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4987600000025

第25章 后记:人中之龙钱钟书

晚年的钱钟书与杨绛有个默契的约定,出版的东西都是对方给写题目。这对文学史上情深意浓的夫妇,为我们唱出了动人的爱情赞歌。那么,在最后做结尾的时候,将他们一块写出来,当合二老的在天之灵。

一.伟大的钱钟书

孔子曾经说过,老子是上天入地龙一样的人物,这个比喻同样适合钱钟书。

是五百年产生一个?三百年?还是两百年?那我们还是说得再保守些吧,起码,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别人比得上钱钟书博学的文学家了。

钱钟书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他的“打通”理论差不多可以刚好评价,他包容很多思想却不受任何一种思想的缺陷控制,他十分有为又十分无为。他有儒家的自律与法家的践行力,有释家的淡泊与道家的隐性。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传统文人人,他却没有染上迂腐之气。他读书能一目十行,是人间的神童,但是却对外国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这种人实在是太少见了。

于是读这样的一位人物,当是有用之事。

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未必有一千个钱钟书,但是有一千的读者肯定有一千的自己,或者更多的自己。人物传记的作用是什么?便是让读者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玉”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换言之,不善于掂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其实伟大的人物同样如此,钱钟书这样思想宏大而复杂的人更是如此--谨小慎微的人可以看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气势浩然,粗心大意的人可以看到他思虑整齐,面面俱到,口才欠佳者可领悟其雄辩有力,刚愎自用者可注意他广收中西百家之长,自大者要知道他在人生的巅峰被人无视的凄楚,汲汲于富贵者需知其宅居之因,情思漠然者要懂其故乡之爱。

这就是钱钟书,有句话说得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凡是做学问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涉及钱钟书,他的智慧让后人受益良多。

二.伟大的杨绛

以前上课,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读到归有光回忆自己母亲亡妻的言容,大为感动,手植之树,亭亭如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岁月的无情与孤独,总在伤心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绛说,“我们仨只剩下了我自己”,读杨绛的《我们仨》,就会发现她很少描写自己家里的情况,想来心中有大痛苦者,皆如此吧,在感情上,钱瑗和杨绛是钱钟书的支柱,那钱钟书和钱瑗何尝不是杨绛的两根精神支柱呢?而斯人已逝,墓前木拱是一种寂寥的哀伤,斯人乍逝,坟头新砌,什么审美、整体思维、局外的视野都是虚的,只有那哀思,切近而愈痛,我想,这就是暮年的杨绛最感动人的地方,这是我的想法。

对于钱钟书的介绍,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千百本书也是不够的,我们只能给他做出一个不成熟的评判,却不能把他的精神完完整整地传达出来,或许世界上只有杨绛能够差不多接近他的世界的最深处,可那是二人心灵交汇的地方,她已经带着这种遗憾离我们而去。

钱钟书是幸运的,临走的时候有杨绛陪同,杨绛是不幸的,当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能靠回忆来维持自己的情思。

杨绛之朴实内敛,之品性温和,比之文学上的才华更让人感动,她的字清新淡雅,就像她的为人。记忆犹新的是,在《干校六记》里,杨绛雨中滑摔,她形容此事的时候丝毫不漏一点愠怒,她说这样的雨天“怪不舒服呢”,这是一个多么“好脾气”的人啊。

那个选入中学课本里的名篇《老王》,一个送冰送杂货以维持生计的底层人民,得到杨绛的深切同情,为了治好这个近乎乞丐的人的脸,杨绛和钱钟书去看他,女儿钱瑗还从外面买来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这是怎样的一群知识分子啊,人类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三.关于知识分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一句名言,也是知识分子奋斗的写照。但是,过度的现实未免太无情,虚伪地获取未免太苟且。可现代的知识分子往往如此,运用自己的高智商,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寻求自己贫苦经历的补偿,寻求一种变态的尊严。

社会过渡期,一个空白是给这些伪知识分子钻的。一个理科的科研项目可以申请百十万的经费,一个文科的课题也可达到十几万--只要你花上一万块钱发表一篇文章,然后拿着经费去挥霍,这是一个怎样的局面。教授子女成新一届的小资产阶级,最穷苦的人民往往需透支生命来生存,如果不想让知识的力量倒退,我觉得,还是要向钱钟书杨绛这样的人学习,质朴地生活,真实地存在。人生总有一些遗憾,但遗憾未免不是美学里面的留白,留点空白,人生的选择或许会更多。

杨绛,钱钟书,乃至他们的女儿钱瑗,都是知识分子里的佼佼者,也是为人的君子,我敬佩他们,也希望天下这样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