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龙战都市
5004300000176

第176章 向巴蜀进军

在安平酒楼的一间包房里面,摆了一桌酒席,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出了一位老爷说的神秘人物还在路上外,其余的全部到齐。

雾岛一方是两个人,一个是雾岛,另一个是她的一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助手,中文名字叫吉祥。

我们这一方:老爷,一泓大师,我,胖子,聂倩,吴清水。在队伍出发不久,卓玛也悄悄跟进了队伍,这是后话。

这次会议是次融洽的会议,时间很短,双方都很客气,开得很圆满,会议之后,大家推杯换盏,饱餐了一顿。

次日一早,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兵分两路,一路由我和雾岛带领,组员是雾岛的助手吉祥和吴清水。

另一路是由一泓大师和老爷带队,组员是胖子和聂倩,还有那位没露面的神秘人物。

我们此次的会和地点选在成都的一家宾馆里面,按照计划,我们先后两批出发,都乘坐火车,老爷和一泓大师为第一批,我们是第二批隔一天后出发,那边宾馆已经定好,我们分两拨入住。

为了使目标变小,风险降到最低,住在同一楼层的不同房间里面,虽然开的几个房间很分散,但是在同一个楼层,联系起来很方便。

对于这次为什么直接就把队伍开到了巴蜀大地,是源于对张献忠宝藏种种藏身地的最可能存在的判断。

老爷的判断源于两个说法:其一,70多年前的1939年,据传张献忠藏宝图曾经出现在成都,并且有人按照这个图真的进行了挖掘,也挖出来了一些东西,可是这个工程在当年却被迫停止了,主持这个工作的是一个叫幸蜀峰的川军高级将领,在他临终之前,交给了自己儿子一份手稿,手稿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据幸蜀峰之子幸邦权说:“父亲要求我把它保存好,绝对不能遗失。在将来用得着的地方,我要拿出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和见证作用。另外就是不准转交给别人,更不能拿去卖了。所以我一直把它保存在我身边。”

从手稿的第三页起,幸蜀峰开始叙述藏宝图的来历。“一天,在四川共事的前辈江希曾突然请杨伯鹿吃饭。杨伯鹿感到十分疑惑。酒过三巡之后,江希曾就开始赞赏杨伯鹿品行忠厚,为人可信。随后江希曾取来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箱,郑重地交给杨伯鹿道:‘这里面保存着我多年收藏的张献忠宝藏的秘密,先生为人忠厚,故特在我离川前交给你,以后遇有机缘,把宝藏开发出来献给国家。’杨伯鹿谨记这份嘱托,从不把资料示人。1938年12月,杨伯鹿认为,捐出宝藏的秘密,正逢其时。”这份藏宝图,打动了川军将领。他们立即出资组建挖宝工程队,而作为师长的幸蜀峰,就负责整个工程。

“当时确定的工程技术负责人跟总工程师是杨永思,我父亲告诉过我,后来杨永思又根据这个藏宝图上的位置,自己再描绘了一张,就是挖掘开采的施工图。”幸邦权介绍:“父亲告诉我,他们的位置是在从今天的安顺桥向南面,顺江而下的四川大学和兵工厂之间。”

幸蜀峰所说的挖宝位置,就是今天望江楼下游这段长50米的锦江河道。

成都民间有一句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这句话讲的就是张献忠在成都藏宝的故事,据说只要能找到石牛和石鼓,就能发现巨额宝藏。

1939年初的一天,传说中的石牛真的出现了。“消息传出,次日观众从早至晚,不下万人。”根据手稿记录显示,当天幸蜀峰当临时解说员,十分疲倦。但真的挖出了东西,情绪也很高。他记得当时还写过两句诗:“往昔歌谣原有本,白银预料藏此间”。

据手稿记载:“第二天又挖出了黑色的人骨,接着出现了一层厚厚的血砂,而当开挖进行到一半时,一组刻有‘张’字的石条赫然出现在眼前。这种种征兆似乎都预示着,宝藏就在这里。于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挖宝开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

然而,雨季马上就要来临,锦江开始涨水,河水慢慢地逼近了工地。由于工地地势低洼,一旦渗水,工程就只能中断。

于是,幸蜀峰决定暂停挖掘,先请物探专家确定这里究竟有没有金属物。然而,探测结果却给了幸蜀峰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就在挖掘点的正下方,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常反应,这意味着,此处肯定埋有大量的金属。这番话,让幸蜀峰更加坚定了挖宝的信心。

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挖,巨额的金银却始终没有现身。但施工队却挖出了十几枚大顺通宝铜钱。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并迅速淹没了工地。挖掘被迫中断,耗费了大量人力,宝藏却没有挖到,也成为一个谜。

其二:源于一夜暴富的普照寺。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如果没有数万银子,这是很难建成的。

四川省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北接岷山,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幽幽青城山,是个藏宝的好地方,也许张献忠的宝藏就在里面。

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有座普照寺建在青峰山麓。

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

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

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作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

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杀害灭口。

李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

而李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

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李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普照寺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以便日后李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

然而没过几年吴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张献忠余部,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

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终在绝望中死去,也许他临死前向弟子讲明了他作为大西军将领、随“八大王”张献忠和李定国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不过肯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否则也不会到了道光年间普照寺才扩建。

普照寺暴富之谜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也为张献忠搜刮的宝藏的下落留足了悬念。

当然这两种流传的说法都没有离开巴蜀这个大地界,一处是在锦江河道;另一处藏宝地就在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