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老庄学管理:最有中国味的管理之道
4933500000013

第13章 无用之用:换个角度废材也可以有大用(3)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企业间的竞争对企业的机制建设有着很强烈的刺激作用,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市场拉动租用。譬如供求关系对物价的调节作用,当一种原材料数量稀缺的时候,价格就会因为供不应求而上升,只不过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自然越低越好,于是他们就会积极寻求那些价格低廉的新原料作为替代品。如果生产的程序过于庞杂或是成本过高时,生产者也会尽量想办法去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便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上所说的都是市场刺激企业创新的例子。市场激烈的竞争让每个企业都纷纷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经营理念创新十分重视,企业总在追求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这也使得创新能力常常被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多时候是由企业的市场地位来证明和决定的。

第二,制度的激励。

制度的激励作用指的是企业通过制度激发员工认真思考、力求创新的积极性的做法。制度激励作用能使企业走上持续创新的道路,并实现其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在制度的激励上最经常使用的方式是现金奖励、提升职位等等,管理者通过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员工锐意创新,再为自己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员工在激励下也能够积极创新,企业也会因此转变为—个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

曾有一家生产日化产品的公司,它的主要产品是牙膏。这家公司所生产出的牙膏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可是销售额却久久未提升。总经理为此很是不解,于是召集全体员工共同商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大会上,员工们议论纷纷,却没有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总经理此刻只能感到无奈,准备散会。这时候突然有一位手上拿着一张纸的员工站了起来,他告诉总经理:“我把我的解决方法写在了这张纸上,要是我能够让公司的牙膏销量大增,您就给我10万元奖金;假如我的办法一点用都没有,那我绝不要您一分钱。”总经理听了以后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他接过了那张纸,展开一看,不禁喜上眉梢,当即就给那位员工奖励了10万元。究竟这纸上写了什么呢?原来那张纸上写的是“把牙膏瓶口直径扩大一毫米”,总经理接受了这个员工的建议,立即将这个方案用于改进自己的产品,很快该公司的牙膏在半年内销售额提高了55%。

管理者不能忽视创新的力量的存在,这就必须从内部的制度来保证员工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发挥每个人员工的创造潜能。

第三,科技的促进。

科技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而言往往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企业的创新是离不开科技的促进作用的。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来自于需求,在需要以科技进步来推进自身发展的企业,通常都非常关注市场需求,任何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首先就要重视先进科技水平。在企业创新当中先进的科技水平是必不可少的,科技创新尅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举美国的吉列公司为例吧。

1901年,吉列公司由坎普?吉列在美国创立,吉列公司凭借着持续的创新能力闯入了国际市场,一片小小的剃须刀在此后的一百年当中都持续受到消费者的喜爱。2005年,吉列公司被宝洁收购,相继又推出了最早的安全刮胡刀套件,用全自动刀磨机生产的改进刮胡刀,镀金刮胡刀片,“得伯特”女用安全刀、单面安全刮胡刀,吉列无刷刮胡膏,吉列薄刀片,电动刮胡刀,超级兰吉列刀片,可调盒式刮胡刀、超级不锈钢刀片、增塑刀片、女用削发刀等数十种科技产品,可谓是硕果累累。

吉列公司的产品尽管只是小小的刮胡刀,但要进行不断科技创新,同样可以保持在市场上百年不衰,同时还能赢得国际市场和世界级的地位。企业如若无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势必会失去创造自我价值,占据市场的机会。

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市场的拉动、制度的激励还有科技的进步,三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但从根本上来说,根本的推动力还在于创新,它几乎可以成为了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内在尺度。企业最关注的无非就是利润、竞争,而创新始终是创造利润,提高竞争能力的第一动力。张维迎教授就曾说过:“正是在利润目标的刺激下……企业家才从事创新活动,没有创新活动,企业就会缺乏生产经营的内动力,企业也会因此缺乏竞争力。在传统观念看来,为‘赚钱’而从事创新,也许是一种不合道义的行为,但对企业家而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策略6:树立核心竞争力

