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12

第12章 舌底生事,祸从口出:嘴巴上要沉得住气(1)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要放低姿态,保持低调,在嘴巴上要沉得住气,不能信口开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做到三思而后说、行,面对冷语嘲笑也要报以微笑的态度,嘲笑便不攻自灭。

1.用微笑抵挡嘲笑

用笑脸面对嘲笑;姿态越低沉,胸怀越博大

微笑是一种纯洁的表情,不带有任何世俗的污垢;而嘲笑是一种可鄙的言行,它是人性阴暗面的反映。同样是笑,却有截然相反的力量:嘲笑将带给别人残忍的伤害,那么微笑的力量,就是蔑视这种伤害,蔑视所有困难。

弱者会因受到嘲笑而深感受伤,而强者永远以微笑面对嘲笑。大凡勇者,都是有勇气在被嘲笑时微笑。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如此,带着微笑向嘲笑开战,如同藏锋于钝,可以说是最有效的利器。

嘲笑既可以成为颓唐之毒,由此沉沦、止步不前;也可以化为发愤之勇,坚持不懈,开掘出一条通道。比如就像安德鲁·戈登,就是在嘲笑中成为百万富翁的。

30多岁的安德鲁·戈登是一名普通的英国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戈登无意间发现酒吧的桌子下面垫着几张餐巾纸,这不禁引起了戈登的好奇。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并不是每个桌子脚与地面接触的部位都很吻合,这样桌子就会摇摆,服务生只好在桌脚下面垫了几张餐巾纸。

戈登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由此受到启发,于是开始构思一种小装置,用来调整桌腿长度,以达到平稳。他当场就找来一个装燕麦片的纸盒开始尝试,直至找到合适的外形和厚度与桌子相配。

后来,戈登将他的小装置进行了改进,并将其命名为“桌子防摇器”。事实上这个装置很简单,仅由8片塑料制成,可根据桌子的摇摆程度进行调整,进而对桌脚起到固定作用。同时,这一装置还可以用来固定书柜、花架、床铺等一系列器皿和家具。

2005年,戈登兴奋地报名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商业台的创意商机节目。当戈登拿着他的装置,向评委们解释这一独特的发明时,评委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节目主持人说,这是他听到的最荒诞的想法,有人甚至戏谑地把这一创意称为“世上最可笑的发明”。

面对几乎所有人的冷嘲热讽,戈登没有愤怒。虽然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嘲笑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但他仍然礼貌地向着评委席说:“好的,我会考虑你们的评价,谢谢。但是让我自己再好好想想它的用途。”

戈登坚信一点:不管这个小东西本身的创意如何,但它的市场一定不小——几乎所有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桌椅、台柜,而只要有这些东西的地方就一定用得着他这个“桌子防摇器”。

于是,戈登还是毅然把他的发明推向了市场。在没有采用任何广告宣传的情况下,“桌子防摇器”短短一个月内就在网络上获得了超过百万次的点击率,人们纷纷表示要购买这种家庭所必需的小东西。

在市场逐渐打开的过程中,戈登的客户也越来越多,连英国王室都对这一小发明产生了兴趣,英国考试协会一次就订购了20万个桌子防摇器。

戈登凭此赚取了数百万英镑,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豪发明家”。

英国有一句谚语:“天天,和你所相信的价值一起前进。”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其实在生活里有许多看似荒唐的行为中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我们所做的,就是像戈登那样,哪怕被全世界嘲笑,只要自己认准了,就一定要执着地坚持下去。也许,人生的第一桶金就出现在这一看似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行为里。

嘲笑之人,大都心无定力、朝三暮四,或者心怀叵测、妒贤嫉能,被这样的人嘲笑,我们又何必脸红心跳、垂头丧气呢?安然接受并笑脸相迎,不是更能显出大智的心态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群青蛙在高塔下玩耍,其中一只青蛙建议:“我们一起爬到塔尖上去玩玩吧。”众青蛙都很赞同,于是它们便呼朋唤友地相伴着往塔上爬。

爬着爬着,有只平时很聪明的青蛙说:“我们这是干嘛呢,又干渴又劳累,费劲爬它有什么用!”大家都觉得它说得有理,于是一只青蛙停下来了,三只青蛙停下来了,五只、十只,慢慢地,几乎全数青蛙都停下来了。

只剩下一只最小的青蛙还在缓慢地坚持着。它不管众青蛙在下面怎样鼓鼓噪噪地嘲笑,小青蛙就是坚持不停地向着塔尖爬。

过了很长时间,它终于爬到了塔的最高处。这时,所有的青蛙都不再嘲笑它了,而是在内心暗暗佩服。

这则寓言最后说:原来,小青蛙是一个聋子!它根本就听不见众青蛙的任何议论和嘲笑。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小青蛙不是聋子,可以像其他青蛙一样听到别人的议论,它还会冒着干渴和劳累继续往上爬吗?在别人的嘲笑声里还能安然如初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不善于逢迎往来,别人会笑你不识时务;不擅长交际辞令,别人会笑你愚讷呆笨;甚至连不会“变通”,别人都可能笑你“直肠子一个”,更不用说自我牺牲、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了,别人都可能会笑你落后于时代。

在这样的嘲笑面前,一些人变得聪明了,逐渐地消磨了棱角,蜕逝了锐气,泯灭了激情,最后便淹没在由无数聪明人所汇成的滚滚红尘里终老一生。

与此相反,真正大智者,能够以内心的定力和执着,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安然自若,甚至用微笑化解嘲笑。他们外观于天地,内观于自心,为了把心中那片肥沃的土地耕耘得鲜花灿烂、硕果斐然而矢志不移。这样的人有能力把嘲笑变成赞歌。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中称曹操是“可爱的奸贼”,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片哗然,或褒或贬、或赞或讽,七嘴八舌,一时间不绝于耳。

