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乾隆
4915500000020

第20章 审美意趣(3)

坐落在京城西北的"荒烟蔓草映寒流"的圆明园遗址近来已着手补缀修饰,以招徕中外游客。然而,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今天整个圆明园象征的远瀛观的残雕断砌,国人却多主张留给炎黄子孙世代凭吊。远瀛观大概是圆明园中最经得起历史磨难的宏伟坚固的建筑了,连英法联军灭绝中华文明的熊熊烈火也未能将它化为乌有。游人散尽后,夕阳残照下,这片残而不仆,突兀特立的废墟似乎又沉醉在昔日十全圣主乾隆皇帝驾临观看"大水法"(喷泉)的回忆中了。

远瀛观在那时不过是圆明园的附园长春园北部的一组欧式宫殿的一部分,这组欧式宫殿通常被人们称为"西洋楼"。

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二年,而在此之前,圆明园中就有了仿"泰西"水法而修的"水木明瑟"。"水木明瑟"这处景点之所以使人感到有一种林瑟瑟、水泠泠、天籁遥闻的幽静神秘意境,是因为仿西洋"水法",将水引入了室中。乾隆十二年,皇帝在欣赏一幅西洋铜版画时,对欧洲园林中的喷泉产生了兴趣,于是让随侍在旁的西洋传教士郎世宁向他作一解说。

郎世宁,意大利人,名约瑟·迦斯提里阿纳,十九岁时加入了天主教的一个教派--耶稣会,开始为教堂作画,技艺日臻精湛,后来为耶稣会向海外传教的计划所激励,自告奋勇前往中国,康熙五十四年抵达澳门,随即奉命进京,以三跪九叩大礼觐见康熙皇帝,从此开始了身历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师生涯。为了实现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传播上帝福音的理想,这位二十七岁的意大利青年像其他来华的耶稣会教士一样,为使中国人感到亲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郎世宁,而他的艺术才能正是在雅好艺术、垂青西洋技法的乾隆皇帝即位后,才受到激赏,并发挥到了极致。

当皇上亲切询问时,郎世宁尽其所知,详细地描述了西洋园林中的喷泉,不过他也如实地告诉皇帝,喷泉的制作,涉及机械物理等广泛的学问,这并非自己所长。"难道宫中就没有一两个西洋人擅长此道吗?"皇上急切地问。"是,当然会有。"郎世宁肯定地做了回答。乾隆沉吟片刻,即退入寝宫,据其他传教士的记载:"清帝甫退入私殿,一内侍出而告彼(郎世宁):"若有欧洲人,能担任制造喷水池者,明日彼应即使其高升。"即命令彼,任意出价,寻觅能办此事之人。于是,大众全注目于神父蒋友仁。"

蒋友仁,法国人,也是耶稣会士,他比郎世宁小二十七岁,来华也晚得多,那是在乾隆九年的时候。蒋氏精研天文、历法,对机械之类也独擅其长,因此在宫中供事的传教士们自然"全注目"于他。当乾隆皇帝召见他,说明准备建造西式宫殿,并在宫外配置西洋"水法"(喷泉),想让他设计并建造时,蒋友仁曾自陈才力不足胜任,不过皇帝仍让他勉为其难,宫殿部分可由郎世宁画图设计。蒋友仁终于应允了。据宫中传教士记载:"清帝大为喜悦,且谓即时颁发命令,凡被调遣工人,所为之事,均须遵照实行。"蒋友仁亦不负乾隆所望,很快呈献上了第一座西式建筑蓝图,据说"极合清帝之心意,清帝命人将其送至私室,以便暇时熟观谛审,因此且决意建筑一欧式之宫殿,亲自于花园中择定地址,且命教士郎世宁与神父蒋友仁协力合作,绘一结构大略之蓝图。"

这乾隆亲自择定的地址,即圆明园附园长春园北部的一东西狭长地带。

长春园原址为圆明园之东的水磨村。乾隆时始拓为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当第一座西洋楼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后,乾隆"每日均来观察,且时常发问",乾隆皇帝曾指示这座后来名为"谐奇趣"的西洋楼的游廊等处要画西洋油画。当年秋天,第一座西洋楼及楼前的喷泉完工,对这座西洋楼最西面的一组建筑,且看后人的描述:

