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女皇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她使波兰灭亡和土耳其衰落的同时,使俄国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晚年,叶卡捷琳娜曾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200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第一节) 女皇统治下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去世之后,俄国在37年间换了6位沙皇。这些沙皇中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和能力肩负起彼得一世开创的事业。帝国的首都重新迁回了莫斯科,彼得一世签署的法令大多数被废除了。俄国回到了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状态。
彼得大帝死后没有儿子,所以可能的继承者包括彼得的孙子小彼得、他的女儿们、同父异母的弟弟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们,以及彼得的妻子叶卡捷琳娜。1722年,彼得颁布了一部继承法,此法废除了长子继位的原则,宣布在位的君王有权钦定继承者,这就意味着,能力和品德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史称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她出生于立陶宛一个农民家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年轻时做过牧师家的女佣,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召入宫做了宫女。彼得一世同原配妻子叶芙多基娅生过一个儿子,夫妻关系一直不好。1698年秋天,由于皇后反对改革,同保守派贵族关系密切,彼得一世便将她放逐到苏兹达尔修道院,让她削发为修女。后来彼得娶叶卡捷琳娜为妻,生了两个女儿。皇太子阿列克赛一直反对父皇的改革,彼得一世就取消了阿列克赛的皇位继承权,但也没有指定其他的继承人。1725年1月28日,彼得大帝逝世,皇位继承就立即成了问题。统治集团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彼得大帝的孙子小彼得继位;另一派则主张皇后叶卡捷琳娜为沙皇。后者获得军方的支持,他们调遣几千名士兵在宫廷外广场武装示威,扬言“谁反对叶卡捷琳娜当皇帝,就砸烂谁的脑袋”。在这种形势下,另一派也只好改弦更张,俯首称臣了。
叶卡捷琳娜一世虽然登上皇帝宝座,但实权却操纵在少数几个大臣手里。为了调和新老贵族的矛盾,女皇决定成立最高枢密会议,吸收两方面人员参加。这样就削弱了参政院的权力,最高枢密会议成了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未经它的同意,女皇不能擅自做出重大决策。朝廷重臣缅什科夫为了其家族利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准备把女儿许配给王储小彼得,在女皇临死前又要她立下遗嘱,指定小彼得继位。1727年5月6日,叶卡捷琳娜一世病逝,12岁的小彼得就当了皇帝,称彼得二世(1727—1730年)。彼得二世在位期间,旧贵族在最高枢密会议占了绝对优势,许多旧制度得以恢复,朝廷从彼得堡迁回莫斯科。但这位小皇帝活到15岁时由于出天花一命呜呼,从此罗曼诺夫王朝中断了男系继承人,于是谁来接班又成了帝国的大问题。经过长时间讨论,最高枢密会议决定邀请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诺芙娜继位,但条件是必须和最高枢密会议共同治理国家,未经最高枢密会议同意,女皇不能擅自宣战或签订和约,不能动用国家巨款,不能改嫁与指定继承人,军权归最高枢密会议。这等于架空皇帝,让她当傀儡。安娜为了不失去这次机会,只好违心地表示接受上述条件。于是这个远嫁库尔兰守寡20年、时年37岁的公主竟然当上了国君。
其实,最高枢密会议向安娜提出的苛刻条件并不符合多数贵族的心意。多数人认为俄国需要一个独裁者,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因此这位女皇于1730年2月15日来到莫斯科后,一些贵族代表就向她表忠心并控告一些显贵们的不法行为。这时,安娜不仅得到了多数贵族的拥护,而且还获得了近卫军的支持,因此她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可以挺直腰杆做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了。不久,她便下令解散最高枢密会议,并立即制裁昔日的头面人物,为自己清除了障碍。在重新执行彼得大帝方针的口号下,她改组政府,成立内阁,并把首都迁回彼得堡。安娜在位10年(1730—1740年),政绩平平,实际上她是个对国事并不热心、喜欢清闲、贪图享受的女皇。她身边有一个名叫比隆的宠臣,德意志贵族,原是库尔兰公爵的侍从官,这个不学无术的人竟成了俄罗斯第二号人物。
