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3
4999900000011

第11章 一口铜锅

在人民解放军某部一个连队的荣誉室里,至今仍珍藏着一口铜锅,从外表看虽极为普通,但它却是9位烈士英勇捐躯的历史见证,真实地记录着长征途中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往事。

1935年年初,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已有好几个月了。在此期间,队伍长途跋涉,经历了千难万险。而在这"千难万险"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即打、走、吃。这3个问题哪一个解决不好,都会直接导致长征的失败、中央红军的覆灭。

对于英勇善战的红军来说,"打"和"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难就难在"吃"上。试想,吃不饱肚子,如何能打仗?又如何能走路呢?因此,全军上下都为之绞尽了脑汁。

红3军团某连司务长谢方祠和他手下的炊事班9名战士,当然也不例外。

炊事员的辛苦是众所周知的。行军途中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战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禾、洗菜、煮饭,每夜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

每当战士们看见那口热气腾腾的铜锅和围着它忙前忙后的炊事员们,心里面都会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上级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可是他们个个都挑有六七十斤,另外还装了满满一铜锅的粮食轮流挑着。谢方祠怕累坏了他们,便要求他们遵照上级指示去做。

可炊事员们照样"我行我素",而且还在党小组会上给谢方祠提了一堆意见,这个说:你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

那个说:万一到前边弄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谢方祠理解他们的苦心,只好让他们多挑些。

炊事班成员年龄大,人缘好,行军路上,数他们最热闹,锅撞碗,刀撞盆,叮叮当当乱响一阵。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个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就说:"看,我们的戏班子来了!"走得高兴了,他们还打着哨子飞跑,就像六七十斤的挑子没放在肩上一样。

部队进入广西之后,山区人少地瘠,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炊事员们也就更辛苦了。他们经常要翻过好几座山,跑到部队的最前面去买谷子。谷子须把皮碾掉才能吃,没有工具碾,他们就用手搓,十分费劲。有一次,他们在一户人家院子里看见一个小石磨,用它碾谷壳又快又省事。

班长老钱对此爱不释手,又怕以后找不到石磨,就花点钱向老乡买了下来。于是炊事班又多了这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伙。

后来,副班长又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和一个破簸箕,也把它们挑上了。从此,炊事班不再叫戏班子,而被战士们称做"小磨坊"了。

遇到部队打仗时,炊事班同其他战士们一样要经受枪林弹雨中的生死考验。一次,部队在贵州土城的东南山上阻击敌人,谢方祠所在连队奉命坚守在前沿阵地上。仗打得异常激烈。炊事班由于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往上送饭都被敌人打回来。战士们一天一夜没吃饭啦,谢方祠着急,炊事班更着急。副班长围着锅灶转了几圈,又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了一阵,对谢方祠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说完,他把一铜锅米饭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谢方祠他们站在山头上看着他俩,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弓着背,猫着腰,一溜烟似的向敌人的封锁线上跑过去。谢方祠他们正想拍手叫好,就听见敌人的机关枪响了起来,老王一个筋斗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

谢方祠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既为他俩牺牲而难过,也为连队吃不上饭而焦急??谁知到了晚上,他俩又跟着打胜了仗的连队回来了。爱开玩笑的副班长风趣地说:"我们上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小鬼不让我们进门!"原来,他俩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倒下的。靠他们的机警,到底把饭送上了阵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全连战士都这么夸奖炊事班长老钱。

苦大仇深的老钱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平日不爱说话,对战友、对工作却是满腔热忱。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有时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他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都留给战士们吃。部队一出贵州,他不幸染上了眼病,两只眼红通通的,肿得像两个桃,但他还是挑着七十多斤的担子,拄着棍子跟着部队走。起先,他的眼睛只是淌眼泪,后来流起血水来,可他还是不肯闲着,总是找点活干。谢方祠和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他却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炊事班战士们个个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深受全连指战员们的尊重和信赖。部队就要翻雪山了,上级通知连队轻装。炊事班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留下了那口铜锅。

大雪山上,空气稀薄,狂风怒号,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日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气力。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喘息一会,可是一坐下就起不来了。这时,炊事员们便赶紧过去喂生姜,灌辣椒水,把他们一一拉起来。9名炊事员无形中变成了9名卫生员。但就在抢救战士的过程中,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了,不论战友们怎么喊,怎么喂生姜、灌辣椒水,都无济于事。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息了一个时期。

在这里每人准备了可吃10天的干粮。按照老习惯,炊事班又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第二天,老钱又向谢方祠建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其实,谢方祠也正琢磨这件事,可他又一想,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因此,他就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钱班长他们闷声不响地烧好了一大锅洗脚水。望着战士们欣喜的神色,又看看瘦得皮包骨的老钱,谢方祠还能说什么呢?减员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谢方祠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

另一个炊事员从谢方祠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正午,下起大雨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铜锅,烧姜汤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几位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他的身旁,正是那锅他亲手烧开却来不及喝上一口的姜汤??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找谢方祠商量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炊事班得知后,立刻推举班长去见连长。钱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长征以来,他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几个,也实在无法再往炊事班里调人了。

这天半夜里,老钱又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第二天用的开水。谢方祠知道他昨天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谢方祠便帮他一起忙乎开了。

水差不多要开了,钱班长在旁边催促道:"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借着火光,谢方祠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低的声音说了一句:"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已开了,谢方祠忙把锅盖掀起来,正要舀水,忽听身后噗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谢方祠急急走过去抱起他,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铜锅内蒸汽腾腾,老钱的身体却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钱班长---一个平凡普通的共产党员则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醒了。大家肃立在他的遗体旁,没有话语,一片啜泣。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连队战士们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用。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谢方祠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

然而,可以告慰9位烈士的英灵的是:长征途中,全连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