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本土的猖狂进逼,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烈火。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为重,首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热潮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围剿"红军,与共产党携手抗日。
抗日战争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昔日战场上的仇敌成了抗日战场上的战友。紧接着,如何抗日,仗如何打的问题就产生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红军,总共只有四万余人,要使这支人马既能生存发展起来,又能在抗日战场发挥作用,毛泽东对于抗日的军事问题作了周密的思考。
1937年8月1日,毛泽东致电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提出红军改编后的两个原则:(1)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2)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关于两党问题,他指出,我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必须保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关于军事问题,他指出,全国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红军应以创建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基本任务;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会议在讨论军事问题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现在红军已成了国民党编内的正规军,作战对象又是日本人,所以红军时代的游击战过时了。主张以运动游击战为主,要配合国民党军队多打大仗,以扩大影响;兵力不能分散,要比较集中;在八路军出兵问题上,有人提出要早出兵,而且要全部开出去。
毛泽东对于上述意见极为焦虑。洛川会议以后,他在9月12日致彭德怀电;9月16日致林彪电;9月21日致彭德怀电;9月25日致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周恩来电;同一天致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电等一系列指示中,反复强调我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能采取运动战的方针,认为以我党目前领导的军事力量决不可与日军打阵地战、运动战,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通过山地游击战,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发展和壮大革命势力等工作上面。毛泽东还苦口婆心地叮嘱,一方面要向国民党着重解释我们的战略方针",取得他们的彻底了解与同意";另一方面,对于党内"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毛泽东关于山地游击战的思想,要求在日寇大规模进攻的时刻,我军应处于敌人侧翼,配合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伺机歼敌,而避免加入正面防堵作战,与敌人孤注一掷地拼消耗。
1937年9月,占领张家口、大同的日军兵分三路南下,会攻太原。
在此形势下,毛泽东于9月17日,就八路军的战略部署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敌之战略计划是以大迂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而最后击破之,夺取黄河以北。以此姿势,威胁河南、山东之背,而利于最后夺取山东,完成其夺取华北五省之企图。因此,八路军应在战略上展开于机动地位,即展开于敌之翼侧,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晋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19日,毛泽东再电八路军总部指出:敌于太原,志在必得,此时部署应远看一步。五台、定襄、孟县地区狭小,敌占太原后,即在其包围中,因此,第一二○师应位于晋西北,处于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绥远与大同展开游击,方能给进攻太原之敌以相当有效的钳制。20日,毛泽东又电八路军总部强调指出":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态,不宜集中于五台山脉一区,集中一区是难以立足的。"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彭德怀在与阎锡山会商保卫太原战事时,提出正面防堵损失必大,而胜算少,建议中路地区以少数兵力钳制敌军,加强侧面部署。当阎锡山要求八路军配合平型关、雁门关一线的防御时,彭德怀表示:我一一五师出五台、灵丘、蔚县地区,隐蔽集结在敌前进道路两侧,待敌进攻平型关时,从其侧后予以夹击;我一二○师位于晋西北地区,待敌进攻雁门关时,也从侧翼进击。阎甚表同意。9月下旬,进攻平型关之敌迫近灵丘,我军乃决定利用平型关天险,配合国民党军的正面防御。将主力隐蔽于平型关附近,出其不意地从侧背予敌以歼灭性打击。正当我军到达下关和上寨时,灵丘失守,国民党军队纷纷向我后方溃散。24日深夜,我一一五师主力冒着倾盆大雨,沿着崎岖的山路,于拂晓前全部进入距公路仅二三里的白崖台一线前沿阵地。
25日拂晓,敌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我伏击地域。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其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我一一五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给敌以大量杀伤,并乘敌混乱之际发起冲击。我全线部队以居高临下之势,向敌军猛扑下来。共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首先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使前面上百辆汽车欲退无路。在十多里长的狭沟里,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响成一片。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平型关以东10里内的敌人全部歼灭。
这一仗,第一一五师歼灭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
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积极配合国民党作战,充分发挥其游击作战的特长,在抗日战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
10月上旬,国民党放弃雁门关至平型关的内长城防线,退守忻口东西一线阵地,集中兵力与敌决战,保卫太原。当忻口正面激战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师各部积极配合,在敌人侧翼和后方频频出击,多次截断敌后方主要交通线,击毁日军大批运输汽车,袭击敌增援部队,收复了一些县城,使日军侧背受到严重威胁,前线不能及时得到粮食、弹药的接济。
10月17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旅,屡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贵部林师及张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日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国民党军广大爱国官兵虽浴血奋战,但因其最高当局推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正面战场作战连连失利。毛泽东将当时山西战场的国民党军的作战状况称之为":陷入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他反复告诫他的部属":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在毛泽东的导演下,八路军在游击战中确实打出了神威。
