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神话史
4934100000062

第62章 中国神话对文学的影响(3)

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神话,唐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李冗《独异志》也只有女娲兄妹结婚的简单记录;不过从近代发掘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砖画以及古籍中零星片断文字的记载看,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神话,至迟在汉代初年就已经广泛流传了。这段神话在如今西南好些少数民族中还继续流传着。有的改变了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未变。它们可能都是出于同源,连汉族的兄妹结婚神话也是从这个源头而来。名字未变的,我们在第十六章第三节中已略有论述,这里便不多说。变了名字的也不多说,只说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例。毛南族神话《盘和古》说,盘和古是两兄妹,二人种葫芦,结果实大如禾仓。后遇洪水,盘和古入葫芦避水。洪水退后,世上只剩盘、古兄妹二人。兄妹只好结婚,再造人类。其他都不足异,只是将古神话中的“盘古”一名,拆而为二,以为是再造人类的始祖,却是有点出奇。然而任昉《述异记》卷上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早已暗示我们:盘古氏是以兄妹而为夫妻的。那么盘古化身为盘和古两兄妹,两兄妹又结婚为夫妻,也是由来已早的一段神话传说,不足为异了。

在征服自然的神话当中,少数民族中普遍流传的,是射日射月神话,中国古代汉族神话则只有射日而无射月。射日英雄古籍记载有三个:一个是前面说的女娲,知道的人不多;一个是羿,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是尧,是根据王充《论衡》所引的《淮南子》,也不太受到注意。布依族古歌《十二个太阳》说,远古时期,天上忽然出了十二个太阳,红绿各半,有少年英雄叫年王的,背弓挟箭,去射太阳。第一箭便射下红太阳五个,第二箭又射下绿太阳五个,还有一个隐约在天边,一个夹在云缝中。年王打算吃过午饭再来射,他妈叫他不要射了,说剩下的太阳,“留一个晒谷子,留一个亮天下”,就是如今的太阳和月亮。这和《论衡》记叙的“尧射十日”的情景很相似;“年王”说不定正是“尧王”的音转。

此外如像水族神话《天皇烧泐虽》,它的末段就和唐代的《董永变文》非常相似。泐虽是水族古老的文字,据说是陆铎公公创造发明的,起初是成箱成垛,现在却只剩几百字。原来陆铎制作了文字,在家乡教授童蒙,学中有一小儿,乃是天上仙女和凡人所生的儿子,记忆特佳,读书三遍,便能背诵,陆铎想把全部学问本领都传授给他。天皇知道了,大为震恐,便设计假此小儿之手,烧毁泐虽,只剩压在砚台下面的一张纸未被烧毁,还有几百泐虽幸存下来。《董永变文》的末段也是这样:董永和天女所生的儿子董仲,由于卖卦先生孙膑叫他去觅得了阿孃(母亲),阿孃怕孙膑泄露天机,将一个金瓶交给儿子转送孙膑,金瓶忽然起火,把孙膑一切卦书都烧掉了,只剩六十张破纸,“因此不知天上事,总为董(仲)觅阿孃”。看来前者可能是受了后者的影响。

侗族民间神话《董永卖身葬父》,整个故事情节大略都和古代汉族文献的记载相同。末段也是这么说,董永和仙女所生的儿子董尚秋,受了学堂老师的教导,寻到他的母亲,母亲恼怒老师泄露天机,给予尚秋一个火宝,尚秋将火宝带回学堂,扔在课堂里,学堂全被焚毁。内有一百二十花甲被焚上天,被鹰和鸦各吞去六十。后来鹰将所吞的吐出,所以人间但有六十花甲。鸦不肯吐,唯允许替人们报凶信,人有灾难,便来“哇哇”地告诉他。这恐怕是古代神话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演变的结果,比一般的影响又进了—步。

董永神话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它的整个故事情节,对好些少数民族民间神话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像彝族传述的《无娘星》,也有人神恋爱、生子觅母及烧天书等情节,不过末尾说仙女的儿子拉普种葫芦籽发芽抽藤、攀缘上天、往觅其母,后遂不归,化为北斗七星中最远的一颗小星,彝族人叫做“无娘星”,却是这个故事的变异。又如像哈尼族传述的《哈尼族为什么没有文字》,也有卖柴郎娶天上第十仙女为妻,财主苏阿爬设计害死卖柴郎,谋夺仙女为己妻,仙女逃返天上,将其子木嘎托人抚养。木嘎入学读书,得师母指示觅得其母,母与一红葫芦,木嘎带回学堂,苏阿爬来夺葫芦,葫芦爆裂起火,苏阿爬与学堂都被烧作灰烬,只剩老师砚下所压专论地府事情的一张纸还在,就是如今哈尼族所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贝玛”文等等这样一些情节。看得出来,基本上还是董永神话的格局,又加上某些地区性的变异。

