯粮、造船、制办军器,安排栅寨城垣,添造房屋,整顿衣袍铠甲、打造刀枪弓箭,防备迎敌官军。”花荣、秦明等九位好汉投奔梁山后,梁山的实力大大增强,他们在庆贺筵宴刚毕,就着力为“山寨里添造大船、屋宇、车辆、什物,打造枪刀、军器、铠甲、头盔、整顿旌旗袍袄、弓弩箭矢,准备抵捕官军”。在大闹江州、智取无为军之后,宋江、戴宗、李逵等十七位好汉来投梁山,势力更加大增,而他们更是一如既往,“起造房舍,修理城垣”。

可以看出,梁山好汉们并不因自己的不断胜利而头脑发热,也没有因山寨发展壮大而骄傲自满,总是长期保持着常备不懈的战略意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梁山好汉每次出兵征战都先摸清敌情,然后才采取军事行动,否则就会吃亏。如攻打祝家庄时,宋江便与花荣商议“听说祝家庄里路径甚杂,未可进兵。且先使两个入去,探听路途曲折,知得顺逆路程,却才进去与他敌对。”遂派杨林、石秀先去侦察。李逵嚷着要“带三二百个孩儿杀将去”,他就立即喝住,当时的宋江还是比较理智。可是,得知杨林被捉而石秀又尚未有消息之时,宋江就犯了临敌急暴的兵家大忌,“今夜只顾进兵杀将入去”,贸然进军,结果,陷于盘陀路,无法进退。在这危急之际,幸好石秀回来,摸清盘陀路“只看有白杨树便转弯”的秘密,才勉强让队伍撤出战斗,但已损失了一个首领黄信。如要攻打无为军,先派薛永去“探听虚实”,先查清“出没的路径”、“黄文炳那贼的住处”。宋江欲打曾头市,并又险些犯下冒进的毛病,“片时忍耐不住”,吴用便教时迁“探听消息”,并坚持“回来却作商量”。时迁探得“曾头市寨南寨北尽都掘下陷坑”。看曾头市不出交战,又派时迁扮作伏路小军潜伏到曾头市寨中,将“所有陷坑暗暗记着,离寨多少路远,总有几处”,并都做了记号,才使梁山军免受损失。吴用准备攻打大名府,也是事先便“使人累累去大名探听消息”等。总之,都是先有调查,相应做好准备,不打莽撞之仗。

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好地体现了调查研究,做到“知彼知己”的重要性。

制造假象,麻痹敌手

在《水浒》中,类似战斗也描写了不少。在三打祝家庄中,宋江等人利用新入伙的孙立等八位好汉,假造印信,扮成登州兵马,假称是调来“提防梁山泊强寇”,取得了祝家庄教师栾廷玉等的信任,潜入庄内,里应外合,终于彻底消灭了祝家庄相当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等假扮成贩枣子的商人,让精细能干的杨志也完全麻痹了,再加上假扮成卖酒者的白胜,做了一场假假真真的药酒买卖,于是,轻轻巧巧地把十万贯金珠宝贝劫来了。如江州劫法场,梁山兵马是假扮成弄蛇的丐者、使枪棒卖药的、挑担的脚夫,混入江州,挤到法场边上,“四下里杀将起来”,很快救出了待斩的宋江与戴宗。智取大名府时,也是让各位头领假扮成猎户、粜米客人、仆人、行商、僧人、卖灯客人、公人、村里夫妻、军官等,潜入城内,而于正月十五大闹元宵之际,与城外进攻的队伍“一齐发作”,很快便攻破城池。梁山军马攻打高唐州,高唐州知府高廉派人到邻近州府求救,吴用将计就计,派两路军马扮作救兵,高廉看“两路人马战尘蔽日,喊杀连天,冲奔前来”,梁山四面围城军马“四散奔走”,高廉以为救兵到了,大开城门,结果被梁山军攻破城池。

兵力部署,机动灵活

宋江领兵攻打祝家庄,除了部署山寨的守卫力量确保后方的安全之外,把进攻队伍分成两拨:“头一拨,宋江、花荣、李俊……带领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第二拨,便是林冲、秦明、戴宗……也带三千小喽罗,三百马军”。这样部署,就是常说的先用一个拳头打人,留着另一个拳头,便于机动使用。果然,当第一拨人马困于盘陀路之际,第二拨人马正好前来接应,杀散伏兵,终于“夺路奔出村口”。宋江、吴用等可以说是经常这样部署兵力。如进攻高唐州,也是林冲、花荣等十二个头领“引马步兵五千,作前队先锋”,宋江、吴用等十个头领“引马步兵三千策应”。又如攻华州,先是花荣等五位头领带了马步军三千为先锋,宋江等六位头领带二千马步军为中军,李应等五位头领带马步军二千为押后。攻打大名府,吴用共分兵八路,第一队呼延灼为前部,黄信在后策应;第二队林冲为前部,花荣在后策应;第三队关胜为前部,孙立在后策应;第四队秦明为前部,杨志在后策应……这么部署兵力,或前军受挫,便可掩护救应;或前军取胜,更可扩大战果;或进或退,都是便于争取主动,易于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