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5018400000040

第40章

古代人的运动养生保健

勤动肢体

生命在于运动,是说生命和运动的内在关系,它揭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所具有的运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运动便有了生命,所以运动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很注重运动养生,正是运用运动方式进行调养的一种养生法。

清代乾隆当了60年皇帝,活了89岁,是中国历史上209位帝王中最长寿的一位。究其“古稀”秘诀,与他的养生之道分不开。乾隆的长寿秘诀可以概括为16个字:“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而“活动筋骨”则是他长寿秘诀中最重要的内容。《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对运动健身的形象比喻和描述,它说明“形不动则气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道理。古代的长寿老人,没有不重视勤动肢体练身强体的。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经常坚持走步运动,他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状况,或行三、二里或走三、两百步,坚持不懈,福寿俱增。

运动是健身的法宝,这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养生者、长寿者的共识,也是被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古人强调,勤动肢体,要“形劳而不倦”,量力而行,防止疲劳过度。陆游把每天扫地作为健身的一课,他在诗中写道:“一扫常在傍,有暇即扫地。即省得堂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适度运动,是养生健身的传统保健方法,同现代的医学观点完全一致。勤动肢体,适时锻炼,不但可以提高睡眠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和活力。

视听忌过久

古人强调人体要有适当的活动,不能久视久听。古代医家陶弘景曾说“视听坐行必不久”。长时间坐在那里看书说话做事情,坐着不动,不锻炼,不活动,不走路,周身血液流动不畅,筋骨舒展不开,久而久之,其心、其志、其思、其精都会受到严重挫伤。轻则头脑迟钝,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失眠健忘,终日里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重则五老七伤,导致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

人是靠精、气、神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而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身却来自人的形体的锻炼。华佗是古代历史上受人敬仰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不但积极倡导体育活动,而且还身体力行,坚持锻炼。他外出诊病,不骑毛驴,不坐轿子,坚持徒步行走。他还把进山采药,爬山攀崖看做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并根据动物的运动特点创立了“五禽戏”,平时在家,总要忙中抽闲,走出户外,做做“五禽戏”,伸展四肢,扭身踢腿,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锻炼。华佗虽已过半百,却仍神采奕奕,精力旺盛,足见注重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

适当劳作

清朝著名画家高桐轩,把耕耘和扫地,作为养生之道,看做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耕耘虽很辛苦,但却能强健身心。平日里着墨弄画,心志神定,一日下来很是困顿,抽闲暇把锄田问,撒一把热汗,驱周身疲劳,顿觉神清气爽,天高云淡;抑或擦洗桌椅,打扫庭院,一时院清窗净,桌明几亮,既尘埃顿去,又健壮自身。所以,古人把适当劳作看得非常重要。它可以调节精神,消除疲劳,也可以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适当劳作,原本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可有的人却失其偏废,终日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手不举,足不抬。久之,血气不畅,神疲体弱,抗病能力下降,身体未老先衰,最终导致精血枯竭,虚损而亡。

因此,适当劳作,既可强胃健身又可帮助消化,长期坚持,祛病祛邪,健康永驻。

散步养生

散步,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项很好的养生之道。饭后散步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很有益的。因为,饭后胃内容纳了不少食物,需要靠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不断的消化吸收。如果饭后坐而不动,卧而不起,使胃内蠕动减慢,血流不畅,消化不力,时间一久就要发病,尤其是对肝脏很不利,所以有“久卧伤肝”之说。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倡导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唐代医学家也主张根据人体和季节的情况,进行适宜的散步。清代养生家曹廷栋在其所著的《养生随笔》中,对散步也大加赞赏,而且他身体力行“散步以养神”。

人们在长期的健身实践中,把散步看做是人类最好的休息和保健方式,每当伏案书画过久或睡前睡起当儿,舒展自己的肢体,解脱繁杂的工作,平和自己的心态,调顺自己的思绪,或慢步在田间村头,或徜佯在沟坎河畔,你会觉得人体的各个部位一下子松弛下来,像小桥流水,像春风拂面,像一池清水,像一抹宁静的晚霞。这时,你心里平静了,也悠闲了,身心自然舒畅康健了。

常动常劳

常动常劳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是古人“体欲常劳”在现实养生保健中的贴切运用。经常性的劳动和活动,可以保持气血通畅,脏腑调和。

由于人们在社会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活动和劳动的方式也不同,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活动和劳动方式,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不同的活动和劳动方式,由身体的不同部位去参与和配合。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互相弥补,互相搭配。脑力劳动要加强肢体锻炼,坐着劳作的人要加强腿部和双足的锻炼,同时,要做到劳动、活动与休息的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气血通达,劳逸结合,身心爽健之效果。