还有秦始皇赶山鞭神话,也是影响较大的神话。赶山鞭之说虽然起自近代,它的来源却是很早。六朝梁殷芸的《小说》里,就有神人鞭石,为秦始皇造石桥的说法;五代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也写了钟山渔人钓得秦始皇驱山铎,其结果是“有声如霹雳,天昼晦,钟山一面摧崩五百余丈,渔人皆沉舟落水”。因而近代所传秦始皇有赶山鞭,就不足为异了。受这一神话影响的,有彝族民间神话《石林的传说》①。神话说,古时有哥自天神,行到路南,见彝族人民生活困苦,想改变山岭为平地,便在夜间拿鞭子驱赶石头,亲自肩挑泥土,想在天亮以前赶到长湖,用石头和泥土将长湖拦截起来,那么路南的高山都将化做平地了。殊不知这计划被一个早起推豆腐的撒尼老母所破坏。老母见巨石奔来,骇极,打算呼唤她的女儿。女儿在公房嬉戏未回,留下话说听见鸡叫便回来。老母便敲簸箕逗引鸡,鸡扇动翅膀,开始鸣叫。大石头都站立起来,竖起耳朵听,知道是鸡鸣,便骇得头僵腿硬,不能行步。天神发怒,拿鞭子抽打石头,石头却已经化为石林了。还有侗族民间传说《吴勉》,说吴勉有神鞭,能鞭石开路。十八岁的时候,黎平大旱,官逼民反,侗家武装抗粮,吴勉率领起义军和皇帝的军队作战,反遭失败,皇帝发十万大军来擒吴勉。吴勉鞭石而行,打算在八洛河上游筑起一道拦河大坝,皇帝军来,便挖开堤坝用水灌他。殊不知走到信洞,便被一个无知的少女一语道破。吴勉说他赶的是猪和羊,少女却说全是石头,这一下所有的石头便都不能动弹了,于是就在那里化做了一座高耸、绵延、险峻的石山,人称它为“吴勉岩”。这两个故事内容情节类似,和古神话里所说的秦皇驱山填海,有些山为法术所破,中途不能行走便定在那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看来它们间的传承关系也是可以肯定的。

除此而外,古代神话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淮南子·览冥篇》),纳西族神话有《崇仁抛鼎寻不死药》,也是往西方去寻找,寻到了延寿草和回生水,吃了可以起死回生;古代神话有“公冶长解鸟语”(晋代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布依族民间也有公冶长知鸟兽昆虫语言的传说;又汉族民间有《望娘滩》神话,侗族民间也有《望娘滩》神话;汉族民间有《十兄弟》传说,彝族和土家族也有《九兄弟》或《八兄弟》传说;等等。当然不会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民族间文化交流、彼此影响的结果,看来后者或直接或间接受到前者影响的可能性更要大些。

代后记我眼中的父亲袁珂袁思成中国神话之所以可与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古巴比伦神话媲美而又自成一支独具体系的神话,这是与父亲袁珂数十年的艰苦卓绝努力分不开的,父亲使它昂首阔步走向了世界。

中国神话是一笔古老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数千年来未曾有人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致使我们这个拥有神话资料最丰富的国度,蒙受着被外国人视为“没有神话的国家”的不白之冤和奇耻大辱。父亲十分清楚自己所要攀登的中国神话学的巅峰是如此的陡峭险峻、步步荆棘,但他怀着对祖国民族文化的一片赤子之情,六十年如一日“博观泛览,手不释卷,焚膏继晷,恒兀穷年”甘坐冷板凳,埋头钻研神话,把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流光溢彩。换而言之,将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而零散的资料熔铸成了一个具有系统的整体,他终于攀登上了这座曾令无数代人望而却步的高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创建了中国神话学宏观构架,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茅盾先生是中国神话的开山祖师之一,早在1929年1月上海世界书局就出版了他的《中国神话研究ABC》。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学术专著。谁都知道他是中国文坛的巨匠,他又为何偏偏要写这部专著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西方学者对中国神话理解得很肤浅甚至很荒谬,如有学者所用的神话资料竟全部出自《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更有荒唐的论调,认为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非常早的阶段就已经呈停滞状态,因而不能产生像希腊、北欧那样丰富的神话。他对这些不符合起码科学要求的论点深感不满,所以撰写了这部专著,用神话学的观点,在叙述世界各民族神话的同时,努力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揭示出它们与世界各国神话的共同性,此书对提高中国神话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茅盾先生曾在1978年10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重印〈中国神话研究ABC〉感赋》一诗,大发肺腑之言:“五十年前流亡日,文坛争论正喧阗。聊驱蚊蚋搜神话,不料专家出后贤。病眼迷离感慨多,椎轮大辂竟如何。少年锐气今消歇,仰望专家阿弥陀。”此处专家指袁珂。茅盾先生的期许与赞赏让父亲深受感动,父亲表示在神话研究上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心。

父亲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辛勤耕耘,填海追日六十年,可称得上高质、高产。八百万字的著作,其中不少作品被译成了日、俄、英、德、法、西班牙、韩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宏扬华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