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欧洲航海家们还在地中海里航行的时候,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却率领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了越南、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印度、也门等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航行到了东非南纬4度以南的地方——麻林(肯尼亚),总航程约7万海里以上,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3周多。
郑和被明成祖朱棣委派为皇华使臣第一次下西洋(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直至他年过花甲,第七次下西洋的28年间,大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郑和远航最盛时,率领大宝船60余艘,加上中小型船只共200余艘,官校水手27800余人。最大的宝船长137米,宽56米,装有9桅,12帆,载水手千人,铁锚重几千斤,排水量七八千吨。采用“牵星过洋”的天文知识夜航,用水罗盘定航向。在七次远航中,他们绘出了敦睦四海的“航海地图”,丰富和总结了当时世界航海地理和天文导航等科学知识,畅通了中国到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瓷之路”,为密切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相互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首航比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早87年,比奥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而这三个欧洲著名航海家,当时只率四五条海船,二三百水手,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无法比拟,这充分表明了当时中国在政治、文化和造船、航海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同时,显示了郑和及其水手们的伟大民族气概和百折不挠、激流勇进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