但易中天并没有因此而怀疑自己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无论有多少人在嘲笑,易中天都深信:那些嘲笑者并不比自己更了解曹操,不比自己更认真地思考过曹操的功过,他们甚至不比自己更认真地翻阅过记录曹操的史书。

所以,易中天依旧一如既往地称曹操为“可爱的奸贼”,并最终赢得了广大三国迷的认可和信服。

古代高僧寒山(寒山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问另一位高僧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种处事心态,既不明争也不暗斗,以敬化辱,以笑化讽。也只有如此沉着,才能成就博大的胸怀。

2.笑口常开,莫争辩

无谓争论——费口舌,伤和气,永远不会有结果

谈到争论,先来看一则“有理也受罚”的故事:

古时有两个人发生了争论:甲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乙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两人争论了一天一夜,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只好去找县太爷理论。

结果是,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八的乙挨了二十大板。

乙感到非常委屈,颇为不服,责怨县太爷处事不公。县太爷却说:“你竟和认为四乘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争论,本身就很愚蠢,难道不该受罚吗?”

这话的确耐人寻味。有理也不一定非要争辩,即使有理,若是纠缠于一些无谓的争论,也实在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然而古人早有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人的想法。与人交往,意见不和是正常的事情,出现争执也是正常现象。当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不要纠缠着与人持续地争论。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会发现另一片天地。尝试理解他人,但不一定要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这只是让对方感觉到你在设身处地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理解问题,这样会让对方减少对你的敌意,以寻求友好的解决办法。

避免无谓的争论,是一个人具有大智慧的体现。如果你辩论、争强,或许有时获胜;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林肯就曾对一位和同事发生争论的青年军官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争辩的结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其后果是难以让人承担得起的。”

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桩小事就给卡耐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明白:“得到争辩最大利益的方法就是——避免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戴尔·卡耐基被邀请去参加为推崇一位被英皇授予爵位的英雄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声名显赫的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大意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谈的先生随后补充道,他所征引的那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我知道”,卡耐基回忆说,“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多事,讨嫌地纠正了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就是出自《圣经》。

“那位先生坐在右边,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在我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着作已有多年,于是我俩都同意向他请教。”卡耐基继续说,“葛孟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保留他的颜面?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也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说这句话的人虽已过世,但却让卡耐基受到长久的教训。与他人争论输了,那你是失败的;即使与他人争论赢了,那你也是失败的。因为你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别人即使口头上表示认同,但心里也不会对你有多少好感。

无谓的争论往往容易让人失去良好的自控能力。在不断升级的话语中,态度渐趋蛮横,话语逐渐伤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去挑战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导致双方都不冷静,不自制,以致让冲动之火烧毁了理智的缰绳。英国有句谚语:“无谓的争论就像家鸽,它们飞出去后还会飞回来。如果你我明天要造成一种历经数十年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只要轻轻吐出一句恶毒的评语就够了。”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与人发生分歧时,倘若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在互相表明自己想法时,每个人都要重视对方,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只有沟通态度端正了,彼此间才愿意真诚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收敛自己,小聪明要不得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小聪明的害处;炫耀自己,无形中就是贬低别人

天下广阔,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自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思维与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个人的素养和品质也同样存在差距。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看似聪明过人的,也有貌如拙手笨足的;有人是小聪明,有人是大智慧。

我们说,大智若愚的人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他们不喜欢卖弄聪明,虽然心知肚明,但不愿意显山露水,炫耀自夸。那么,小聪明就是抖机灵。这样的人误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慧的人,唯恐他人慧眼不识英雄,所以常常急得上蹿下跳,极尽表演之能事,到处炫耀自己是何等聪明。

与大智慧是理性的相比,小聪明就是感性的,且此处的感性指的是感情用事,情绪化而缺少定力。小聪明是基于生活中的一些感性总结,凭借对某些现象片面、零星的感悟,就贸然地做出主观的判断,由此来断定事物的真伪,并不经探索就加以肯定。最后,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是失败的。

小聪明的人,表面上给人以头脑灵活的印象,自己也会因此而沾沾自喜。明明是掩耳盗铃,却以为众人皆醉唯他独醒。有时,小聪明的确能换来一时的痛快和满足,但终究会落得个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下场。

三国时期着名谋士杨修的经历和遭遇,就足以让人感叹:小聪明之人,最终让人怜之不足,鄙之有余。

杨氏家族为汉朝名门,祖先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封侯拜相,史书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如此显赫的家世,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世家方可媲美。

与风光无限的先祖相比,杨修的个人才华也毫不逊色。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在当时颇有名气。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这些傲人的高位的确让杨修有自负的资本。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杨修才华出众,能力超群,深得曹操的信赖和器重,所以才会任以“总知外内”的主簿一职,而且“事皆称意”。

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状况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交好于他,而其中的“并争”交好,可以想见当时杨修地位之重要,引得人人都有意讨好他。另一方面也可证明,杨修当时是深得曹操倚重的府吏,且关系密切,经常参与曹操的政治军事活动。

望族之后,满腹才华,深受赏识和重用,如此种种,都助长了杨修自负自夸人格的发展和深化,而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修建花园时,工匠们在动工前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去请教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于是,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一问工匠,才知是得到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对杨修称赞有加,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又一次,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便问杨修是否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

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义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繁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最后导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还是“闻鸡肋而退兵”一事。曹操征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正赶上侍从把刚熬好的鸡汤端送给曹操,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将士们皆不解,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