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
4970800000012

第12章 诗歌·生存·朋友(2)

他走下床,边静着心边往那张破桌子走去。桌子到了,他好像被一道神灵的光华洗过,头脑异常清醒,他毫不犹豫地摊开纸,钢笔蘸一下墨水,几乎不假思索地在上面写道:“借我一匹带双翼的马,借我一个黑色的灵魂,如果,天哪,你肯借给我。”

“借我一副鲜亮的盔甲,再给我多少有用的年华,四壁空空,不是我孤独的梦,天上滴着透明的雨,我把这个当做情人的眼泪,我的眼泪和别人的眼泪(天上的女子可有够亮的眼睛,这时候天应该放晴)

“拉开这幕布吧,你,拉开你的心吧,我。

“当我伏在这块狭小的地盘上,龙都拖不走我,马应该也驾不动我,我乘着什么归去……”

海子一直写,一直写,越写越激愤,越写越文思泉涌,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砌墙,如果没人来打扰自己,他是可以一直写下去的……

大约写了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海子心中才渐渐平静,他用毛巾擦了擦身上的汗,倒头便睡。

第二天,海子被一个急促而喜悦的声音叫醒,一看,是神情激动的骆一禾,他告诉海子,桌子上的那首诗通过了诗社的选拔,成功出版了。

原来,骆一禾一大早就来找海子,想让海子陪自己去选几件礼物送给将要离别的同学,可海子还在睡觉,只有桌子上摆着一张纸,好像是诗。

骆一禾走过去一看,是诗没错,但不是一张纸,他大约翻了一下,十几张,每张上面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他仔细读下去,被海子的文笔深深打动了,他能看出,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心中存有一股凶狠压抑的激流。他将这首诗给诗社送过去,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很快,大家争相传阅海子的这首诗,骆一禾这才想起来还没给海子汇报一声。

海子脸色苍白,睁开眼发现是骆一禾,努力笑了一下,马上又拧起了眉头。骆一禾关切地问:“怎么了?”海子摇摇头,说自己没事,可能昨天晚上做的梦影响了气色,脑袋眩晕。骆一禾将诗的事告诉了海子,海子非常高兴,他得到了力气,很快就穿好衣服站起来。

海子开玩笑问:“比林黛玉的《桃花行》如何?”骆一禾也笑了。

海子从寝室中出来,耀眼的阳光马上亲切地将他包围住。他往远处望去,霞光已经逐渐消退了自己鲜红的颜色,在太阳四周显得有些黯然。

太阳好像被一个命令的圈包着,海子闭起眼睛,太阳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先是一个不动的黑点,继而向右上方迅速飘逸,快得自己的眼神都跟不上。日出东方,其道大光,这话何其确切乃尔?骆一禾在一边,也被太阳的光芒打动了,海子不接话,他没有睁开眼,而是习惯性地沉浸在这无限温暖无比耀眼的景象当中了。

有的时候,一次细微的情感波动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就如骆一禾所说的,海子的诗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海子在阳光下变得阳光十足,他真的具有冷血动物的那种功能。

海子的诗越来越有自己的性情了,有同学说他的诗歌有一种病态的贵族美,贵族对海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可正是遥不可及,才让他产生了足够的空间去填充,他将浪漫爱情与孤独落魄相结合,人们读他的诗,就好像重新认识了自己身边的那些熟悉的再也不能熟悉的景物一样。

过了四年,海子的性情没有什么改变,他依旧喜欢一个人呆在一个角落里,他曾经跟一个同学打赌,对方写出任意的三个词语他都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对方故意为难,写的是孤单,孤独,孤寂,海子马上说道:“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喜欢在孤寂的黑夜体味只属于自己的那份孤单。”对方折服,一时传为佳话。

喜欢孤单,其实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和他的性格十分相似。一个人,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一个艺术家,只有守得住寂寞,他才能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创作的灵感才不会丢失。

从农村来的青年海子,融合着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使自己的诗有昂扬向上的激情,又有豪华繁丽的抒情,有人评价海子“把乡村文化带到城市,再从都市文化中找寻失落的乡土文明,人的居住环境变了,但他所依赖的本土文化却难以改变。循着乡村和都市这两个巨大的石磨的相互转动,因而,他的写作思维里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这话是非常得当的。

三 活在珍贵的人间

我年纪很轻,不用向谁告别,有点感伤,我让自己静静地坐了一会。——海子《毕业歌》

有句话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其实更应该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缘分注定。行走人世,并不容易,相知相识,亦是值得珍惜。鸿雁传书也好,形影不离也罢,只要缘分不期而至,纵使身处两个世界的人,同样也能心有灵犀。

大学的时光,过得飞快。海子有时候会生出一种错觉,仿佛伸出手,弹指就能挽留时光。这个念头,如思想开出的花,那样美,那样奇妙,可海子从未尝试过,因为理智告诉他这是无法实现的。不论有多么留恋着如花的岁月,它终究会无声逝去,如同碧波涟漪,终将告一段落,恢复宁静。

这段时光,亦是即将步入尾声。海子和他的同学们被分配到石家庄的一家法院,进行实习。如果说课堂上传授的是书本上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那么实习中学会的东西,更需要一颗有灵性的心,细细感悟,耐心挖掘,最终融会贯通。海子将从这里,学会如何审判,如何具结,如何具体操作。这是他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实践,为他最终的工作打下基础。

