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5018400000039

第39章

生活中喜欢吃粉丝的人比较多,有的人一次就能吃上一大碗,有的人甚至以粉丝为主食充饥,这样吃,实际上是不科学也不卫生的。粉丝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要在制粉丝的粉浆中加入0.5%左右的明矾,加入的明矾与粉浆凝聚在一起很少分解,而随着粉丝的形成和干燥,明矾的含量有增无减。明矾中含有较多的铝,因此粉丝是含铝食品。

铝对人体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要求加以控制。在日常饮食中,应对粉丝的食入量加以控制.切不可凭个人喜好随意吃。还要注意,食用粉丝后,不要食用油炸的松脆食品。因为油炸食品所含的铝也是非常多的。4.豆腐不宜多吃豆腐物美价廉,可荤可素,是极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近年来媒体对豆腐的保健功能的报道、宣传很多,特别是中老年及更年期妇女,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往往对豆腐情有独钟。但根据我国传统的养生原理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食用豆腐并非多多益善。

最遗外国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过量食用豆腐也会运动养生。

运动保健与起居调理

运动保健

中国的养生保健,历来重视运动养生,把运动看作生命之本和强体之根基。古人有“运动以却病,体活则病离”之说,所以,运动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华佗曾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的畅通,增强脏腑功能,使心脏耐劳,稳定血压,降低血脂,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运动可以使肺活量增加,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强机体的卫外功能,从而适应气候变化,有助于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运动还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增强肝肾功能,改善睡眠,使人精力充沛,筋骨强壮,浑身舒展,体魄强健。古今许多名人都谈到运动有益于人体健康,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一散步》中讲:“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又曰:“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须得种闲暇自如之态。”洪昭光说:“步行运动坚持下去,可以代替很多保健品。”蔡元培在《蔡元培全集运动会的需要》中说:“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清代张应昌编《清诗铎徐荣<;劝民>;》曰:“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安。”清代梁章钜在《履园丛话水利》中讲:“善养生者必使百节不滞,而后肢体丰腴,元气自足。”朱德元帅讲:“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能不生锈。”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11月16日亲笔题词:“太极拳好。”由此可见,强身健体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个重要措施,不可偏废,而且贵在坚持。洪昭光教授讲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动静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运动保健有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运动量是指运动给人带来的生理负荷量。运动量的测定,往往是以运动者的呼吸、脉率、心跳、氧气消耗量等作为一些客观指标,并结合运动者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加以全面测量。一般来讲,人们往往把脉率及心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如果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一般认为,正常成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20~40次最为合适。一般情况下,在锻炼以前,可先测1分钟的脉搏数,锻炼后再测一次,如果运动量适宜,正常健康老年人运动后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70次/分钟。譬如,年龄在60岁,则运动后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10次的水平。而且在l小时以内能恢复正常。这就说明自己所采取的运动量是合理的适宜的。如果运动量过大,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运动过后,身体不但难以恢复,而且头昏脑涨,四肢无力,气短胸闷,虚汗不止。不思饮食,难以入眠,精神恍惚,昏昏然如腾云驾雾一般。

所以,保持合理的运动量在运动保健中非常重要,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予以调整,或做进一步的检查,从而使自己处于合理的运动保健状态。合理的运动量可以使人情绪轻松愉快,工作精力充沛,睡眠香甜深沉,餐饮食欲增强,心清气爽,神情欢愉。

运动的时间,一般来讲早晨最好。如在饭前锻炼,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方可进食;饭后至少要90分钟以上才能锻炼。为了避免锻炼后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应在临睡前2小时左右结束锻炼。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年龄阶段及体质来选择相应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对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应有针对性地锻炼。

运动的方法可谓不拘一格,散步、导引、气功、太极拳、划船、舞剑、打门球、老年迪斯科及健身操等,条件允许者可在健身房锻炼。另外,老年人自我按摩,简便易行,安全可靠,若能与气功锻炼相结合,应用运气加强按摩的力量效果更好。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散步是老年人最好的运动健身方法。俗话说,“百炼不如一走”,所以,每当茶余饭后或闲暇之时,到一处有草、有花、有水、有新鲜空气的处所去散步,对身体是大有裨益的,“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起居调理