1740年10月安娜病死,她没有儿女,所以在去世前就确定其侄女所生的儿子伊凡为王位继承人,并指定比隆为摄政王。这个称为伊凡六世的沙皇还是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自然,一切大权都捏在比隆手里。俄国人早已对他恨之入骨,他的德国同僚也对他不满,这就导致他众叛亲离。于是在11月8日,内阁大臣奥斯捷尔曼等人率领近卫军逮捕比隆,宣布伊凡之母安娜·列奥波尔多芙娜为摄政王。结果政权仍控制在被称为“德国帮”的一群大臣手中,执行的仍是违背俄国人利益的亲德政策,因此多数人希望彼得大帝的亲生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掌权。于是,一场新的宫廷政变经过近一年的策划终于实现了。1741年11月25日夜晚,叶丽萨维塔带领几百名近卫军官兵冲进宫内,逮捕了安娜·列奥波尔多芙娜一家人,小皇帝伊凡也被囚禁起来。叶丽萨维塔就这样当上了俄国女皇(1741—1761年)。
叶丽萨维塔声称她要继承彼得大帝的事业,执行父皇的改革方针,实际上她推行的政策只对贵族地主有利。她宣布地主可以随时收回农民的土地,可以把敢于对抗的农民放逐到西伯利亚,贵族可以得到国家银行的低息贷款,可以免受笞刑,等等。她说在她的统治下不杀一个人,但她却割去了2000人的舌头和耳朵。女皇也像前任一样很少过问国事,大半时间都是在舞会、宴会、接待使者、宗教礼仪、与情人约会中度过。她每天打扮自己往往要花几个小时,而签个名或下一道命令能让人等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她可以在圣母像前跪上数小时,喃喃自语地同圣母“对话”。她在穿着上特别奢侈,单她一人就有l.5万件服装、5000双鞋。去世时,国库空空如也。到了晚年她患上了恐惧症,每天都要换一个房间睡觉,而且要有专人陪伴。有意思的是叶丽萨维塔也没有子女,对皇位继承她却早作了安排。即位第二年她就把外甥卡尔·彼得·乌尔利希从德国召回俄国,培养他做接班人;不久又把外甥女索菲娅·安加尔特许配给卡尔·彼得。这个从小在德国长大的王储是个花花公子,本性顽劣,毫无教养,他瞧不起俄国人,不肯学俄语。
1761年12月25日,叶丽萨维塔女皇病故,卡尔·彼得即位,称彼得三世,这是一个具有德国血统不会说俄语的俄国皇帝。他智力有限,性格粗鲁残暴,还讨厌俄国人。他扬言要解散近卫军,甚至下令撤走教堂里的圣像,还要求俄罗斯教士穿与路德派教士一样的服装。在对外政策方面,他不顾俄国的利益,匆匆忙忙与普鲁士停战并结成同盟。
彼得三世也有不小的贡献,在他统治的半年时间里,进一步推行了大量改革措施。根据彼得三世签署的法令,解散了秘密刑侦衙门,没收了教会的土地,建立国家银行,扶助工商业发展,结束外贸禁令,停止了对旧礼仪派教徒的迫害。根据彼得三世签署的《贵族自由宣言》,俄罗斯贵族不必像彼得大帝时代那样终身服役,或者像安娜女皇时代那样必须服役25年,如今贵族完全不必服役,获得了空前特权。其中一条就是任何一个贵族都可以随时出国,可以随意处置其名下的封地。可以说,彼得三世时代的俄罗斯贵族所获得的自由,是一个分封建制的君主制国家里的极限。
(第二节)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统治
彼得三世臭名昭着,不得人心,他的妻子、德国公主索菲娅·安加尔特却有非常好的人缘。她一到俄国就勤学俄语,不久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俄国话;她原是新教徒改信东正教,努力学习东正教礼仪和俄国的习俗;她博览群书,对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的着作尤感兴趣;她待人和气,举止高雅,再加上人又长得漂亮,颇具个人魅力。她身边有一群年轻军官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虽然受到丈夫的冷落与恐吓,她还是惹出了一段又一段的风流艳史。1762年,叶卡捷琳娜利用贵族对彼得三世的不满,趁彼得三世不在首都的机会,于1762年7月9日凌晨采取行动,由近卫军官阿列克赛·奥尔洛夫带领一批人到彼得霍夫夏宫把索菲娅接回彼得堡,然后宣布她为皇帝。她就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l762—1796年)。其丈夫彼得束手无策,只好宣布退位,接着被软禁起来,不到半个月就被人掐死在牢里。
叶卡捷琳娜接手时的俄罗斯虽不是千疮百孔,但也危机四伏。她在日记中写道:“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唯强者是瞻。”
鉴于这种情况,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一系列施政目标,旨在强调恢复国家行政秩序,强化国家机器,促进商贸繁荣,增加国库收入等。更重要的是,在施政目标中,叶卡捷琳娜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如果俄罗斯想要获得自身民众和周围邻国的尊重,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权国家。
