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4972800000012

第12章 绝缨会——饭桌上的领导艺术(3)

说时迟,那时快。一只大狗就是叫獒的那种庞然大物向赵盾猛扑过来,还是刚才那个部下舍身救主,冲了上去跟獒纠缠在一起。赵盾趁这间隙跑到门口,快出门的时候他还没忘说句风凉话,说用人都不能把我怎样,更何况是用狗。当然,这时候他显然没看到,那个忠心的部下在与獒的搏斗中壮烈牺牲了。

灵公生气了,他一唿哨就来了一票武士,一齐向赵盾围过来。这时候奇迹再次发生,那群武士里边的一个家伙忽然发水,他一边抵挡一边掩护赵盾逃跑,途中赵盾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说,当年我躺在桑树下,饿得奄奄一息,这时碰上了去打猎的您。您不仅给了我吃的,还让我带着吃的回去见三间未见的母亲,现在看你有难,就挺身而出了。

赵盾就这么跑掉了,回家匆忙收拾一下便往国外跑。还没跑到国境就听说自己的异母兄弟替晋国老百姓出头,把这个不像是国君的国君干掉了。于是,还跑什么啊,继续回去当正卿。不过,紧接着又是围绕迎立新君的你争我斗。一时半会没完。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人们当然没法指靠晋国了,只能自力更生。被围困了三个月,城墙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变得残破不堪,而且压根就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来修补。眼看着自己脚下的城墙就一天天地矮下去,守城的兵士对此又无可奈何,一个委屈之下,他们都哭了。

楚国人都看到了这一奇观,郑国的兵丁、百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成一片,庄王也是有良心的人啊,他于心不忍,便下令暂时后撤,让郑国有时间好好修复城墙。

郑国人看到庄王这么仁义,觉得再打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于是没过多久,郑侯便光着上身、把脸涂得白白的、把手反绑在背后,嘴里含上一块璧,带领文武大臣跪倒在楚王面前。这么大的阵仗把庄王吓坏了,他赶紧找见闻比较丰富的大臣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大臣告诉他当年武王伐纣,微子启来来过这么一出,当时武王亲手给微子启松绑,接受玉璧,然后把微子启封在商朝故地。楚王听后踏实多了,他照旧安抚了郑侯一番,让他不用担心,只要一心一意跟着楚国就行了。

如果说这只是庄王的政治姿态的话,那么下边这一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大度了。

次年,楚国出兵围宋。宋国自然是向晋国告急。但晋国内部正乱着呢,大臣们为迎立新国君的事情吵吵嚷嚷,一团混乱。收到宋国的告急,晋国的首先反应是不能让他们投降,其次是我们不出兵。

这就很麻烦了,赵盾想了老半天,终于想到一个馊主意,他派了一个叫解扬去宋国,准备骗那帮人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住,至于马上是什么时候,那就天机不可泄漏了。

很不幸,解扬跑到宋国国都外边就被楚军抓住,送到庄王面前。他挺老实,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赵盾交给他的任务。庄王让他告诉宋人,说晋国不会出兵救援了,让他们赶快投降。解扬自然不干,不过这家伙脑子转得很快,觉得老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在拒绝了几次后便假惺惺地答应了。

庄王很高兴,让兵士送他上炮楼。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攻城设备之一。就是很高的架子,士兵在上边了望城里的状况,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喊话宣传。解扬一上去就对宋人喊,你们坚持住啊,晋国军队马上就来了。

庄王气坏了,把他拉过来,说你既然不做的话为什么要答应寡人。解扬说,我的任务就是完成使命,答应不过是一种策略,因此这不能算不忠。庄王想想也是,就把他放回晋国了。

庄王的大度让我想起了五霸候选人中的另一个人物,秦穆公。

秦穆公也喜欢马,有一次他把他的四骏都拉出来,套上车,驾着出去游玩。半路上突然车子右边的轴脱落,有一匹马受惊,狂奔而去。穆公赶紧派人去找,一会儿有人汇报说找到了,不过已经被野人吃了。