谐奇趣楼前有一巨大的海棠式喷水池,这条大石鱼居池中,口内喷出的水柱高达五丈,周围有四只铜羊、十只铜雁,口中射出束束水柱成曲线落入池中。乾隆遂以"天谐奇趣"之意,取名"谐奇趣"。这里是皇帝欣赏音乐和喷泉之处,乐队演奏的,有说是蒙、回、西域乐,有说是西洋乐。

当时,西洋水法成功一事,乃宫中之一奇闻,并由宫中渐渐传至满朝,正当蒋友仁功成名就,可以稍作休息的时候,不料乾隆开始命令他筹划建设另一西洋宫殿及水法。这第二座宫殿即后来被命名为"海晏堂"的最大的一座西洋楼。在外国传教士的笔下,它前面的喷泉真可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相媲美:

另一所巨大宏丽之欧式新宫殿,其中花园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所能幻想,宏伟奇特之喷泉应有尽有……最大者与凡尔赛王宫,及圣克劳教堂之喷泉颇足并驾。当清帝坐于宝座之上,望见左右两边,有两座巨大之水塔及附属物。前面复有喷泉环集,其分配之法,颇费匠心。又有一游戏表现战争之状,于池内、岸边、岩顶,及随处适宜之地点,杂放鱼鸟及各种动物,若随意乱放者,形成一半圆形,其状乃愈村野乃愈悦目。但最使蒋氏感觉繁苦者,即此第二座宫殿脚下这喷水管口。因华人以十二兽类分别代表一日十二时辰,彼遂制一时计,继续喷射清泉,无时或断,每二小时之内,有一兽口中涌射喷泉,他兽继之,轮流如此,周而复始。

然而,今天人们看到的远瀛观残垣断壁,不过是蒋友仁、郎世宁等西洋传教士设计并指导建筑的第三座西洋楼的劫后余灰而已。远瀛观这组建筑在海晏堂东邻,从南北中轴线上它可分为三部分:北部是主体建筑远瀛观,坐落于巨石砌成的高台上,坐北朝南,汉白玉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在这座金碧辉煌的西洋宫殿里,盛陈着珍宝名画,据说壁上还悬挂着法王路易十五赠送的挂毯;中部是称为"大水法"的半圆形水池,紧靠在远瀛观台基之下,喷水池中有一作奔跑状的铜鹿,两旁各有铜狗十只,个个活灵活现,仿佛正在合围猎捕铜鹿;南部则是乾隆皇帝观赏喷泉之所在,故称"观水法",在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上,安设着皇帝的宝座,宝座后竖立着五面石刻屏风,有纹饰精致、表现各种武器陈设的浮雕,雕有刀、剑、胸甲和胄盔等等。每当皇帝到来时,所有蓄水池同时给水,强大的水柱从铜狗口中喷出,一齐射向铜鹿,而同时两只鹿角也向空中喷水,此景因此称为"十狗逐鹿"。

除了上面提到的谐奇趣、海晏堂和远瀛观之外,长春园北部成带状展开的西洋楼建筑,还包括养雀笼、方外观、蓄水楼、万花阵、花园门、线法桥、线法山、线法山正门、方河、线法东门和线法墙等西洋楼和园林小品。这些建筑从乾隆十二年动工,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完成。

从总体风格讲,西洋楼无疑是欧洲风格的,但这种异国情调的园林建筑之所以能在中土植根,说到底是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审美趣味的认可才能实现。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只能通过远瀛观的残雕断砌,来追寻这位风流儒雅帝王的西洋意趣了。

垂青西洋技法

乾隆皇帝钟情西洋艺术,不仅表现在建筑上,他的兴趣是广泛的,诸如音乐、钟表、玩具,特别是绘画,都曾强烈地吸引过他。

乾隆六年准备续修《律吕正义》,乾隆让主持这项工作的乐部大臣张照去请教长期供奉内廷、而且在康熙时参与过纂修《律吕正义》的西洋乐师德里格(意大利人)、魏继晋(德国人)和鲁仲贤(波希米亚人)。张照遵旨考察了他们的西洋乐器,听了他们的演奏,对之评价不高。皇帝的兴致并没有被张照这一盆冷水浇得低落下来,仍让魏继晋与鲁仲贤合作歌词和乐曲十六篇,在西苑瀛台教授琴谱,而且还让他们教小太监学习"大拉琴"(似为大提琴)和"小拉琴"(似为小提琴),以便让居于深宫的女眷们也领略一点带有异国风情的乐曲。

