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5000700000018

第18章 深谋韬略 以弱胜强(4)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初期,也是敌处战略进攻地位,我处战略防御地位,因此,一般来说,总是敌处外线,我处内线,或者如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那样,敌我之间的内线与外线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在一般情况下,战略的防御战和内线作战,争取主动较为困难些,而进攻的外线作战,争取主动较为容易些。因此,******指出":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特别是处于被"围剿"环境的红军,蒙受着许多的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将敌军对我军的一个大"围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许多个别的小围剿。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击。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上或战斗上的强者的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外线作战的战略战术,并逐渐将之发展为"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军事战略,从而在战争全局上调动敌人,相机歼击敌人,转防御为反攻。

在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中,他利用红军有利条件和敌军急于求战心理,灵活调动敌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如第三次反"围剿"之初,******指挥红军一部调开从东、南、北三面逼来的三路强敌,牵制其在东北方向,主力则从三路敌军结合部40余里的空隙跳出包围圈,当敌军实行第二次大包围时,我又以一部"示形于东",主力则与东进之敌相对而行,在5路敌军的20里间隙中穿越回兴国休整部队,接着,我主力乘敌不备主动出击歼敌,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在反"围剿"的战斗中,我军多次在内外线穿插,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无可奈何。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利用碉堡线作强固依托,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达到了缩小苏区,使红军在内线处于极端被动地位的目的。******认为:除了"在内线(在根据地)消灭敌之有生力量、迅速解决"围剿"以外,当"围剿"已经证《******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45页。

明无法在内线解决时,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曾在五次反"围剿"困境中提出,红军主力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之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的建议对于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具有重要意义:红军主力调向外线,就能发挥红军运动战,运动歼敌的长处,变敌人依托碉堡的长处为脱离堡垒的短处;红军主力直逼敌人后方重地,把反"围剿"战争引向敌之内线,可以改变敌我优劣形势,造成积极主动的新的战争格局。

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没有采纳******的建议,继续在内线被动应敌。战争第二年,福建人民政府垮台,形势已不利于再出浙江。******又建议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说":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解放战争时期是******军事思想获得全面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军事战略获得了最精彩的运用。

1946年6月,******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全面内战。为了打破敌人的全面进攻,******于6月22日曾制定了一个出击我之外线边缘大打的战略计划。他在致晋冀鲁豫军区和山东军区负责人的这份电报中,提出太行和山东两大战略区在内线作战一个时期后",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指出":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后来,******根据情况变化,改变了南线我军主力提早转入外线的计划。但这却反映了******解决******进攻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意图,即相机进占敌后,打到外线去,攻占敌薄弱点,威胁敌之后路,调动敌人而歼灭之。

经过一年作战,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战争第二年开始时,国民党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降为370万人,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人。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和装备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由于不得不以很多军队用于守备,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只有40个旅。加之因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军心动摇。蒋军后方异常空虚,几乎没有第二线部队。

******深刻分析战场形势,在1947年1月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攻势尚未完全结束之时,就提出了准备以刘邓军打到外线去的战略思想。24日,他在致陈毅、饶漱石的电报中指出":我们已令刘邓缩短内线作战时间至四月底为止,准备五月开始(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努力争取于五一以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并完成外线作战的一切准备条件。"随着形势的发展,******决心不等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完全粉碎,不待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就不失时机地以主力一部打到外线去,将战略防御积极地转入战略反攻。

1947年7月23日,******在致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命令":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过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同时,命令陈毅、粟裕率山东主力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以后,担负鲁西南整个内线作战任务,配合刘邓行动,陈赓、谢富治集团也调至河南西部,受刘邓指挥作战。如此,三支大军南下之势已箭在弦上。

******曾明确阐述了刘邓大军打到外线去的战略目的。

他说":第二年作战基本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部分任务是在内线歼灭敌人,借以破坏国民党之计划(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破坏解放区,使不能持久),达到我们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敌人,并使解放区不被破坏,使战争能够持久之目的。"此外,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在外线作战争取胜利的基本条件,说":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在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中,选择正确的路线与方向是实现战略预想的关键。******常常在这一问题上具有超凡的战略目光。例如,******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打到外线去的突破点呢?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在这个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较易立足生根,且一旦站住了脚,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对此极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又必然会调动进攻山东和陕北的部队回援,从而打乱了蒋之战略部署,粉碎了他的重点进攻,并可由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遵照******的作战方针,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于1947年6月至9月,先后向南展开了战略攻势。

