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4987600000013

第13章 阳光下,梦想跳着华尔兹(1)

1.墨海乘舟

深厚的文学修养靠不得一时的小聪明。从今日回溯,我们惊诧于民国才子们广博的知识摄取量。可那是因为成千上万个伏案的日日夜夜,穿梭于图书馆的岁岁年年,才铸就他们眉宇之间的气质。

钱氏夫妇在英国度过的两年在大环境上可谓是惊心动魄的,英国内部权利交替,国际上法西斯势力抬头。可以说钱钟书在牛津看到了英国历史的缔造,或者说他是一个moredirectwitnesstohistory的人。也可以说这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为两人日后留学巴黎打下了伏笔。

早在牛津留学时,两人即以通过杨绛的同学与巴黎大学取得了联系,办妥了留学的相关事宜。只需两张船票,这一家三口便可去巴黎学习杨绛感兴趣的法国文学。恰逢国际局势动荡,二人随时都有被断绝公款资助、流落异邦的危险,加之学业压力较大,所以两人权衡过后决定只注册选课而非考取学位。不能获得巴黎大学的学位对于钱钟书而言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但退一步说,在种种外力的干扰下,这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

巴黎大学(UniversitédeParis)是欧洲最古老大学之一,前身是建于1257年的索邦大学(CollègedeSorbonne)。在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发动之后,巴黎大学被拆分成13座独立的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17世纪,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学的校长,使巴黎大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他的国际威望。受拿破仑教育改革影响,巴黎大学于1793年被撤销,直至1896年才获得重建。

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对于学校环境的建设,巴黎大学的环境是充满浓郁的法式浪漫、优雅的情调的。古老的建筑、挺拔苍翠的树木和如绿色毛毯般的草地,无不让年轻的夫妇感觉身处童话般的世界;名言雕刻、反映学校历史的壁画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更是让二人感到心旷神怡。拉丁区里林立的书店、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和旅馆也给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慵懒、自由、充满艺术气息是巴黎的标志,这些特点在巴黎大学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仅巴黎大学西门一侧100多米长的街道上,大小书店就不下10家之多。长期以来,学界人士和青年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热衷于课堂外的自由讨论,咖啡馆便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的场所。至于旅馆多,那是因为从法国和世界各地到这里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各种档次的旅馆和学生公寓便应运而生,生意兴隆。

巴黎大学与牛津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首先从吃饭上就能体现出来。牛津有一项必须遵守的规矩,即学生每周得在所属学院的食堂里吃四五次晚饭以证明这学生住校,而巴黎各大学大部分都没有宿舍和食堂,学生们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住,吃饭也在外面,好在凭着学生证,可以在巴黎的几十家学生餐厅吃上经济实惠的午餐。自由、独立、不受羁绊,一向是法国人最标榜的,这种精神也反映在学风上。巴黎大学没有新生训练、毕业典礼,没有上、下课铃,没有训导制度,甚至也没有所谓向心力、认同感。过了上课时间10分钟还不见老师,学生们就自动退席。而老师讲得兴起,超过时间,学生也可以鼓噪。迟到、早退、旁听……一切悉听尊便。学生们或是在咖啡馆讨论问题,或是去书店、图书馆读书深思,或是去索邦附近的卢森堡公园——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公园中的铁椅子上总是有大学生坐着。

钱钟书一家所住的公寓位于郊区,但是离巴黎也只有5分钟的车程,因便宜的价格和便利的交通受到许多男女学生的青睐。公寓的主人迦淑夫人〔MadameCaseau〕更是好客慷慨,由她负责的伙食菜式丰富而便宜,每顿饭菜一道一道的上上来,非常的法国式。可惜这样的法式优雅情调钱钟书夫妇是享受不来的,花两个小时来吃一顿饭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奢侈。看看嗷嗷待哺的阿圆和自己列出的长长的书单,夫妻二人更愿意多些时间照顾孩子、努力读书。所以,不久后二人退出了伙食,恢复了在牛津时自己做饭的生活,一下子又将大量的时间节约下来了。

对于钱钟书而言,在巴黎的一年就是读书的一年。除了选修一些有意思的课,就是扎扎实实的大量的阅读。从15世纪读到近代,文化史上有名的或无名的他都一家一家的读来。在图书管理员看来他是贪婪的,每次借走的书那么多,可以不消几天又会来拿走新的一摞。在看书方面钱钟书可以说是独具天赋的,他看书极快,称得上具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只有如此惊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才配得上他安排的紧锣密鼓的读书计划。既有完整的读书方案,又能按自己的意愿恣意浏览。钱钟书的思路犹如一条贯穿法国文学史的帷幕,缓缓的张开,他感兴趣的内容在他的脑海纷纷登台。他将内心打造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字王国,即山铸铜、煮海为盐,不以为过。中文、英文,隔日读法语、德文、意大利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通过文字在他的眼底浓缩。