乾隆皇帝对西洋钟表的爱好和搜集达到近乎狂热的程度。那时西洋钟表主要来源于与洋商打交道的粤海关监督采办、外国来华使臣进贡以及封疆大臣、盐政织造们的年节孝敬。他对西洋钟表的热衷,终其一生而不懈,除设法搜求地道的进口钟表及广式、苏式钟表外,还在圆明园中特备"钟房"(又名做钟处),其中有一位名叫西澄元的洋教士因工于机械,最受青睐,旁人因而称之"西老爷"。

这位西老爷不仅会做洋钟洋表,还善于做装有机械发条的玩具。然而最令皇帝激赏叫绝的当属"万年欢"了。这是由郎世宁参与设计外观,皇帝亲自指示"水法座子改铜胎撒镀金,鸳鸯做珐琅的"一件机械人表演戏剧的超大型玩具,是专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制造的。"万年欢"制成献上后,皇太后果然兴味盎然,赞不绝口,参与设计、制造的洋人们因而得到优厚的赏赐。

应该说乾隆皇帝对西洋建筑、音乐、钟表和玩具所表现出来的趣味,不过仅仅停留在欣赏的肤浅层次,然而,对西洋绘画则不然,他不仅能道出其艺术上的短长,而且挟天子之力,引导以朗世宁为代表的、由中外著名画家组成的群体,创造出了一种融贯中西的新体绘画风格。

在故宫养心殿西暖阁有一著名的"三希堂",在这大约八平方米的斗室的西墙上,可以看到长、宽各约两米的一幅巨画,画面正中是一个通往花园的月亮门,花园中有两位身着大袖宽袍、儒者模样打扮的人,其中面容富贵慈祥者就是乾隆皇帝。他手里拿着一枝梅花,神态怡然自得。这幅画人物头像用西洋画法,背景和服饰则是中国传统绘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画家采用了所谓"焦点透视法",画面两侧的花格窗户和铺有花砖的通往花园过道的延长线都集中到花园深处的某一点,从而产生了画面深远无际的艺术效果。这种画法在起稿时,先要在画面上确定"灭点",然后用线拉出线条来,所以当时人把这种"定点引线之法"所绘之画称为"线法画"。三希堂中这幅画的主要作者,就是清代线法画的创始人和传播者,也是最有权威的线法画大师郎世宁。

郎世宁曾为皇帝设计西洋楼,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绘画。他画线法画,也画西洋油画,这位绘画大师作画以中国笔墨、颜色、绢纸为工具和材料,参以西洋画技,画出的人物肖像、静物写生色彩有浓淡明暗之分,极富立体感,乾隆皇帝名之为"凹凸丹青法"。郎世宁所绘《十骏图》共十轴,俱长一丈六尺六寸、宽九尺八寸五分,乾隆八年皇帝让翰林们评定等次,张照等将十幅骏马图都评为上等。乾隆十三年准噶尔蒙古进贡良马,皇帝见这些西域良马夭矫如龙,于是命郎世宁等又画了《大宛骝图》、《红玉座图》和《如意骋图》三轴,续入《十骏图》。这年夏天,皇帝在《龙马歌题郎世宁所画》这首诗中,把郎世宁誉为曹霸、韩干再世的"神笔",并生动地描述了他极为欣赏的、画技绝伦的马图。

乾隆三十一年,年近八旬的郎世宁客死中国,乾隆命追赠侍郎衔,赏银三百两,隆重办理丧事。郎氏葬于京西阜成门外葡萄牙传教士墓地中。

郎世宁为了主的事业,万里迢迢来到了中国,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他遭逢人间圣主--乾隆皇帝,从而把西方的艺术和华夏古老的艺术融合在一起。郎世宁之所以能蒙受皇帝的垂爱,似乎是他不仅适应了宫中刻板而单调的生活,而且也在于他有意识地改变了自己固有的画风,以迎合乾隆的审美情趣。乾隆皇帝赞誉郎世宁为"神笔","写真世宁擅","写真无过其右者",主要是欣赏他所代表的为中国画所不具备的西洋画写实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