6月,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后增至七个)挥师南下,在鲁西南强渡黄河,迅速开辟了鲁西南战场,仅一个月就取得了歼敌九个半旅六万余人的伟大胜利。

8月,国民党在山东集中14万兵力,对我军分进合击,企图压迫我军于郓城、鄄城之间的狭小地区内。刘伯承、******于8月6日下达预备命令,决心提前结束休整,乘敌合击部署尚未完成之际,隐蔽南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随后,刘邓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跨陇海路,飞越黄泛区,冲过汝河、淮河,击破沿途敌人的防堵,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8月27日,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区,立即横扫敌地方保安团队,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初到国民党统治区域,困难重重,刘邓在部队政治工作中作了深入细致的动员。30日,刘邓向部队发出指示":今后任务,是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可能点。""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过程因此,我们应切戒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31日,政治委员******在向直属队干部作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强调":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页。我们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解放区一定要建立起来,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刘邓大军极为出色、全面地贯彻了******打到外线去的战略意图,在进入大别山后的两个月中,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政权,完成了战略展开。从此,它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南京、武汉一带。

在刘邓大军进入鲁西南作势南下之际,******于7月19日决定"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

8月下旬,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太岳兵团两个纵队和1个军,在晋南强渡黄河,向豫西地区挺进,到11月底,陈谢集团共歼敌5万余人,建立了豫陕鄂、陕南根据地,孤立了敌人的重镇---洛阳。

8月间,******先后指示进到鲁北惠民地区的陈毅、粟裕:刘邓南下全局大有变动,鲁西南诸敌势必大部南去,因此,你们应率部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广大地区实施展开,恢复与扩大豫皖苏解放区,与刘邓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共同经略中原。

陈粟大军进入鲁西南后,沙土集一仗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部歼灭。随后进军豫皖苏边区,一路歼敌,攻克县城,建立和扩大了豫皖苏解放区,孤立了敌人的战略要地---开封、郑州。

在三路大军南下之初,******错误地估计我军是"立足不定,被迫流窜"。及至南征大军完成战略展开,并严重威胁其战略要地时,才意识到解放军的真正意图。他们惊呼:刘邓"窜抵大别山,企图于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与陈毅、陈赓两匪部互相呼应为祸中原,并希图破坏我津浦、陇海及平汉南段交通,阻断长江航运,复可渡长江,蹂躏江南各省,东向威胁首都,西向威胁武汉,该匪不灭,后患无穷。"为此,******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调集33个旅,其中10个旅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调回。国民党采取军事和政治、围剿和清剿相结合的"总体战",以徐州、西安敌军牵制我侧翼两军,作战略配合,用分进合击战术"全面扫荡,彻底肃清,不使分聚",向大别山展开了大规模围攻。

我南下三路大军紧密配合,经过一个月战斗,共歼敌6.9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12月底,三路大军胜利会师于遂平西平地区。从此,中原出现了新的局面,豫陕鄂与豫皖苏两大解放区联成了一片,还创建了桐柏、江汉解放区,三路大军也由各自作战转为直接的密切配合作战。在我军的打击下,国民党为确保其重要点线和战略基地,被迫先后从大别山调出13个旅,白崇禧哀叹":事不容乐观。"大别山军人民解放军遵从******的指挥,以主力一部打到外线去,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把战线从黄河一线迅速推进到长江一线,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威胁,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在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初期,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与我军外线作战的同时,内线各解放区也陆续组织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至1947年底,******欣慰地宣布":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五、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历来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着眼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在战役战斗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也是贯彻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手段。

古今中外一切聪明的军事家无不强调集中兵力。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强调,用兵要"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著名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我们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并把它看做是一种可靠的行动指南。"恩格斯说":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列宁也指出":在决定的时机和决定的地点拥有压倒优势---这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不仅一贯重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且对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一作战原则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