中国人养生讲究起居调理,这在《内经》就有论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说,除了饮食有节以外,起居亦要有常,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如果起居无常,生活无规律,不善于保养,就会损寿。

自然界的气候变迁,在四季及昼夜之间,都是在变化的,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亦是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效应。人作为自然界中的高智能动物,要使自己益寿延年,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交错中,使日常生活起居与自然界的气候变迁相适应。在起居调养方面,古人强调了不同的季节应有不同的作息时间。不仅一年的四季作息时间因季节而异,而且昼夜晨昏亦应有所不同。为此,祖国医学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古人认为安卧有方,睡眠良好是保健和摄生的重要方面。祖国医学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对睡眠的机理作了论述。如《灵枢大惑论》云:“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说明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需要,是生命活动的需要。医学专家提供的资料表明,有良好睡眠习惯的中老年人的免疫能力要比不善调理睡眠者强,并且不容易诱发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然而年高之人,由于气血递减,肌肉松弛,阳渐衰,阴渐胜,五脏开始退败,营气开始衰少,致使白日里精神萎靡不振,到夜晚又难入眠。这是老年人养生之大患。所以,保证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是颇为重要的。

一个人要想睡眠质量好,首先要调理好自身的精神状态。喜怒无常,悲忧不解,思虑过度,皆可影响心神而致睡眠不安。如《老老恒言》曰:“邵子日,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彭祖摄生养性论》曰:“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因此,要想睡得稳,必先定心神。只有定神思睡,才能睡得香,睡得解乏,睡出健康。宋代蔡季通在《睡诀》中讲:“先睡心,后睡眼。”只有“先睡心”,才能“后睡眼”。如果情绪烦躁不安,思念种种杂事,往往难以入睡,甚至导致失眠而有损健康。其次是夜膳勿饱。如果晚上食得过饱,必然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正常睡眠,对健康有害。最后是适当的活动,往往有促进睡眠的作用。有道是:“饥不择食,困不择铺。”人饿了什么都好吃,困了在哪儿都能睡。它说明白天从事一定量的体力活动,晚上困倦,自然容易进入梦乡。如《紫岩隐书》云:“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道理……行千步是以动求静。”说明睡前稍事活动,散步、休闲,使精神舒缓,情绪稳定,则有助于睡眠。然而,睡前至少半小时以内不宜做剧烈运动,否则会难以入睡。

睡眠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睡眠的效果。古人主张的睡姿是向右侧卧,双腿微曲,全身放松。如《修龄要旨起居调摄》曰:“侧曲而卧,觉正而伸”。《华山十二睡功总诀》指出,睡眠时应该“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老老恒言》曰:“卧宜右侧以舒脾气……卧不欲左胁……今宵敢叹卧如弓”。一般认为,睡眠的姿势最好不要仰着睡,以免双手压胸,引起噩梦;更不能俯卧,使胸部、腹部都受压迫,呼吸不够通畅,因而妨碍睡眠,影响健康。最好的睡姿为“右侧曲卧”。现代人说“睡如弓,坐如钟”,其含意就在于此。

老年人睡眠尤宜避风防冻,不可当风而卧。因风为百病之长,诸病借风之势进髓入骨。尤为熟睡之人,因身心之阳皆收于阴,极易受风邪所袭。为此,古人曾提醒人们,即使是盛夏酷暑季节,为一时之凉,暂得一快而夜宿月下,使露渗骨髓,风侵腠理,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千金要方》云:“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孙真人卫生歌》曰:“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后受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均指出了当风而卧的害处,必须引以为戒。

睡眠切忌蒙头而卧,一定要露首。一般认为,蒙头睡觉,使人呼吸不畅,而且还会吸人自己呼出的浊气,因而有碍身体健康。为了平息静心,深沉熟睡,古人主张独卧。在《养性延命录》中,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里,不如独卧。”《类修要诀》中也有“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之说。可见,老年人为了平稳安睡,最好能独卧。