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政权,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在她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地扩张,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将克里木半岛和黑海沿岸的土地并入版图,俄罗斯还参与瓜分了波兰,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均以辉煌的胜利告终。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在南方得到了极大扩张,沙俄势力跨过了高加索山。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期间,俄罗斯人口由1763年的2320万人上升至374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第一大国。据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记载,俄罗斯军队人数也从16万人上升到31万人,海军战列舰数量由21艘增加至67艘,巡洋舰数量由6艘增加到40艘,国库收入由最初的1600万卢布增长至6900万卢布,对外贸易额和俄罗斯货币周转总量也得到了成倍增长。
叶卡捷琳娜二世标榜自己是“开明君主”,她同伏尔泰、狄德罗和达兰贝尔等法国名流长期保持通信联系。1767年她想制定新法律,便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共商立法大事,宣布女皇的训令,主张君主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后来农民战争爆发,此事就不了了之,从此也不再打“开明君主”的旗号,而是大刀阔斧整顿地方政权,把全国划分为50个省,省下面设县,加强各地的警察力量,防范农民闹事。她虽然想改善农奴制度,但是因贵族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此外,她还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势力得到加强,却在1773—1775年爆发了普加乔夫所领导的起义。
这次农民战争是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当时,俄国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主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抗。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此外,哥萨克劳动阶层和矿业工人也参加了这一运动。
这次农民起义也有着显着的弱点,他们准备不足,协作不够,领导不力。少数训练有素、指挥有方的军队就可以击败这些乌合之众。1774年下半年,农民军战败,首脑普加乔夫被他自己的人抓起来交给了政府军。他被带到了莫斯科受审,然后以极端残忍的方式被处决。起义宣告失败。
普加乔夫起义沉重打击了乌拉尔地区的生产发展,也迫使俄罗斯中央政府不得不对工人和农民的处境有所关注。1779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签署了命令,对用工制度作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提高了工人的工资,但农民和农奴的处境仍没有明显变化。起义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普加乔夫这个形象深深地刻在整整一代人的脑海中,成为体制僵化和执政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一个象征,更有人把普加乔夫看成是反抗压迫和社会正义的一个化身。
(第三节) 无休止的扩张
叶卡捷琳娜在统治期间相当重视外交政策,她灵活善变的外交策略,不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还使俄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有人说,18世纪下半叶的波兰已经做好了被瓜分的准备,这个国家中央权力的衰弱趋势和分权趋势越来越明显,国王越来越不能约束臣民,有人称此时波兰的政治制度为“饱受内战的无政府主义”。1772年,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了波兰,原波兰东部领土并入俄罗斯版图。1791年波兰试图从俄罗斯统治下脱离出来,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独立宪法,但遭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镇压,1793年,波兰第二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1794年波兰爆发起义,起义者的目的就是要波兰复国,恢复波兰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起义再次被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第三次瓜分波兰,三国签约,波兰正式从欧洲版图上消失,辉煌500年的中欧强国波兰立陶宛王国就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