这家法院里,有几位同样是从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师兄师姐,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师弟们,他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特意订了一桌酒席表示热忱。席间,海子听到了许多跟课堂知识和大学校园,截然不同的见闻。那都是源于最真实的社会,同海子想象当中的,有很大出入,他一时间忡怔了,清秀的脸上,是一缕疑惑,一分惊愕。

在这里的工作,虽然辛苦,可海子依旧满足。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得来不易,因而需要自己格外珍惜。每日,海子除了认真学习之外,还勤快地包办了办公室的各种杂货,将这个工作场合整理得明亮而温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勤劳聪明的孩子,都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他们中也有人有孩子,不过跟海子相差几岁,却并不懂事。

尤其是在得知海子出生农村贫苦家庭后,他们对他的疼惜,更多了几分。到底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哪像家里的那几个小魔头,现在都不愿洗碗拖地,什么家务都要自己做。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于是时常从家里带来些好吃的,改善海子的伙食。海子羞涩地笑着道谢,并不拒绝,可当别人将家里用不着的衣物带来给他时,他却婉言谢绝了。

他人的好意,他表示感激,然而,当这种好意泛滥过界后,这种好心就已成为一种怜悯。而这正是他最不需要的,即使他现在还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接受所有的同情。农家子弟的淳朴,在此时成为了一种隐形的气节和风骨,在这点上,海子当之无愧。一来二去,同事们都知道了海子这孩子的脾气,欣赏之余,更加疼惜这个孩子。索性接着给自己孩子辅导的名义,时常将海子叫到家里,请他吃饭。

在这些人的家庭里,海子第一次感受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天差地别。这不仅是物质上的丰厚和贫瘠,更多的是某种精神观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现在的海子所不了解的,也是他远在查家湾的父母乡亲永远不会明白的。在温暖的饭香里,他默默地咀嚼出了苦涩。

工作也令海子明白了许多事情。当他还在大学校园里时,社会之于他而言是一个神秘奇妙的象征。他渴望着有一日,他可以亲身走进其中,征服它,成为它的主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他发现,那并没有他想得那样单纯美好,当然,它有美好的一面,可也有晦涩的一面,仿佛是一朵双生的花,阴暗和灿烂,连枝共气。

他曾亲眼见过一个丈夫抛弃了曾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理由是妻子妨碍了他奔赴海外接受大笔遗产。起初,法官并不同意两人离婚,最后丈夫以大笔金钱收买人心,最终获得了自由。被离弃的女子在法庭外放声哭泣,世界和命运,都辜负了她。对她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海子非常非常同情她,可是他无能为力,除了同情,除了怜悯。

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海子是知道这句话的,也并不反对。但是,法律的作用是令人人生而平等,可他在这里见证了太多不公平的事。法理外的人情,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原本公正的法律,令强者更强,弱者束手无策,孤立无援。

他开始怀疑,成为一名法官,是否就能够真正帮助人们。这件事,对当时的海子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学校决定将他分配到安徽省司法厅和南京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时,他决绝了学校的分配。显然,他还是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孩子,才会在现实和理想的激烈冲突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他不容许任何人来破坏他心中,那片纯贞的净土,包括自己。

实习的同时,海子仍然创作诗歌。一首诗还被一家报纸录用了,无法知晓诗的风格内容是什么,但是可以想象,这件事带给海子对么大的内心鼓舞。

结束实习的海子,回到了校园,他剃了个光头,希望一切有新的生机。同宿舍的人都剃了头发,远远看去,一排灯泡,其中海子是最小的那一个。

只有在校园里,海子才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美好。这时,他收到了有生以来第一部稿酬,虽然不多,却已足够令他惊喜。这也让他在无形之中,看到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或许,他可以不用已经无法实现理想的法律工作者,而是可以自由地,随心所欲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个忽然萌生的念头,令他心有所感,暗生欢喜。

他拿着这笔钱,参加了学校的电影周。这个年代,国门刚开放不久,传播到大学校园中的新新事物,除了跳舞之外,最得众人喜欢的就是看电影了。学生们轮流做东,这天你请,那天我请,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大四下半学期,亦是难得的清闲,海子也加入了这支电影大军里,跟所有学生一样,坐在大荧幕前,尽情流露所有欢喜和悲忧。这份激情畅快,今宵有酒今宵醉的热闹,是当年懵懵懂懂,一心只知道读书的查海生所不懂的,也是他无法想象的,更是今日查家湾的乡亲孩子们,不曾领略的滋味。

荧幕雪白的光,落在海子清秀的面容上,他想起家乡的雪,淡淡的,浅薄的,像是蝉翼,像是轻纱,像是月光。它远远没有北京的雪那样,厚实,干燥,坚硬,它绵软清秀,微微地就可以激起他一见如故的思乡之情。他忽然,很想很想回家。

临近毕业,海子认为应该为自己失去的大学时光留下一件难忘的纪念品。最终,他选择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油印出来,命名为《小站》,收录了二十三首诗歌。朋友们帮他准备蜡纸,设计封面,共同完成了这个梦想。

从《小站》中的作品看,海子还处于以模仿为主的初级阶段,他受北岛、江河、杨炼的影响很深,虽然也出现了“村落”、“麦粒”、“羊群”等意象,但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能代表自己的情感体验。

《小站》印出之后,引发了一个小小的轰动。很多同学慨叹,原来北大法律系也有诗歌写得如此之棒的。他在《小站》的后记里写道:“对宽容我的回报以宽容,对伸出手臂的我同样伸出手臂,因为对话是人性最美好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