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朗诵技巧
4951900000026

第26章 自由体诗歌的朗诵(1)

自由体诗歌是与古典格律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不受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写作、表达更自由,为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但这并不是说自由体诗歌朗诵创作没有规律可循,也并非没有限制,之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同时,受诗歌体裁的影响,这类诗歌朗诵也同样须要注意情感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

朗诵自由体诗歌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是朗诵好一切诗歌的必备基础性工作。较之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固有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手法,自由体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写作方式、题材内容更加多样,这对于朗诵者熟悉作品来说是一个挑战。

比如说,当我们拿到一首七言律诗时,即便没有通读全篇,也能知道诗歌共分四联八句,偶句押韵,诗句的音步一般是"二二三",而且由于我们耳濡目染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对诗人的气质性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只要在内容上对诗歌进一步加以熟悉并稍作调整,就能够进行初步的创作。

可是,当我们拿到一首自由体诗歌时,对于其行文的方式、句式的变化、音步的划分、诗作的文化背景(如外国诗歌)等等,未必能够在瞬间掌握殆尽,因此就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不外乎是熟悉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熟悉作品的内容,须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诗歌字面的意义以及诗歌的本意,等等。比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帆》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地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身子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

下面汹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才有安宁之邦!

从表面上看,诗歌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帆作为抒写的对象,但实际上帆只是一个意象,诗歌实际上表明诗人不愿在平庸安逸中生活,而愿意到风暴中去追求理想,这才是诗人的本意。这个工作就须要在熟悉作品的内容阶段来完成。

熟悉作品的形式,包括熟悉作品的段落或诗节的安排、诗行的编排组织、句式的长短等方面。比如,为了改变诗歌行进的节奏,有些表达完整语意的诗句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单元,并被编排在不同的诗行中,而熟悉作品时,就应该把这些分散的单元重新组合起来,以了解诗句的语意,并为下一步的开口朗诵作准备。

由此可见,熟悉作品直接影响着对诗作内容的了解和对诗歌形式的把握,并进一步影响着接下来的朗诵艺术创作。

二、划分层次

自由体诗歌有单节(段)的,也有多节(段)的。单节诗歌有时因篇幅较长、容量较大而须要划分成若干个小层次;多节诗歌有时又要根据内容关联的紧密程度而重新归并成若干个大的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语意更加清晰。

前者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54首)》(层次如"/"所示):

呵,美如果有真来添加光辉,

它就会显得更美,更美多少倍!

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还认为

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单看颜色的深度,那么野蔷薇

跟含有香味的玫瑰完全是一类,

野蔷薇自从被夏风吹开了蓓蕾,

也挂在枝头,也玩得如痴如醉:

但是它们的好处只在容貌上,

它们活着没人爱,也没人观赏

就悄然消亡。玫瑰就不是这样,

死了还可以提炼出多少芬芳:

可爱的美少年,你的美一旦消亡,

我的诗就把你的真提炼成奇香。

这首诗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前两行为一个层次,概括地说出有了"真"的"美"才更显得美;其余的为另一个层次,以玫瑰和蔷薇作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从朗诵的角度来说,后两行也可以划分出来单独成为一个层次,表明诗人对美少年的赞美。

后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层次如"/"所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共七节,可以分为三个大层次: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各为一个层次,第二到第六部分为一个层次。开头和结尾两节句式相同,文字相似,遥相呼应,起到了反复咏叹的作用,加深了诗歌的美感。中间一部分描绘了康桥柔美的景色,同时蕴涵着诗人无尽的眷恋之情。当然,中间部分为适应朗诵的需要也还可以再划分,如第六部分就可以单独划分为一个层次,表明诗人当时当地的心境。

三、安排停连

自由体诗歌有时会根据节奏的要求而重新编排诗行,这就使我们在原有作品的一个诗行中有可能看不到完整的句子,而需要上下句子重新组合,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单位;另外标点符号所在位置也须根据情况来考虑是处理成停顿还是连接起来;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则根据语意安排停顿;等等。有了以上这些情况,安排停连就成了自由体诗歌朗诵中重要的一环了。

比如戴望舒《雨巷》的第一节("一"表示连接,"/"表示停顿):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这节诗中,多处停连关系被改变了:"独自"与"彷徨在"相连;两个"悠长"相连;"我希望逢着"和"一个"相连;同时,原来几处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反而安排了停顿。重新组合了停连关系之后的诗句可以用如下的诗行来显示: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

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样处理后,朗诵起来语意就更加清晰晓畅了。当然,这只是为了朗诵的方便而作的处理,其前提就是在尽可能不改变原诗节奏的情况下作一些微调。

四、确定基调

基调是一篇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诵时是深沉坚定,还是悲愤凝重,是喜悦明快,还是豪放舒展,都应该在此时确定,这对于音色的调制、语气的变化等等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比如殷夫的《血字》写于1929年"五卅"运动四周年前夕。诗歌写了人们不会忘记血液写就的大字,人民将以更饱满的激情参加战斗,以此歌颂了"五卅"运动。诗歌的基调是雄浑激越的,以下几节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基调:

五卅哟!