除此之外,钱钟书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法语口语。虽然流利的阅读对于钱钟书来说使得心应手的,但若无缘学会那柔滑、利索的法语腔调,无疑是十分遗憾的。钟书深知高手在民间,若想真的吃透法国文化,理解法兰西民族的心里、语言,最好的就是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正如现代人从“京白”中体会老北京一样,从不问柴米的钱钟书提着菜篮子赶集去了。虽然所聊的谈话仅限于买肉、买菜,但钱钟书也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欣赏它语义之外的深远韵味。不久钱钟书的法语果然大有长进,按照巴黎人的标准:说那法语里能闻到‘大菜市场’〔leshalle〕的菜梆子味道。

可以说,钱钟书在巴黎的生活是他这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除了得以饱读图书,也有知心的朋友能够围绕在身旁、如向达、王辛笛、盛澄华、罗大冈等人。但他的心是更偏向安静的,故不太热衷于人情来往,读书的时间倒是更多。除了读书,便是在郊区散步,看看风景,换换心情。其时他到底在想什么,我们已经是不得而知了。但是通过他留下的诗,对于其情其景,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万点灯光夺月光一弓云畔挂昏黄

不消露洗风磨皎免我低头念故乡

电光撩眼烂生寒撒米攒星有是观

但得灯浓任月淡中天尽好付谁看

虽然在巴黎停留的时间是短暂,但是对钱钟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曾说过巴黎大而世界小这句话,在巴黎的生活经历和新鲜文化的接触可以说为他日后创作《围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像所有故事中说的,好景往往不长。战争的风云终于从亚洲席卷向了欧洲,钱钟书夫妇每日忧心不已,在惊闻杨绛的母亲于逃难的途中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初为人母的杨绛更是悲痛欲绝,归心似箭。而德国法西斯的魔爪也最终伸向了法国,多年的宿怨使得两国之间的战事一触即发。浪漫的巴黎已经放不下一张小小的平静的书桌。从法国回国的船票已经非常难买,几经辗转,最终拿到船票的二人仿佛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与其客死他乡,不如拼尽一口气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1938年8月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宝贝女儿阿圆离开了他们喜爱的巴黎,乘法国邮船阿多士Ⅱ(AthosⅡ),坐着三等舱,回到中国。

异国生活的经验,让他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许多见闻。但脚步踏上故土的一刻,心才和土地打通了脉络,一方土地养一方人,离开过的人们,更加懂得这种眷恋与深爱。

2.可以仰望的角落

乱世之中,心是漂泊的。如能退守一方净土,有一个安静的小世界,是多么奢侈的愿望。

初回国时,国内的状况已经是很不乐观了。战火遍地、哀鸿四野,各地大学和学生纷纷向较为安全的大后方撤去。所幸,学成归来的钱钟书早已是名声在外,不少大学想聘他。最后,还是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占了上风,当时竭力促成钱钟书回清华任教的是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请钱钟书来西南联大教书的除了冯友兰,还有钱钟书的老师吴宓。钱钟书1938年回国前给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写了一封求职信,冯接到信后向梅贻琦校长力荐钱钟书,请求破格录为正教授,冯友兰给梅贻琦的信中说:

“月涵先生:

钱钟书来以航空信,言可到清华,但因其于九月半方能离法,又须先到上海,故要求准其于年底到校。经与公超、福田商酌,请其于11月底或下学年第二学期来。弟意瞩其开在国外学历,此航空信说已有一信来,但尚未接到。弟意或可即将聘书寄去,因现别处约有钱者有外交部中山文化教育馆之《天下》月刊及上海西童公学,我方须将待遇条件先确定与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如承裁可,望将聘书及附去弟与前函一并航空寄去。”

就这样,年仅28岁的才子在西南联大谋得了立足之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破格成为教授的钱钟书在大批学者中毫不逊色。钱钟书为联大外文系学生开了三门课:大一英文(六个学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四个学分)、现代小说(二个学分)。在许渊冲的印象中,“钱钟书先生读中文书、外文书数量之多,冠绝一时”。许渊冲听过钱钟书的大一英文课,他记录了钱钟书上课时的情形:“钱先生只说英文,不说中文;只讲书,不提问题;虽不表扬,也不批评,但是脸上时常露出微笑。”许渊冲还记得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当时昆明的电影院正放映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钱钟书微笑着说:“有许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男的想做罗密欧,女的想做朱丽叶。”钱钟书口才极好,人很风趣,许渊冲说,钱先生妙语如珠,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慨。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现代小说是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据王佐良的回忆,钱钟书第一天上课时,叶公超亲自至教室介绍钱钟书,说钱是他的学生,得意之状,喜形于色。吴宓借阅了李赋宁记录的这两门课程的笔记,对钱钟书授课非常佩服。由此可见,联大的教授都是爱才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联大汇集了这么多的人才中间,钱钟书依然如明星灼灼,丝毫不损其色。

钱钟书住文化巷11号,虽然邻居有顾宪良、周珏良、李赋宁、杨武之等人为伴。但彼时杨绛在上海,夫妻两人异地分居,钱钟书自然是十分想念妻子和幼小的女儿阿圆的。钱的《昆明舍馆作》第一首、第二首即是怀人的:

万念如虫竞蚀心,

一身如影欲依形。

十年离味从头记,

尓许凄凉总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