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从三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到人口超千万的现代国际城市,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在三十而立之际,深圳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十而立,深圳真的立起来了。三十年,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哀愁,经历了几多起伏,但是,深圳总是战胜困难,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让人信服,让人仰慕。
三十年,深圳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深圳由速度到效益,由政策优惠型经济到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一是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的转化。
享誉当年的“深圳速度”成了中国人的骄傲,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创造了三天一层楼,年均28%的GDP增长的深圳速度,让世界瞩目。然而,这种高速发展,让深圳更迫切地感受到了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开始率先摸索新的发展道路。
“效益深圳”追求目标是“四个下降、三个提高”:
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显着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显着下降,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着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显着提高,经济增长中教育和人力资本贡献率显着提高,经济增长中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显着提高。
深圳高科技产业在深圳整个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切充分说明深圳已经由“速度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
二是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转变。
深圳从当初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的“深圳加工”,到20世纪90年的世界500强的落户,出现了“深圳制造”,到21世纪初随着的产业升级,深圳的企业发展一批自己研发的,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亮相于国际市场,而且,赢得了国际市场的信任与认可,打响了“深圳创造”的品牌,享誉海外。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虽然一字之差,却标志着深圳跨越了深圳人一个梦想时代——“深圳创造”的时代的到来。如今国际市场的“深圳创造”,让外国人耳目一新,对中国刮目相看。深圳已经完成了工业经济和产业发展重大转型,完成了产业创新的三级跳。2008年初,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华为的3G无线终端展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震惊,订货商们裹足不前,观看、洽谈、订货,当地媒体也争相报道这次影响无线通讯革命的“中国刮来3G风暴”!
三是从“改革的试验田”到“自主创新的示范城”转变。
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一直是全国改革的试验田,中国改革开放,深圳功不可没。一个个禁区都是首先在深圳冲破,一个个坚冰都是在深圳打破。深圳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模式,这是深圳为国家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在新时期,深圳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将自主创新作为兴市之策,立市之举,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真正建立创新型国家率先垂范,作出样板。为此,深圳制定枟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枠等一系政策法规,把改革置于法律基础之上,改变过去“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探索办法,而是通过立法明确改革目标、程序规范,建立改革评价机制,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整个国家继续深化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三大转型标志着深圳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历史阶段。回顾深圳这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创意、充满创造力的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升华过程,也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交汇融合,新旧体制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涌现出了大量创新人才,结出了大量创新成果,制造了创新氛围,孕育了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深圳的一大优势。无论深圳速度、深圳效益,还是深圳经验、深圳模式,归根结底都是深圳文化的结晶。而深圳创新制度的优势、人才优势、毗邻港澳的优势,是深圳创新文化的基础与土壤。深圳发展的经验有千条万条,创新文化是根本的一条,有了创新文化,深圳将继续光芒四射,创新连连,奇迹不断。
按历史规律,文化繁荣离不开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些正是深圳的软肋。深圳人发挥思维活跃、自主创新的优势,抛弃了走“挖掘文史”的老路,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寻求文化创新。
实际上,既然有历史文化,也就有现代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现代的科技文化,科幻小说、影视、动漫、电子游戏也就是现代文化,这种现代文化比传统文化更有经济意义,现在创意文化产业,产业链愈拉愈长,对GDP贡献大得惊人。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幻想变成现实,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社会早已实现,“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早已进入大众生活。科学幻想是现代科技先驱,成为科技追随的方向与目标,反过来又影响现代的信息科技、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当今已经成熟的信息技术都是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时兴的机器人科幻小说诞生的,其实质是科幻小说的产物。可见,发展创意文化有多么诱人的前景。
一、深圳创新文化的内涵
深圳文化是发展创新文化,集聚敬业文化,具有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鲜明的融合特色和独特文化魅力,是以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是加强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深圳国际化进程的精神法宝。
深圳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激励创新、认同冒险、宽容失败、保护权益、脚踏实地、追求卓越”。
深圳创新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宽容的创新环境。人们宽容失败,理解失败,认同冒险,鼓励冒险。这样人们创新的胆量就大了,没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与顾虑,没有担心创新失败的心理负担。
二是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支持鼓励政策,对企业犹如雪中送炭;政府与企业重奖政策,激发了一线的科技勇夫。
三是执着进取的创新品格。企业家是深圳创新的核心,企业家的开拓创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创新精神,是深圳文化核心内容。
深圳的创新文化是深圳创新力量的源泉。有了这种深圳自主创新的文化背景,有了这样的创新文化滋养,深圳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就不言自明了,也就找到了深圳人的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