常动常劳和“体欲常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体气血运行通畅和筋骨活动的舒展。由于一些人不注意劳作和休息的结合,缺乏劳动和活动的意识,四门不出,五门不迈,物质条件优越,生活环境安逸,不劳、不作、不展、不舒,营养过剩,气血不达,或五脏六腑不协,或肥胖多病难支,久之使人体弱早衰,心竭早亡。

因此,我们一定要谨遵古训,常动常劳。劳作中注意选择空气清新之环境,避开有毒有害气体之侵扰,有水则供肌肤浸润,有氧则供心血之扩展,劳逸结合,坚持不懈,久之,心爽体健,寿必延年。

勿妄为常

古人在养生健体中,最忌以妄为常,要求人们在进行锻炼过程中,根据本人体质状况,适宜锻炼,不能超负荷运动或劳作,切记勿妄为常。大量的实践证明,过量的运动,不但伤身而且伤心,对身体各个部位都有伤害。以妄为常会导致未老早衰,气血流失而早逝。

忽思慧是元代蒙古族医学家,他兼蒙、汉医学,对养生学很有研究,在他的诸多著述中,对养生保健尤对坐立行走及视听有突出论述。他说,久坐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视伤神。无论视、听、坐、卧、行,时间过久,均能招致损伤。古来长寿之人,多为不烦、不怒、不狂、不躁,凡事慢做,凡走慢行,凡虑慢思,凡食慢嚼。

明万历十七年进士董其昌在《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强调不过分运动是为了保持人体真气的平静,使真气不耗不散,这是防止超负荷劳动和过量运动的重要方面。

由于当今世人,生活节奏加快,劳作程度日重,不顾自身肢体承受能力,或为生计,或为名利,昼夜不停,劳作不息,一旦躺下,长睡不起,致使身体失衡,血堵气阻,虽久睡而休,却难以复原。因此,为保身体健康,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睡眠卫生,不妄劳作,才能强身延年。

按摩摄生

按摩,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摄生保健养生法。按摩与导引,现代称之为推拿与气功,二者密切配合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却病延年之功效。

清咸丰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深信吕不韦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保健名言,一向注意形体锻炼。每天清晨起床,练习一会儿“八段锦”后,便开始按摩。

按摩的功效,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疏通气血,舒筋活血,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祛瘀化滞,缓解疼痛,调整人体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所以,按摩是有效的摄生保健方法,通过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按摩,可以调整人的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灵活关节。

按摩摄生,贵在坚持。因其见效慢,时日长,人们往往在运作过程中,溃于懒散。按摩的奇效在于日积月累的坚持之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随着时日的递进,自会心爽体健,受益终身。

咽津驻容颜

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游离钙质的酵素茶尔蒙,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有帮助消化、中和胃酸、消毒杀菌和修补胃黏膜之功能。历代养生学家把唾液看做是琼浆玉液,生命之水。古人有歌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不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足见唾液对人体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将唾液称为津液,就是因为它不但可以杀菌补胃,中和胃酸,帮助消化,而且还能美容养颜。所以古人养生,一向把唾液看得很重,他们在平时是不轻易将唾液抛洒的。现代的人们,由于对唾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弃之不用,或随意吐去,这些有碍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如何用唾液养生驻颜,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起卧咽津法。睡觉之前起床以后,以舌尖顶腭,紧闭牙关,稍作休息,待唾液满口时,低头缓慢咽下。二是深呼吸咽津法。舌顶上腭,仰卧于床,作腹部深呼吸运动,得津液满口时,慢咽腹中。三是人静咽津法。排除杂念,静坐不语,心清如镜,念及丹田,舌顶上腭,牙关紧闭,待唾液满口时缓缓咽下。四是漱口咽津法。用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待唾液多时,用其漱口后,徐徐咽下。五是无规则咽津法。无论工作期间,行走之中都可咽津,没有一定之规。只是要求在津液满口时,切忌下意识下咽,要用意念引领,入丹田而缓咽之。

洗梳首足

乾隆皇帝被世人称为“古稀”天子。在他的长寿秘诀“十常四勿”中,把“发常梳,足常摩”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睡前用热水洗脚,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在诗中说:“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啄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明朝人沈仁《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疏通血脉,散风湿。古代名人郭尚贤谓:“梳头洗脚长生事,临睡之前小太平。”