企业创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让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去,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不能不注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切都关乎创新的能力。

企业管理者的国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承受更重的责任,能更周全地考虑问题,包括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管理模式、决策等等,这些都和企业的发展有关。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就曾指出:“伟大的企业家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处心积虑。”郎教授所说的“处心积虑”,实际上说明了管理者必须有周密的考虑,从员工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

企业发展壮大根本上来说还是依靠核心价值,它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经历市场浪潮的洗礼后仍旧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试想一下,一个拥有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核心意义的企业,在缺少改变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惨遭淘汰。

惠普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曾经说过:“回首一生的工作,最值得骄傲的大概就是我创建了这样一家公司,它凭着自己的价值、实践和成功给全世界公司的运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惠普方式”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念早被众多管理者所认同,作为一种很先进的管理模式,“惠普方式”告诉了所有管理者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企业本身要远比产品重要得多。企业的核心价值所涵盖的内容很是丰富,包含了社会责任感、对个人的尊重、技术贡献等等。这就是说,对企业而言利润固然重要,但毕竟像是人体内的血与水,即便对维持生命来说非常重要,终究取代不了生命本身。

美国默克公司曾针对“河盲症”研发过一种药品。“河盲症”是一种在拉丁美洲很多偏远地区常见的疾病,不少患上这种疾病的人因贫穷而无法治愈。默克公司最初的打算是在产品通过检验后,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来资助这些病人。只可惜在药品研发成功后,却始终没有一家政府机构出面打算购买该药品。最后,默克公司决定免费给那些病人赠送药品,公司还派专人进行分发,确保药品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

默克公司是慈善机构吗?当然不是。事实上默克公司此举不过是在向市场宣传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挽救和改善生命。二战后,默克公司又有惊人之举,链霉素在默克公司的引入下进入了日本,彻底帮助日本国民消灭了肺结核病,而这一切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如今,默克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日本国内的最大美国制药公司,发展至此的默克公司绝非偶然。

技术随时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依赖技术发展的企业自然也不能总是停滞不前。时代发展说明企业的生产目标、产品生产线、产品的标准以及企业的经营策略、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授权方式等等都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只不过变化中不包括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在于以不变应万变。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刺激企业进步呢?

第一,企业在拥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更为重要。

第二,坚持核心价值观不等于止步不前,而是要在坚守的同时随市场变化不断转变商业策略和运营方式以适应市场发展。企业发展的目标要尽可能地和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但同时坚持创新意识,努力去实现它。

迪斯尼公司在核心价值观上的一向都表现出对创意的执著,对细节的迷恋、对嘲讽的憎恶以及对“迪斯尼神话”的维护,并在此基础上时时转变自己的经营策略。无论是卡通片还是大型的动画故事片,从大家熟知的米老鼠俱乐部到风靡一时的迪斯尼世界,从迪斯尼乐园到沃尔特?迪斯尼世界,还有EPCOT中心。每一次变化都说明了迪斯尼公司的一次让人惊喜的进步,迪斯尼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孩子们带来了实现童年梦想的可能,每个孩子都和迪斯尼之间有着说不尽的快乐和回忆。

第三,变革和创新和恪守核心价值观之间并不冲突,二者可以同时进行。有变革,有坚持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力量。企业的活动保证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被迅速淘汰。变革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要学会把握其有利的一面,企业才能时时通过更新自己的产品和生产流程,促使公司站在市场的最前沿。

1976年,柯达公司因制造出全球的首部数码相机而闻名,后又在1991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数码相机。柯达在那段时间里给自己的企业定下了“让照相变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的愿景,却在不久以后由于传统胶卷市场高额利润不舍放弃传统相机,而忽略了数码相机的技术商业化。这也使得这一发明了数码相机的公司在发明后的三十年里仍旧把推行传统胶卷作为自己企业的主营业务。

