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征英雄谱2
5000200000009

第9章 "少队长"

少年宣传队队长程启文,是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谢家嘴人。

他从小参加根据地的革命活动,由于表现出色,未到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红25军长征时,程启文在军政治部工作,担任少年宣传队队长职务,被简称为"少队长"。在长征路上,他领导少年宣传队进行宣传工作。如张贴传单,刷写标语,给连队教唱歌曲等等。每路过一个新的村镇,他会组织少年宣传队就地搭台子演上几个小节目,其中有的节目,就是他的拿手好戏。如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红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群众支援红军等等。这些活动,如在平常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在长征行军中,的确是不平凡的。

长征路上,边走边打,前有堵截的敌兵,后有敌人追兵,上有敌飞机,下有敌骑兵,因此红军经常是夜行军,躲过敌机轰炸,又经常是走断崖绝壁,深山老林,山涧小路,避过公路上敌人之"汽车兵"或碉堡。由于深山老林老百姓少,筹粮是个大问题,部队经常处在断粮状态。少年宣传队的"娃娃兵",年纪轻的才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七八岁。他自己就是这个年龄,当了"娃娃兵"的头。"娃娃兵"是长身体的年龄,饭量特别大,有人夸张地形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连一蒸笼的饭都能吃完,故叫他们为"端蒸笼"的年龄,没有粮食吃,对这些少年宣传队队员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每到一个乡镇,虽然暂时筹到粮,吃饱了肚子,而"瞌睡虫"又来捣蛋。夜行军到宿营地,别人可以休息,而"少队长"又要领"少队员"排练节目,准备宣传用。由于实在支持不住了,走路时就不自觉地停止脚步,站着睡觉了。

他不但要赶跑自己眼皮下的"瞌睡虫",而且还要经常提醒或喊醒正要打瞌睡或已在打瞌睡的队员们。虽然他年纪也不大,但当上"少队长"却要束紧腰带,节约粮食支援"少队员"吃。自己还要赶跑瞌睡虫,让"少队员"多睡一会儿。由于他以身作则当好"娃娃头","少队员"们都伸出大拇指说:"咱们的"少队长"好!"红军长征进入陕南后,吴焕先政委派他去做地方工作,协助组建地方游击队,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他到商洛后,被派往中共商洛特委工作。

在特委领导下,成立了以手枪团二分队为骨干和当地农民领袖领导的一支"大刀会"武装为主的组成陕南抗捐第一军,约有二三百人,直属特委领导,就地开展斗争。

不久,抗捐第一军在一次战斗中遭到敌人包围,尽管他们几次突围均没有成功,二三百人的队伍被敌军打得七零八落,散了摊子。只有小分队30多人在手枪团政委、特委书记宋兴国带领下,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少队长"协助宋兴国带出了"娃娃兵"。

"我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我怎么向组织交待,我??"宋兴国面对已安全转移出来的小分队,心中愧疚地想着许多问题。

二三百人队伍,只剩下几十人现在怎么办?大家都想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宋兴国想着想着,思想想偏了。

他不想重振部队,打出军威,而是趁人不注意之际,开枪自杀身亡。

另一个特委领导成员张勤在这次突围战头中英勇牺牲了。

特委的领导成员,只剩下"小队长"一人,小分队也主要是"娃娃兵"。"少队长"面临严峻的考验:是"散伙"还是重新组织起来,重振军威。他选择了后一条路。

他把一时群龙无首,情绪低落,不知如何是好的小分队召集起来,说道:"同志们,我们走了几千里路,来到商州这个地方,就是要建立一块立足之地。我们虽然吃了败仗,受了挫折,可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大家不要灰心丧气。"他讲话的口气,体现出他遇难不惊,临危不惧的坚定意志,接着他又说道:"宋政委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我们都要记住这个教训!现在我们要打起精神,坚持斗争!""少队长"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一席话,大大稳住小分队队员的情绪,鼓起他们斗争的勇气,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

群龙不能无首,于是大家推举他担任小分队的队长。同志们习惯地仍称他为"少队长"。这时"少队长"已不仅仅是少年宣传队队长,而是特委负责人、小分队的队长。

在他领导下,小分队依靠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又像滚雪球似的队伍慢慢扩大。老百姓也跟着称他为"邵队长",因为"少"、"邵"同音,老百姓以为他姓邵,因此"少队长"、"邵队长"均在小分队和老百姓中喊开了。

从此以后,"少队长"就领着这支红军小分队,坚持在商洛地区孙家山一带活动。他和分队同志,组织、发动群众,帮助贫苦老百姓闹翻身。

孙家山属于商洛镇民团管辖,民团头目经常派团丁进山催收粮草,摊派捐款,整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小分队进山后,帮助老百姓抗粮抗捐,坚决不交民团的摊派之捐款。斗争开展得热火朝天,老百姓保护住了自己生产的果实,喜上眉梢。民团头目气得暴跳如雷,立即派一个副头目"进山查处"。谁知这个副头目一进山来,就被小分队捉住,由于他作恶多端,在群众要求下被处决了。消息传到商洛镇,民团头目气得七孔冒烟,但又无可奈何。