从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天地之尊的“真龙天子”皇帝,还是食五谷杂粮的一介草民,都把洗脚和梳头看做是很好的养生方法。梳头是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尤其以指代梳为最佳。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梳百次。以指代梳,需剪短指甲,以防指甲刮破头皮。以十指轻梳头皮并对头部按摩,至头皮发热微红。长期坚持,可降低血压,防止脑溢血,也可使白发变黑,稀发变密,细发变粗,更可延缓衰老,保健养生。洗足同样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人体的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均直接、间接与足相联系,足部的大量穴位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密切相关,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常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滋养肾水,降低虚火。由于双足负担较重,全身重量全部压迫在双足上,长途行走,久站不坐,都会使双足麻木、酸软、疼痛。睡前用热水洗足,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韧带松弛,肌肉放松,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令人容易入睡,对偏头痛、失眠、心悸、头晕等症均有一定作用。

揉腹可延年

揉动腹位是古人传下来的养生方略,它既可延年,又可祛病。不但对治疗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还有利于脾胃和肾功能的保健,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好处。古人称这种揉腹养生法是“行往坐卧处,手摩胸与腹。踞之彻膀腰,痛拳摩肾部,行之不厌烦,昼夜无穷处,祛病又延年,渐通神仙路。”

揉腹养生的方法不复杂,具体做法是:两手重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则反之)。先以心窝处之膻中穴,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36次,然后,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36次。在按摩中先用左手再用右手,两手不能同时应用。继而将两手停放在腹下小腹部位,上下按摩,到腰部发热为止。此法简便极易操作,长期坚持,必能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勤叩牙齿促健康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人的少长区别,盛衰差异,全在于此。一个人的牙齿代表着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牙齿整齐坚固,表示。肾气旺盛,精力充沛,不仅咀嚼很好,而且还能长寿。

牙齿对人类非常重要,是进食的第一关,也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阶段,如果牙齿不健康,对所进食物,不易咀嚼或咀嚼不细,囫囵吞枣,狼吞虎咽。长期下去就会使肠胃的负担加重,进人胃内的食物因缺乏牙齿的精细加工而难以消化,从而造成人体的营养不良,肺腑功能衰退,造血功能减弱,心脏功能衰败,最终命短而寿终。

牙齿对于人体的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历来很重视叩齿保健。明朝养生家冷谦从叩牙中深受其益,寿高百岁。民间也有“晨起叩牙三百下,到老无病又无灾”之说,不少长寿老人都坚持勤叩牙齿,从而保持牙齿坚固。

叩齿不同于别的活动,可以一次完成。由于牙齿都不在一个平面上,每一次叩齿不可能同时叩上,这就需要我们分步骤进行,叩齿的时间放在早晨起床和临睡之前为宜。叩齿的步骤是首先叩臼齿,其次叩门牙,其三叩左右犬齿。叩后,牙关紧闭,用舌尖在口内上下左右搅动,刺激唾液快速分泌,这样运作10分钟左右,待唾液充斥整个口腔,然后分三次缓缓咽下,像这样反复叩齿百余次,则牙坚齿牢,必有效验。

静坐养身

静坐养身,贵在“静”字。庄子提倡有志之士应当重视磨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在紧张而繁杂的劳作中,创造静下来的心情。

所谓静者,指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古代养生家李度远,在他90多岁的漫长人生中,遵循修身养性的箴言就是慈俭和静。李氏为了修身养性,每天坚持静坐修身,他从静中得到教益,并使自己益寿延年。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坐能很好地培养元气,并使其良性循环,有利于养生。古人云:“养身在心,养心在静”。静坐先静心,“静”就是安静,把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静坐而静下来,使心底清宁,万念潜消。静坐的要领:一是两目垂帘,目视鼻准。两只眼睛低垂下视,目及鼻梁尖端,意志专一,除视鼻尖外,视外之物皆无视。二是两手相扣,精神放松。两手相扣放于盘腿之上,不作不为,不动不摇,精神放松,神态闲散。三是舌抵上腭,自然盘坐。舌抵腭而生津,闭齿而固生,盘腿而坐,静拥怀中。四是以阳抱阴,以阴和阳。人体行走为阳,睡卧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如行走、活动过频,劳累过度,则阳气耗得多,得不到保养,也使阴气失其根,阴阳失衡则引起阴阳俱损。因静坐而壮阳且具抱阴之根。五是心息相依,引入静域。静坐先静心。道家的人静,佛家的人定,儒家的静坐,都是从“静”字上下工夫。以意领气,导气运行,心底清宁,陶冶心性。

静坐要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内宁精神,聚气固本。用意念控制一呼一吸和自己的情志活动。通过静坐可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达到保健养身之效果。

修炼气功

一个人能否有宽阔的胸怀和容人的海量,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世界是复杂的,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首先要有“容忍”和“容人”的胸怀,也就是宽宏大度,不为点滴利害所困惑,不为私心杂念所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