立起来,在南京路走!

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尽头,

把你刚强的姿态投映到黄浦江口。

把你洪钟般的预言震动宇宙!今日他们的天堂,他日他们的地狱,今日我们的血液写成字,异日他们的泪水可入浴。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

我是时代的尖刺。

当然,确定基调后并不是说每一个诗句都保有这样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因为它只是从总的角度来说的,诗歌的其它诗句还可以体现出处于次要地位的色彩和分量。比如,同样是《血字》中的文字,还具有凝重悲愤的色彩,请看其前几节: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一一

润饰着一年一度......血液写成的大字,刻画着千万声的高呼,这个难忘的日子--几万个心灵暴怒......血液写成的大字,记录着冲突的经过,这个难忘的日子--狞笑着几多叛徒......

所以说,基调可以帮助人们更恰切地进行诗歌朗诵创作,为朗诵者指出了一个大致的创作方向;同时,确定基调不是束缚朗诵者的创造力,朗诵者可以在掌握基调的分寸火候上下功夫;此外,基调以外的色彩和分量的把握也是对朗诵者创造能力强弱的考验和检查。

五、感同身受

自由体诗歌的朗诵创作,要求朗诵者在身心两方面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感同身受。

诗歌朗诵创作包含着理性的分析过程,但主要的还是感性的展现过程,这在自由体诗歌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一,与理性的分析过程相比,朗诵时特别强调朗诵者要有心灵震颤和筋肉感觉。心灵震颤,表明朗诵者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其情绪或难以遏制,或无法排遣,朗诵者本人浸润在一种强烈的情绪变化状态中,这才是最佳的创作状态;筋肉感觉,则说明朗诵者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在其生理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心潮澎湃时,自己的心房犹如小鹿撞墙般"嗵嗵"作响,这也是感同身受的一个重要注解。

其二,与古典诗词的朗诵创作相比,自由体诗歌朗诵更强调切身感受。古典诗词的朗诵往往须唤起和引发朗诵者的历史感、宇宙感和时光的回溯感,朗诵者有一种"我就在"的感觉。而现代自由体诗歌朗诵则须朗诵者要有更强的现代感和主体性,朗诵者须立足今天,亲身投入,于是会有一种"我就是"的感觉。这同样要求朗诵者认真分析作品文本,并努力做到感同身受。

附:作品朗诵解读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朗诵解读]

这首诗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揭示了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

朗诵时注意体会老爷和叫化子心理状态的不同和一冷一热生理感觉上的差异。

诗歌的前部是叙述性的语气,后两句则具有议论的语气和抒情的语气。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朗诵解读]

写作这首诗时,作者远在日本,但他却时时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火热深厚的眷恋之情。

诗歌风格豪放明朗,形式整齐,注意朗诵出气势来,并注意表现出回环往复的韵律来。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莱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歌。全诗运用隐喻的手法,将那个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旧社会的现实比作一沟死水,并运用反语描绘了死水令人作呕的形象。

朗诵时要体现出强烈的讽刺意味,前四节要语出双关,通过延长关键字的字音时值、加大其音量等表达方法读出反语的意思。最后一节是直批死水的丑恶,要加大吐字力度,语气坚定。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朗诵解读]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怀的结晶。诗歌节奏紧凑,气势阔大。

朗诵时,不要急于开口,也不要一上来就以较快的语速进行。"有一句话"四个字可以缓慢而字字有力地表达出来,其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然后再加快语速将语意推进。

另外要善于蓄势,为了将那一句霹雳般的话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段。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朗诵解读]

这是一首色彩明丽而情调凄美的爱情诗。诗歌线索清晰,格式规整。朗诵时注意对整体结构的设计。全诗的总体色彩是柔和温婉的,即便是最后一节"我"与恋人再不能相见的现实也被描绘得凄美动人。

只有第四节的感情色彩比较特殊,要表现出风厉浪狂的大海的无情,以此反映出人物的多情,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意味。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朗诵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欧游归国途中写就的,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全诗幽静柔美,别绪绵绵,令人心驰神往,遐思无限。

朗诵时,前五节在描绘康桥柔美景色的同时蕴涵着诗人无尽的眷恋之情。第六节要表现出转折的意味,情绪随之低落下来。结尾与篇首遥相呼应,在似幻似真中结束,声音渐隐渐消。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朗诵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