可当数码时代到来时,柯达的很多竞争对手都积极投入了数码相机技术的研发当中,只有柯达一家公司依旧沉迷在传统的胶卷相机业务中。新世纪到来,柯达才发现自己已经几乎被排挤出了相机市场,此刻的柯达想到了转型,但为时已晚一路走来,转型十分不顺利。柯达这个曾经的行业巨头,在新技术面前却落得一个“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实现盈利”的尴尬局面。

企业的壮大和衰落都不是没有理由,纵观国内外就会发展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例如一度强大的雷曼兄弟等大企业的“陨落”,从外在的原因分析的话,不乏有市场竞争的恶化、全球经济的衰退等因素的影响,究其深层原因的话,还在于他们无法在恪守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与时俱进,保持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变革活力,转变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最终结果必定是如此凄惨。因此,创新模式之所以被人反复强调,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创新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策略7:从无用到有用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总用一种标准去衡量事物似乎略显偏颇。在人才的评价上更是如此,一刀切的方式不适用于不同人才,即便是同一人才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也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有时候一个对自己很有用的人,却不一定对企业有用,而一个企业很有贡献的人却不一定对自己有用。

美国曾有一家化学公司,花了2.5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新建了一座工厂,工厂建成以后就交由一家远在巴西的工厂管理者负责。之所以如此,公司考虑到这个管理者在巴西的业绩一直都非常好,且因为长期从事技术工作,有不错的业务经验,所以公司很信任他可以引领这个新建的企业做得红红火火。只可惜结果事与愿违,他虽然是个很懂技术的人,却不懂如何处理公关关系,也不懂市场经济的特点,哪怕是起码的定价策略都难以定夺。

最后公司总部的“放心”带来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新建的印尼工厂迟迟不能开工,开工了以后产品在市场上也销路很差,最后总部只好忍痛割爱,将这家工厂移到另一个国家去重新经营,但不论怎样前提的投资已经收不回来了。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次工商界聚会当中,几个大老板坐在一起开始谈论自己的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说:“我正打算炒掉我手下三个很不成器的员工呢。”

“怎么了,他们怎么就不成器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另一位老板问道。

“一个成天只会吹毛求疵,另一个是杞人忧天,终日惶惶不安,还有最后一个混水摸鱼,整天在外面闲晃。”

第二个听完以后想了想说:“既然你想把他们炒掉,那就把他们三人让给我吧。”

不久,三个员工就到了新的公司去报到,新老板给他们分配了新的任务,喜欢吹毛求疵的人被安排去负责产品的品质,总是杞人忧天的人专门负责公司安全保卫及保安系统的管理;喜欢混水摸鱼的人,新老板给他的任务是负责商品宣传,成天在外跑业务。三个人听完,觉得自己都很能胜任新分配的工作,于是干劲十足,大为兴奋。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两个老板又碰面了,第一个老板问第二个老板那三个人怎么样,第二个老板说:“他们在工作上表现都很突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正因为他们来了我的公司,公司的盈利直线上升。”

这个故事很多人听完以后总是一笑了之,可对于高明的管理者来说,却可以从中悟出很大的道理。

《淮南子?说山训》中提到:“得鸟者,罗之一目。然张一目之罗,终不能得鸟矣。”说的意思是,人用网捕鸟,捕到鸟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网眼,却每次都要张开一整张网去,若是只用那其中的一个,是怎么都捕不到的。这句话的道理说的是,其他那些看似无用的网眼却也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无用不过相对的,“材”与“非材”并非绝对,只要给足一定的条件,无用是会转化为有用的,甚至是大作用。无用转变为有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所以对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来说,挖掘出优秀的人才,不过就是把那些曾经被人们视为无用的普通人身上的发光点挖掘出来,或是科学合理使用那些与自已有隔阂或者看似对自己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