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社会化的环境中,是社会化的人。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变革社会,需要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维护和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
8.1社会概述
8.1.1社会的涵义和功能
社会的涵义多种多样。广义的社会指整个人类社会,狭义的社会指国家、地区、社区乃至团体。朱力先生定义为,社会是一定时期与范围内各种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的总和。刘达临先生定义为,社会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以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群。人口、自然环境和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社会具有整合、传讯、继往开来和导向四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的整合功能。社会将人们整合在一起,分工协作,有利于生存,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2.社会的交流功能。社会供给人们交流工具如语言、文字,并通过书刊、媒体、通讯等工具,使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
3.社会的导向功能。社会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使人们能相互适应,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4.社会的继往开来功能。社会能保存和发展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代代相传,在继承的基础上前行。
8.1.2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量遗址、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录表明,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部落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部分国家)这样的发展历程。现在全球的约70亿人生活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应该对自己国家、民族及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隋、唐、宋(北宋、南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典型的如秦朝初期、西汉时朝、盛唐时期、北宋时期、元朝时期和清朝康乾时期,但也经历了衰落和屈辱,特别是近代,历经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俄国入侵(1860年)、中法战争(188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和抗日战争(1937~1945年)等重大对外战争,历经艰难,损失巨大,饱含悲壮。
当今中国社会正在复兴和崛起的进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并行推进,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8.1.3社会的制度与结构
社会制度是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按照一定的程序办事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广义的社会制度指从总体上代表某种社会形态的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狭义的社会制度指某个领域的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家庭制度。社会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制度是指通过权力机构、国家机器等对群体或集团的政治活动进行协调、监督与控制的规范体系。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参政议政的体制。中央和地方(省、市、县、乡)主政、议政的是党委、政府、人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政治协商会议)四大班子。中国共产党由基础组织(基层党支部和地方党委)、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组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导国家的政治方向、发展道路、基本路线、重大人事安排等方面。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负责制定法律,产生“一府两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府是行政机关,负责公共事务管理,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财产的再分配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并汇报工作。
经济制度是指规范经济领域的活动行为与调节经济关系的规范体系。当今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个体、集体、外资)共同发展。
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和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和关系格局。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民族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文化结构和地域结构等。社会结构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它对阶级(阶层)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文化结构等有制约作用。
阶级(阶层)结构综合反映了人们在经济、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反映了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处于的社会地位,是阶级社会中的主要结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内部都还存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阶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依据,将中国大陆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3)经理人员阶层(拥有部分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10)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可视为社会的上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可视为社会的中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可视为社会的下层或底层。以2005~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上、中、下各阶层的人口数量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型”,其中上中层人口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29%,明显偏少,而下层(底层)人口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71%,过于庞大,只具有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表明中国大陆社会整体上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步实现各阶层的人口数量结构向更趋合理、有现代社会特点的“橄榄型”转变。
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平等,需要从历史的和未来的角度加以正确认识。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后得出结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建立和社会的形成。他设想一个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们淳朴寡欲,和平共处,但是社会建立之后,人们有了私有财产之后,就产生了欲望、争斗、虚荣,继而一部分人沦为奴隶,而另一部分之为自然上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在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通过制定社会契约(道德上的、法律上的)可以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社会的不平等,但还不能消除,“只有在特定的个人和团体不再要求去统治其他个人和其他团体时,真正的‘社会契约’就算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