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锦华
南方常常下雨。
下雨的天气我的心情会出奇的宁静。不再去想外面那个闹闹嚷嚷的世界,也不再去井台上洗刷什么。我时而找些书来读读;时而,又合上眼睛靠在沙发上,走进那些永远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的雨天的回忆里。
南方的许多古老的集镇。那里曾经繁荣过鼎盛过。就像曾经花容月貌般迷人、而又终于无法抗拒地走向暮年的老人,它们都曾年轻过,快活过,爱过,梦过。它们都有一页值得炫耀的很古的历史。
关于古镇的记忆总和外婆、总和雨天连在一起。高高瘦瘦的外婆,下雨天总戴一顶很破很旧的笠帽在小街上晃动。时而去打醋买盐啦;时而去河边淘米洗菜啦;当然,还要去洗刷我们踩脏了的衣裤鞋子。很远很远的,我便能从人堆里认出这熟悉的背影。
谁也不知道外婆心中的寂寞。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外婆走了这么长长一段路。外婆在刚生下我母亲才几个月时便失去了丈夫。虽然那时家境优越,外婆不用为生活操心,但实在高墙深院里苦捱时光的寂寞绝对不是好受的。一个在该爱时、该被人爱时却过早地匆匆地失去了这一切的女子,她所企求的绝对不是生活的温饱不是吃穿的不愁。外婆年轻时很美,很漂亮。但外婆一直没有再嫁人。外婆如花似玉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葬送了吞噬了。小时候啥也不懂也就没有问外婆。如今想问了,外婆早已去了黄泉树下。我不知道外婆有没有怨过恨过哭过盼望过;但我知道外婆肯定度过了一段长长的孤寂岁月。江南有许多精雕细刻的贞节牌坊。小时候见了充满了敬意。如今明白个中的滋味。如今做了女人被人爱了才知道那用无数女子的青春幸福换来的一种殊荣该更辛酸更沉重也更是一种讽刺。当然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鄙规俗律,多少女子为它流干了泪。
外婆后来和我们住在了一起。外婆年岁大后脾气不太好,脸上总是冷漠的阴沉的,很少有笑容。但她仍不停地为我们忙碌着操劳着帮助母亲一起拖着生活这艘沉沉的船。外婆闲着时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缝缝补补什么,从不出去串门。偶有找上门来聊天的老太,外婆也是既不冷落也不太热情,客客气气扯上一会。外婆后来在最困难时期倒在一个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的闷热的夏夜。躺在床上时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长久地望着我们,似乎想说什么又终于什么也没说。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睛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又终于懵懵然然什么也没弄明白。现在细想起来,外婆当时想说的话一定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一直无从说起也无可告人的秘密,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该是无所顾忌,她一定想痛痛快快说出来。她的不幸,她的爱情,她的遗憾,她的思慕;我在外婆已说不出话来的眼神里该读懂一部可歌可泣的女性史;我在外婆那被一层层失望痛苦裹得严严实实的冷漠的外表下该看到一颗脆弱善良的女人心呵!
外婆是伟大的。外婆的伟大在于她总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而外婆的悲哀也正在于此。父母对外婆是十分敬重体贴和关心。我看不出周围邻居中有谁比外婆更幸福,但我也看不出有谁比外婆更寂寞。
多雨的南方常常使我想起外婆。而每每想起外婆,许许多多和外婆经历了同样命运的南方老太便一个个向我伤心走来。外婆的年代当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外婆身上那种又脆弱又坚强、又冷漠又善感、又暴躁又善良、又孤独又热烈的复杂极了的性格,不已化成了血液渗透到了她的儿女身上么?
多情善感的、知书达理的、而又脆弱无比的南方女子呵!清新温馨的、纤巧灵秀的、而又充满了淡淡忧郁,淡淡惆怅的美丽的南方呵!
常常梦见外婆笑吟吟向我走来。梦中的外婆和逝去的外婆截然不同。梦中的外婆生活得很快活很幸福。常常梦见我和外婆艰难地走在一条风雨飘摇的小路上。外婆不时给我鼓劲打气,鼓励我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醒来时总有说不出的眷恋和激动。我比外婆幸福多了。我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又觉得我仍在重复走着外婆的路——默默地忍受创作的艰辛,默默地奉献微薄的光热,然后,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当然,我的那份甘苦外婆是永远也体味不到的。
我应该比外婆活得更好呐!因为我的脚下,乃是无数外婆的血肉之躯和殷殷之心滋润的南方大地呵!
[鉴赏]
吕锦华(1951~),江苏吴县人。著有散文集《小巷女子》等。
《多雨的南方》飘浮着缕缕情丝,外婆“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走完她的一生”。是吕锦华笔下“永远也无法在心灵上抹去的雨天的回忆”。于是,外婆的身影便从古镇的霏霏细雨中走了出来,看见她如同看见一本史书,忆及她的一生,如同读完一章近代女性史!
作者善用回忆,更善用明叙暗斥的手法,为“贞节牌坊”下面的女性骷髅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外婆这样花容月貌的女人,刚尝到点爱情的甜蜜,就陡然与爱情诀别,年轻轻的就守在“贞节牌坊”下,默默地忍受着对爱情的思慕、企求和梦恋的折磨。“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舆论,不仅锁住了她的脚,而且也像“贞节牌坊”一样,锁住了她的心!把她变得冷漠起来,脸上“很少有笑容”,就连邻里老太找上门来聊天,“外婆也是既不冷落也不太热情”。一张“如花似玉”的睑逐渐成了落梅空枝;那饱受不幸岁月煎熬的心灵颤抖着,给我们留下一个打着时代烙印的深刻印象。
作者的笔尖,犁开了人伦往事的情感,透过外婆的一生,告诉从“贞节牌坊”下解放出来的妇女,今天能自由地吸取爱情的琼浆是多么值得珍爱啊!从而对今天的“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奉献”,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一种为事业的成功,不企求赞誉,不企求殊荣的“默默地忍受”和“默默地奉献”是何等的高尚?与那些稍有点儿成就便大吹大擂,哗众取宠,企求荣誉,企求权位的人相比,自然更显其人格了!
毁掉吃人的“贞节牌坊”,留下赋予全新意义的“默默地奉献”。在此,作者留下昭示的这一笔,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笔尖从人情中深掘,十分可贵,而横的联想似乎被关在心窗里,没有让它翩翩飞翔,使人感到甜蜜的生活中还有一丝苦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