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4914800000005

第5章 亲恩(1)

亲恩一个人在母亲体内经过十月怀胎,到出生人间的这段过程,除了必须经过十个月的挣扎外,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更是扯母心肝,踩母亲的胯骨,如千刀搅割、万箭穿心一样,使母亲痛苦不堪,受尽折磨。

除了母亲怀孕、生产时所受的苦难以外,子女出生后,父母又用什么样的心来养育子女呢?

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母亲怀胎除了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苦难外,再深入分析,还有十种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

母亲为保住肚里的小生命,必须战战兢兢地悬着一颗心,生怕一不小心,胎儿会保不住。所以从怀孕第一个月起,就必须付出全部的心力来保护胎儿。

第二,临产受苦恩。我们的生命能来到人间,是因为与父母结了很深的缘,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如果是恶缘,从怀胎第一个月就开始折磨母亲,尤其到快生产的时刻,有人阵痛了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还无法顺产,做母亲的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拼着自己的生命,挣扎在死亡边缘上。中国人看待亲子关系,大都归诸于密切的因缘,尤其佛教分析亲与子的因缘更是深入。

也因为亲与子有了这份深切且奥妙的因缘,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孝"道。而西方人认为父母与子女就如同种树,把种子种下,随后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后就脱离树木。所以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讲的是一个"爱"字。

西方人的孩子出生后,就被训练得独立自主。等到孩子长大,让他们受教育,做父母的尽完应尽的责任,对孩子就完全采取自由放任及独立自主的心态,所以亲子之间的感情通常较为淡薄。正因为这种心态和这种社会环境,所以子女对父母也没有扶养的义务,父母年老了,只好自己到老人院居住,还好西方国家的老人福利制度办得很好。

反观中国人,孩子出生后,大多数的母亲就一刻也不离手,双手怀抱着孩子,好像母子之情永远都无法分开,这份浓郁的亲情让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转化为一份孝思。

其实,东西方的女性在怀胎时并无两样,但是他们的观念、习惯与我们的有所不同。父母有爱子女的责任,但子女是不是能爱父母,那就要看他们的心了!

佛陀说人性本善,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刻体念父母恩啊!亲与子是因缘,承过去的业因牵引,结下了父母子女的因和缘。现在是承受过去的因缘、业力,未来也将承续牵引的业果。所以我们不只要有因果的观念,还要有因缘的观念,因缘果报是不断循环的。父母爱护子女是因,我们孝养父母是果,这就是善业的因缘果报。

第三,生子忘忧恩。过去医学不发达,每逢难产时,往往赔上一条命。妇女怀孕后,时时担心生产会有危险,连家属也是抱持一颗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来临时的欢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虑。

第四,咽苦吐甘恩。现代的人都比较讲究卫生,奶瓶用过就要消毒,吃东西也经过选择,照顾孩子也用卫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而以前的农业社会,并没有所谓的婴儿食品,孩子牙齿未长出前,都是由母亲先把食物嚼烂后,再放进孩子口中喂食。虽然以目前的观点来看是不卫生,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则是亲情的流露啊!即使母亲肚子再饿,她总是以孩子为优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烂,再吐出来给孩子吃。

第五,回干就湿恩。现代人讲究生活品质,婴儿都用纸尿布。以前没有纸尿布,孩子的尿布都裁取旧衣服或破被单制成。孩子尿湿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换下后还需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湿而啼哭,做母亲的就起床为孩子换尿布。有时候孩子不只尿湿了,把床铺也弄湿,母亲就把孩子移到干爽舒适的地方睡,阴湿的地方则自己睡。

现代的人,已逐渐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只晓得细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少有人会以同样的心来回馈父母亲。子女稍微发烧、耳热,就寸步不离地整夜守护床前,不知疲倦。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病了却不甚关心;甚至有些兄弟姊妹众多者还会互相推诿,连父母亲的住院费,还都彼此斤斤计较要花多少钱。或是借口太忙,无法留在医院照顾。

前几天我到医院,有位老太太告诉我,她住院后儿媳都不来照顾她。我说:"年轻人嘛!太忙了。"她回答:"儿子忙,但媳妇送孙子上学后,就没事了啊!她就是不愿意来照顾我。"这位老太太每晚吵吵闹闹,弄得同病房的人都不得安宁。不过这也难怪她,因为她心理不得平衡啊!

我们初来人间,母亲为子女所受的折磨,和父亲对孩子的关怀,这份恩德可说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关心,是从怀胎第一个月就开始,直到子女长大年老了,还是一样的关心。为人父母者,照顾子女那份至情至爱的心,总是比为人子女照顾父母的心恒久啊!真是令人感叹啊!