在深圳,创新的氛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是政府关心、企业家专注,普通市民也谈论创新。政府的“创新引导”,企业家的“创新本能”,社会的“创新认同”,共同构成了深圳的“创新气候”,为深圳的自主创新的航母装上了马力强大的动力引擎,驱动了深圳创新不仅启程,而且驶向理想的彼岸。
二、深圳人现代文化新观念
1.竞争与效益观念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速度”,突出的特点就是竞争与效率。不竞争就没有效率,因为那个时代追求的就是速度经济。有水快流,快速致富是执政方略。21世纪的深圳,追求的是“效益经济”;为了效益,才去创新,才去发展高科技。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加工让深圳人赚到第一桶金,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越来越薄,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生存都成了问题。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深圳从1993年起,就开始探索“自主创新”,当时有些迫于无奈,甚至还有许多困惑,因为大批的来料加工企业搬迁,给深圳造成的损失,一度引起许多争论。但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还是坚持了高效益发展战略,坚定了自主创新之路。虽然当时创新没有作为明确的口号提出来,但是,追求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经济目标的是明确的。实际上,追求高效益的战略,就奠定了发展手段上的创新基础,尽管当时的创新是被迫的,低水平的创新,但是,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要想得到高效益,必然要发展高科技,科技创新就成了必然之路。追求效益的观念,是深圳人科技创新的目标与力量的源泉。
2.求新与求异观念
求新和求异是深圳人品质,深圳人善于标新立异,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冲动,使深圳形成了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深圳是创业人群最多,参与最广的城市。一项调查表明,深圳人创业群体量大,创业欲望强烈,75.9%的受访者首选自主创业。正是因为深圳人有了这种敢于冒险、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一大批自主创新的企业才脱颖而出,才引领更多的人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深圳创新文化核心就是崇尚个性,求新求异就是重视个性的表现。只有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才能标新立异,创新才会五彩斑斓,丰富多彩。
在深圳,不管你脚踏实地实干也好,你异想天开地幻想也好,都有生存的空间,都能找到你生存的价值,富有创意与实干在深圳同等重要,特别是在内地人看来夸夸其谈的创意,在深圳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在深圳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个人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这里有足够大的舞台,有足够多的机会,有多大的本事都能发挥出来,只要你肯干。
在深圳,人们即使身无分文,也不会怨天尤人,只怪自己本事小。所以,这里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创业发展的“摇篮”,成为培育孵化各类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温室”。“QQ”之父马化腾,U盘之父邓建国,都是刚出学校门不久的小伙子,一无资历,二无资金,他们却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意志,利用深圳创业的条件,在电脑王国里求新求异,追求不同,成功地创造了国产电脑硬件软件的奇迹。今天使用电脑的人有谁离得开QQ与U盘?这样例子在深圳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3.开拓与进取观念
闯荡深圳的人,都有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有创新的特质——富有理想,拥有才华,年富力强,敢闯敢干。他们骨子里流着创业的血液,全身浸透着创新的基因,这样在深圳这个年轻人聚集的城市,许多创新的个体汇聚起来,就形成创业的滚滚洪流,掀起了巨大的创新巨浪。
移民文化是这座城市创新的源泉。深圳城市性格就是创新,不知什么原因,尽管深圳90%以上是外来人,而这些人却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随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成长。当这座城市拥有了一个个光环时而高兴万分,当这座城市遇到困难,也随这座城市而焦虑万分。深圳人从骨子里有一种忧患意识,而且,忧患意识面之广,真情意切,十分罕见,而且是一种自发的意识群体。有一年深圳市的经济指标被苏州超过,全城都弥散着失落的情绪。如果全国有哪个第一,不是由深圳人所创造,大家的心理就怪怪的,都觉得难以接受,可见,深圳人争强意识、领先意识、责任意识,十分强烈。
惨痛的教训深圳人不会忘记。几次企业的搬迁对深圳产生冲击,爆发了一场产业革命。
20世纪90年中期,深圳的来料加工搬迁东莞,奠定了深圳追求高效,产业转型的基础。
1998年后,许多投资者纷纷登陆上海浦东,出现了深圳已经过时的说法,深圳出现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经济指标下降的局面,一时间深圳上下议论纷纷,压力重重,一向对深圳有成见的人也指手画脚,大加质疑。
2000年,深圳又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深圳大量外资外迁长江三角洲,这又等于在深圳身上抽血。
深圳怎么了?深圳人开始困惑,也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深圳命运的大讨论。面对长三角、珠三角迅猛发展的逼人气势,有人说“深圳过时了”,“特区不特了”;有人说深圳没有文化,“深圳只注重物质文明,不注意精神文明”,深圳的发展令人担忧,深圳领跑的地位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深圳主流精神、深圳领先地位也由此受到巨大冲击,这不仅关乎深圳人敢闯敢干精神的存亡,更关乎深圳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深圳的未来。
深圳就是深圳,深圳人不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开拓创新的品质,经过认真反思,义无反顾地继续选择走自主创新之路,继续在创新上开拓、进取,更坚定了走创新之路的信心,从此,深圳的创新成果不断,喜讯连连,深圳又找回以往的自信。高交会成了国际科技“大集”,文博会成为国际文化“庙会”,深圳继续领跑在全国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征途上。
4.学习与创新观念
创建深圳特区就是一条创新之路。本来什么都没有,却硬“杀出一条血路来”,在本没有路的地方,却硬闯出一条路来,这就是深圳的创新。深圳发展历史,每走一步都留下了创造与创新的脚印。
(1)政策创新启动了深圳外向型经济。
深圳创新的原创点就是政策创新,特区的建立,就是在毗邻香港的深圳,建立试验区,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在深圳借鉴国外实行于内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政策,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经验与模式。
许多在内地视为禁区的办法开始在深圳开始试验,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奖金制度,在今天看似寻常的东西,在当时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特区成立之初,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面对的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芜土地,怎么办?总设计师邓小平要求:“你们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时优惠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业来深圳“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等外向型经济,拉开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序幕。而如今,深圳已经实现了从加工车间到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的跨越,新思维、新模式、新创造成了今天深圳的代名词。其实,也正是这些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竞争力,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