杀了民团副头目后,"少队长"和大家商量道:"我们是来这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为抗日队伍发展势力,不要把力量花在与民团对打中,我们还要团结民团也参加抗日队伍。""对!我们是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来到这里,不要与民团扩大矛盾。"指战员们同意他的意见说道。

主意已定,"少队长"为了争取民团头子,只身深入龙驹寨,与民团头子进行谈判。

"红军头目年纪那么小?!"民团头目见"少队长"面时,心中嘀咕着。但他不敢怠慢,因为"红小鬼"厉害,他从团丁们口中,以及副头目被杀的事实中得到证实。他钦佩"少队长"只身闯虎穴的胆量。"少队长"与民团头目平起平坐地商谈着条件。

最后双方划定了地盘,订了互不侵犯的口头条约。"少队长"安全归来,小分队的同志曾为他捏了一把汗,这时见他安全归来,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你真行!"同志们表扬他道。

"少队长真不简单。""娃娃兵"自豪地说。

"少队长真有胆量。"原来少年宣传队员说道。

"少队长真有办法。人小主意多。"比他年纪大的队员说道。

"邵队长为孙家山抗捐抗税斗争出了力。"老百姓由衷感谢地说道。

"不,这都是你们支持的结果。如果你们武装斗争不取得胜利,老百姓不做我们的后盾,我也无法只身去谈判,也不可能安全归来。""少队长"谦虚而又诚恳地说道。

小分队队员和老百姓更加佩服这位年纪不大的小分队队长。

从此,红军小分队在"少队长"领导下得以在孙家山一带站住脚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与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使"少队长"心中不安,为了打听主力红军的去向。他扮成"哑巴"混入商州城内侦察敌情,打听主力红军的活动去向以便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他为什么要装成"哑巴"呢?因为他不是本地人,一讲话容易露馅,引起敌人的警觉。一般的"哑巴"总是"聋子",讲不出话来,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样有人秘密议论红军去向,也不会避开他,反正他是"哑聋人",听不到,也不会向当局报告。他就是这样了解和打听主力红军的动向,真是煞费苦心。

小分队扩大了,但枪支不够,购买枪支又没有经费,而且也不易找到买枪的去处。于是"少队长"和小分队同志商量巧取的办法。

"我们到敌人那里去取。"一位队员说。

"如何到敌人那里去取呢?"一位队员反问道。

"是啊!如何取法呢?"又一位队员附和道。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巧取枪支的办法。

"有了,我们装扮成敌军,混入卢氏县内,见机行事。""少队长"听了大家意见后说道。

"就这样办。"大家同意地说。

不久,一位年纪不大的人,穿着敌军的衣服出现在卢氏县边界。这位年轻人就是"少队长",他的周围有一帮"敌军",这帮"敌军"就是小分队队员。这次他是以"敌军"士兵出现,由别的同志装扮成"敌军"头目,因为他太年轻,怕引起敌军怀疑。他们大摇大摆来到黄柏岔民团的住处。这些民团以为国民党正规军来到,毕恭毕敬地迎接他们。

"欢迎!欢迎!"民团头目说道。"请坐!请坐!"一位民团说道。"请抽烟!"一位民团讨好地说。这些"国民党正规军"也不客气坐下来。一边和民团瞎聊,一边观察动静。

"不许动、手举起来!""少队长"见时机一到,立即命令民团举起手来。

"你??你是什么人?"民团头目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们是红军。""少队长"严厉地回答。

"啊!"民团们瘫下来了。他们知道红军厉害,不敢有丝毫反抗,乖乖地被红军缴了枪。

"少队长"施巧计冒充"敌军",收缴了民团数十条枪支的消息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老百姓拍手称快,敌人每天提心吊胆,害怕红军又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收缴他们的枪支。

从此,敌军过着鸡犬不宁的日子。

红军的军威大振,老百姓把红军视为"神兵下凡"。当时还发生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年过花甲的刘老汉,硬要把小孙女拜在"少队长"的膝下,非要小孙女认"少队长"为"干爹"不可。在他看来,这是图个吉利,祈求"神兵"保佑的举动,小孙女在"神兵"保佑下,会避邪除妖,健康成长。"少队长"一再拒绝,而刘老汉还不高兴,非要小孙女喊他"干爹"。

年纪轻轻的"少队长"豪无办法,只好做起"干爹"来了。

1935年春夏,红军主力打下洛南县城后,"少队长"带领小分队,回到主力部队那里,又随大部队踏上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