古人对醒后及晨起的保养亦很重视,倡导了许多保健方法。指出,醒时伸展四肢,活动身躯,转动脖颈,可使气血流畅,脉络畅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胁痛,或肢节酸困。《遵生八笺》云:“夜后昼前睡觉来,瞑目叩齿二七回,吸新吐故无令缓,咽数玉泉还养胎。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擦额与面。中指时时摩鼻频,左右耳眼摩数遍。更能乾浴遍身间,按擦暗须纽两肩。纵有风劳诸冷气,何忧腰背复拘挛。嘘呵呼吸吹及泗,行气之人分六字,果能依用力期间,断然百病皆可治。”所述醒后叩齿、吐纳、咽津、按摩等保健方法都具有保健作用,可以借鉴。

起居调理应慎防劳伤。劳伤是指过度劳累所引起的疾病。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因而更易招致劳伤。劳伤不仅是指劳累过度,还包括情志伤、饮食伤、色欲伤、风湿伤等。如《养性延命录》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养性之士,睡不至远,行不疾行,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睡,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观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是说,过度劳作休逸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它可使脾胃受损,肝肺败溃。再一方面,这里所说的劳作伤,不仅仅是指过度劳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而是对有伤身体行为的一种“泛指”,视、卧、坐、立、行不当,均可造成过劳伤。中医学认为,古人慎防劳伤的论述范围极广,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需加以注意。

第一是防劳作伤。形体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会引起劳作伤。《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久视能伤血,久卧能伤气,久坐能伤肉,久立能伤骨,久行能伤筋。即谓五劳所伤,强调了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都会引起劳倦致病。它从体质的内部机理,进一步阐明“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的道理,为了防止劳作所伤,历代医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及《奉亲养老新书》均主张老年人应在四季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二里或二三百步。皆量力而行勿令气之喘而已。亲故相访,间同行出游百步,或坐,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

第二是防止情志所伤。“多记损心,多怒伤精”是《医说》中情志所伤对人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高度概括。它说明伤情志可伤人心伤精气。中医学认为,暴喜伤阳,暴怒伤肝,穷思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善惊伤胆。《彭祖摄生养性论》云:“积忧不已则魄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等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可思,神则败。”以上皆说明七情过度,可伤人脏腑,损精耗神。只有“勿使悲欢极”,“少思以养神”,方可延年益寿。

第三是防止饮食所伤。《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老老恒言》云:“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勿药元诠饮食伤》谓:“膏粱之度,足生大疔;膏粱之疾,洧瘅痿厥;饱食太甚,筋脉横解,肠湃为痔;饮食失节,损伤肠胃,始病热中,末传寒中……饮食过度,则脏腑受伤。”这都强调了饮食太过肠胃乃伤,于健康不利。故俗语有:“饥不饱食,渴不狂饮。”“要想身体好,吃饭莫太饱。”说明防饮食所伤,才有益于健康。

第四是防色欲伤。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是说过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带来的严重伤害。古往今来,凡贪欲者皆为短命之人。历代医家认为,人之生命长短,与人之性生活是否健康检点有直接关系。将身不谨,饮食过差,荒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尤其对男女交媾之事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交接无度,必损肾元。由此可以看出,贪色嗜欲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因而必须有所节制。《寿世保元》曰:“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盗意,一度一泄,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说明老年人养生必须注意慎防色欲伤。

第五是防风湿伤。《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勿药元诠风寒伤》云:“沐浴临风,则病脑风痛风;饮酒向风,则病酒风漏风;劳汗暑汗当风,则病中风暑风;夜露乘风,则病寒热;卧起受风,则病痹厥。”说明风邪易伤人,致病多端,故当慎防。如《内经》强调“谨候诸风而避之”;《摄生消息论》则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外湿致病与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若阴雨连绵或身居潮湿处所,皆易感受湿邪。外湿袭侵人体,既伤及皮肉筋脉,亦可损伤脏腑,损身减寿。如《勿药元诠湿伤》曰:“坐卧湿地,则痹厥疠风;冲风冒雨,则病重身痛;长著汗衣,则麻木发黄;勉强涉水则脚气挛痹;饥饿澡浴,则骨节烦痛;汗出见湿,则病痤痱。”因此,保养延寿之道,必须慎防风湿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