穆公冲到现场,发现一群野人(这儿的野人是居住在城市管辖范围之外的人,相当于野蛮人)正在大快朵颐,吃的摇头晃脑。兵士们打算把这群野人抓起来治罪,穆王制止住他们,反而说,我听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那会反伤其身。既然今天各位野人大哥吃了我的骏马,我这儿带有美酒,你们也来喝上一杯吧。野人们很惊讶,但还是毫不客气地喝了一顿。然后连谢不说一声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晋国当时内乱,大臣里克连杀两个国君一个大臣,逃亡在外的公子都跃跃欲试,打算回国继位。公子夷吾找到秦穆公,请求他帮助自己回国继位,并许诺说给秦国五个城池作为回报。秦穆公答应了,派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并不是一个能够信守承诺的人。在死乞白赖地准备回国的时候,他对秦穆公说我给你五个城,对大臣说我给你三千亩地,但一旦回国之后就什么都忘了。当然,这跟他手下的一个大臣也有关系,那家伙让夷吾贿赂秦穆公,说反正是别人的国家,我们现在口头上说说无所谓。但当真正做了国君,登时变成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财产,他舍不得了。国君的位子还没有坐热呢,他便命令边境保持高度戒备,用四个字来说,就是与秦国立刻反目成仇了。

次年,晋国闹饥荒,他又厚着脸皮派人向秦穆公要救济粮,大臣们不忿于晋国的背信弃义,都不愿意向晋国输送粮食。穆公长叹一声,说,晋国的君主有罪,但老百姓没罪啊,于是下令输粮。

再次年,这次轮到秦国闹饥荒了,秦国当然是理直气壮的去问晋国要粮。这次晋国的君臣再次显示出了他们的无耻,不仅拒绝了秦国的请求和乘人之危,派兵攻打秦国。

双方在韩原交战,穆王率领秦军左右纵横,打得很高兴,但猛一回头才发现,由于跑得太快,后边的人都没有跟上来,自己陷入了晋国的包围。穆公此时显然已经是晋军的瓮中之鳖了。晋军将领梁由靡跑过来拉住穆公的马,恭敬地请穆公下车,成为自己的俘虏。

晋军正高兴着呢,突然间那群吃马肉的野人挥舞着大棒冲了出来,奋死保卫穆公,一直坚持到秦国的大部队赶到。最后,晋军落荒而逃,连晋惠公都成了俘虏。

看来好人的确是会有好报。庄王和穆公的大度不仅给自己赢得了美名,还换来了部下的奋死效命。当然,随着后人智慧的发展,这种人格上的大度被逐渐发展成为君王的御下之术。

也就是,君主通过这些各种小手段获得部下的开心当然最好是感动,以此换取部下的忠贞不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似的例子北宋有一个。宋太宗宴请当时的两位名将孔守正和王荣,君臣在一起喝酒很高兴。可惜,他们又喝高了,于是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乱发酒疯,各夸功绩,互争雄长。实在是很过分,连旁边的侍从都看不下去了,屡次想出言制止,但都被太宗拦住了。最后还吩咐待臣送两人回家。

第二天一早,两人酒一醒就赶紧跑到太宗面前谢罪,太宗却说,昨天晚上我也喝醉了,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你们说了什么。两人顿感皇恩浩荡,自此之后办起事来更加卖力也更加谨慎。

估计跟太宗有关系,宋朝风俗整体如此。俗语说不哑不聋,做不得阿翁,宋朝相继为相的吕蒙正和吕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吕蒙正雅量非常。他刚当宰相,第一次上朝,听到有人在队列里边鄙夷地说,居然这样的人都能做宰相!一起走的同僚当然很愤怒,同时也想巴结一下新宰相,就想下令让人严查,定要找出那人治罪。不料,吕公对此仅微微一笑,说他说他的话,我做我的宰相,不相干。

吕端在吕蒙正之后,也是一代贤相。关于他最有名是一副对联: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把他跟千古名相诸葛相对,真是给足了他面子。他的信条是大事不糊涂可也,小事尽可为之。

由此可见,楚庄王秦穆公真是宋人风骨存焉,可惜时间错位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宋人真是古风犹存。

有人说楚庄王虚伪,原因是要他真是那么大度的话,何不直接把许姬赏给唐狡罢了?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殊不知庄王要真是把许姬给了唐狡,那才是真正的虚伪。所以啊,其实一根帽带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高兴了就把帽子干脆都摘掉痛饮,其他的也就无关紧要了。

庄王就这么不经意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秋典范,经过后人的总结成为一门领导的艺术,然后被后人的后人的领导者们捧在手里,放在心里揣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