忻口会战中,一二九师先头部队的七六九团,在群众的协助侦察下,发现了代县南境滹沱河岸边的阳明堡日军飞机场。这个机场是用来运输忻口战场的粮秣弹药、机械化部队所必需的汽油等军用物资的。1937年10月19日夜,七六九团第三营在其他两个营的掩护下,由群众作向导,偷渡滹沱河,以神速动作摸进了飞机场。三营以一个步兵连警戒阳明堡方向可能来援之敌,以两个步兵连和机枪连组成突击队。当突击队接近到距敌机约30米时,敌哨兵始发觉。敌人从梦中惊醒,慌乱地用机枪向停在机场上的自己的飞机射击。我军战士隐蔽在机身下边,向扑来的敌人和睡在机舱里的驾驶员投掷手榴弹。刹那间,飞机炸毁,火焰冲天。经1小时激烈战斗,将敌机24架全部焚毁,并歼敌警卫部队百余人。战斗中我伤亡30余人。突击队在完成任务后顺利撤出战斗。这一仗打得白天在天上神气活现的日机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大大削弱了忻口当面之敌的空中突击力量。此一奇袭的成功,成为当时传遍中外的头条消息。
从八路军开赴山西作战到太原失守,八路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起着战略支队的作用。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了,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加深对于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的认识,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章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将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批驳了一些人轻视和反对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同月,毛泽东又发表《论持久战》,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和发展规律作了深刻的分析与论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将我军的战略方针概括为":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连连失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对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争作了具体的部署。他指出":全国片面抗战已无力支持"",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发动民众,收编溃军,扩大自己,自给自足,不靠别人,多打小胜仗,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促成改造国民党,改造政府,改造军队,克服危机,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毛泽东的上述理论,使得全党在抗日游击战争问题上统一了认识,促进了八路军由反"围剿"时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时期的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武装斗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本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者的地位,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即从红军时代直接领着一支部队作战,组织与策划战役战斗的全过程,转变到坐在一个相对核心的位置,指挥散布各方的从事游击战争的部队。他更多地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协调各根据地的对敌斗争。
毛泽东有满肚子的游击战争经验,他要把他的精湛兵法传授给他的各级将领们。于是,他在1938年1月发表了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在这篇近万字的长文中,毛泽东对他的游击战兵法如数家珍,一一抖露出来,犹如一部指挥游击战争的百科全书。他先谈了袭击驻止之敌的战术要领,其中包括:秘密而周详的计划;袭击目标;选择有利于袭击的条件;袭击前之侦察;袭击的时间;袭击计划的保密;袭击部队的开进;到达袭击目的地以后的动作;冲锋动作;袭击后的动作;袭击堡垒、寨子、土围子及城市;扰敌或钳制敌人。接着,他又提出",游击战争取得最大胜利的时机,还以袭击正在行动中的敌人为多,所以游击队不应放弃一切当着正在行动而又条件适合的敌人的袭击机会。"毛泽东又分别详述了袭击行动之敌的要领,如伏击的方法;埋伏的目的;埋伏前的侦察;伏击地区的选择;埋伏部队的开进;伏击实施的兵力配置、方法、出击时间;战斗成功后集合部队、处置俘虏、收集战利品;伏击不可能或不成功时的处置,扰乱敌人的方法;伏击单个或少数敌人;伏击骑兵;伏击汽车;伏击火车;伏击船舶;伏击敌人征发队;伏击敌人运输队;急袭等等。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原是1934年所著《游击战争》小册子中的一部分,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作了一些修改,提供给全国各地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干部学习用。文章思考周密,要领完备,真正集中了毛泽东游击战争指挥艺术的精华。毛泽东还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战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他说":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讲到战术,则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不是别的,乃是袭击。袭击是攻击的一种,游击战争不注重正规的阵地攻击这种形式,而注重突然袭击或名奇袭的这种形式,这是因为游击战争是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非如此不能达到目的。"毛泽东的抗日游击兵法很快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游击战争作战形式,其丰富多彩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所不同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不仅地方部队和广大民兵进行游击战争,而且我军主力部队也以分散游击为主,集中作战为辅。在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中,我军成功地运用了游击战和运动战两种作战形式,创造出了依托根据地,在根据地内部粉碎敌人进攻,和当敌进攻时,我主力跳到外线作战的这样两种作战形式。使内线的持久防御与外线的速决进攻密切结合起来,使游击战与运动战的相互配合臻于完善。
至于游击战的具体形式则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以地雷为主要武器的地雷战战法;有依托地道以劣势装备粉碎优势装备之敌进犯的平原地道战战法;有造成敌人心理紧张,分散敌人兵力、注意力,造成敌人失误以配合其他作战的麻雀战战法;有一方受敌八方支援的村乡联防战战法;有专门指向敌通信、交通运输的破袭战战法;以及专门活跃于敌人铁路线上的铁道游击战,利用河湖港汊开展的水上游击战,在沿海地区进行的海上游击战等等。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充分激发出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巨大创造力,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
五、敌进我进 "做眼"造势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所制定的方针和原则。
所谓敌进我进",做眼"造势,指的是当敌人逐步向我领土纵深进攻时,我向敌人后方进攻,占领敌人后方的广大地区,积极活动,逐步扩展,在空间上对敌形成反包围之势。毛泽东说,这好比下围棋中的"做眼"。从而在持久战中不断消耗敌人,最终化敌强我弱为敌弱我强,将战争推向最后的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