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人们虽经多次考察,但还是没有找到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于是科学家们对罗布泊是否是游移湖产生了争论。
酷热、干旱、风沙、陡崖、盐壳,使得人们不能接近罗布泊,多少年来它一直被称为“死亡之路”。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试图冲破层层阻碍穿越大沙漠,完成对罗布泊的考察,然而成功者并不多。就是仅有的几次成功考察,却在罗布泊确切位置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最先引起罗布泊是游移湖争论的是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斯基,他在公元1876年曾到罗布泊考察,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的喀拉和顺境内,比我国地图所记的位置还要往南,大约有纬度1°之差,而且,他所见到的湖泊是一片淡水湖,芦苇丛生的大沼泽地,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鸟类。而北罗布泊(即中国地理文献所记载的罗布泊)的水都已干涸,变成盐滩,十分荒凉。
普尔热瓦斯基的观点发表后,在国际地质学界引起了争论。
德国的李希霍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普尔热瓦斯基所考察的也许并非是中国清朝地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普氏考察的北部。
以后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丁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从此就有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说法。斯文赫丁还推测了罗布泊游移的原因,他认为罗布泊游移是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塔里木河)夹带着大量泥沙,泥沙沉积在湖盆,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方向移动。过一段时期后,被泥水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被普尔热瓦斯基和斯文赫丁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鸟儿飞走,芦苇枯死,那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和居民也离开了用芦苇编成的小屋,迁往其它地方。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呆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到了1930年和1931年,瑞典、中国勘察队来到中国地图所标的罗布泊,发现那里水面长约188公里,宽50公里,深5米,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1945年,罗布泊水面又扩展为3000平方公里。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罗布泊北岸考察时,还见到烟波浩淼水鸟成群的情景。他们还曾泛舟湖上,甚至抓到了一条大鱼。
但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1973年,美国大地卫星对该地区拍照,证实罗布泊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质学工作者认为,是河流上游的农垦引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
1980年,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作了详细的考察,考察队队长夏训诚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喀拉和顺最低外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塔里木和孔雀河下游入湖口处,河流夹泥沙较少,短时期内不会产生大量泥沙堆积,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较低地方流去。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干涸的湖底皆为坚硬的盐壳,用钢锤都很难敲碎,不易产生风的吹蚀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我们还从干涸的罗布泊湖盆中,进行钻探取样,这些样品通过孢粉和年代测定表明,湖底沉积物不同层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说明历史时期罗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积的,湖水从未离开罗布泊。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湖底沉积物1.5米深处,为3600年左右的沉积。说明3600年以来,湖泊的沉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而不像斯文赫丁推测1500年左右就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运用现代航测资料认定,罗布泊是游移湖的提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罗布泊水体从未发生倒流入喀拉和顺的现象。
由此看来,罗布泊曾是否是游移湖又成了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