人身难得,因缘不可思议,芸芸众生,哪一位不曾做过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生身父母呢?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感恩。

学佛就是反观自性,如果是在家人,父母公婆还在堂的话,就要赶快尽子媳的本分,好好奉养孝敬;若已出家,就该利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奉献给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报父母恩、众生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

母亲的乳汁是人体所需营养转化的精华,所以古人说吸食母亲的乳汁,就好像是在吸食母亲的血一样。母乳含在婴儿的口中,这份母子之情是多么的贴心啊!现在的人大多以牛奶来代替母乳,难怪母子间的亲情愈来愈淡薄。

第七,洗濯不净恩。以前的人不像现在这么享受,纸尿布用完一丢就没事了;必须把又脏又臭的尿布,洗净了再用。所以当母亲的很辛苦,随时都在清洗孩子换下的衣物,这份爱护照顾之恩多伟大啊!

第八,远行忆念恩。孩子从一出生,父母亲对他的牵挂就不曾间断,即使孩子的岁数已经七老八十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个孩子。无论孩子到哪里、离家多远,父母亲挂念孩子的那份心就跟到哪里。

现在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进修,做父母的千里迢迢轮流出国照顾他们的生活;也有人女儿或媳妇在国外生产,做母亲或做婆婆的,还要千里迢迢到国外服侍她们坐月子。

想想,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两者之间的心态,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

我在慈济医院看过一幅很感人的画面。有位阿婆住院后一句话也不说,也检查不出什么病,但是身体却一天天地衰弱,好像患了忧郁症,大家希望我前去开导开导她。

我进入病房,看到阿婆的旁边围了三个女儿,她们看到我进去,都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谁来了?你想见的师父来了,赶快睁开眼睛吧!"可是这位阿婆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随后进来一位先生,看到我就说:"师父!很感谢您来看我妈妈。"他走到母亲旁边,牵着她的手说:"妈妈,师父来了,你赶快睁开眼睛看看吧!"

我看阿婆张了张嘴,就问她:"你是不是想喝水?"她发出声音说:"免啦!"这儿子看到母亲说话了,欢喜得握着妈妈的手一直亲吻,摸摸她的脸颊说:"太好了,妈妈你终于说话了,妈妈,我好高兴哟!"

这份出自内心的欢喜和孝心,我看了实在很感动,真是人生最美的画面!现在的社会,这样的画面实在太少了!

第九,深加体恤恩。父母亲年龄大了,难免会有反应迟钝或是唠叨不绝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总是不知体恤、怜悯。反观做父母的,无论子女发生任何情况,他们总是会尽量为子女着想,体贴入微。

第十,究竟怜悯恩。

父母对子女的怜爱是恒常的,即使子女已经年长了,心念仍系在他们身上,永远疼爱关注,无微不至地怜悯护念,这种恩德是多么宏大呀!

其实,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应只是孝敬今生此世有亲有缘的父母,也要孝敬普天下的年老者,视他们如自己的父母,如此才是真正的大孝。人生一旦步入老年,就会惶恐来日不多,所以,不分亲疏,只要是老者,我们都应该体恤他、怜爱他,如此天下就可洋溢一片温馨,处处有人间大爱。

怀胎守护恩前面已经分析过父母对子女的十种恩德,但并非这十种恩德,就可道尽父母的生养教育之恩。在经文中,佛陀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叮咛,无非是要我们牢记父母恩。为了阐述十种恩德,又另以偈文复颂。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这是描述母亲初怀孕时的形态。子女与父母的因缘并非今世才缔结,而是在过去生中就已种下互相牵引的因缘。纵然现代的医学科技非常发达,可以把父精母卵放在试管中培养成胚胎,再将受精卵移植到母亲的子宫里。但并非如此就可以创造人,最主要还是在于子女与父母有这段因缘,才能进一步借着现代的医学科技,形成胚胎。如果没有因只有缘,也没有办法托生于母胎。所以说亲与子的因缘,是几世之前就结合在一起了。

随着每个月的成长,胎儿在母腹中渐渐生出五脏六腑,直到六七个月时,胎儿的六根才具足。胎儿体重随着时日一天天增加,母亲的腹部也渐渐凸出,就像一座山一样,造成行动不便。

经文中"动止劫风灾"中的"风",指的是烦恼,而烦恼是随时会发生的。母亲在怀胎时,行动都非常谨慎,不论是静是动,她都抱着惶恐的心来保护胎儿。尤其过去农业社会,重男轻女,母亲不但要担心胎儿的健康,还要担心胎儿的性别,甚至担心孩子将来长大后的成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母亲所烦恼的,她随时都处在忧虑、担心的惶恐中,所以称之为"风灾"。

"罗衣都不挂"--女人爱美是天性,逛委托行、百货公司,上美容院,几乎都是女人的专利。有些妇女的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但为了爱美还去拉皮、修眉,甚至整修牙齿,弄成柳眉、朱唇、贝齿的模样,可见女人是多么注重仪容服饰。可是一旦怀孕,因为害喜以及一心挂虑胎儿而没精神打扮,非但漂亮的衣服不能穿了,连梳妆用的镜台上也蒙上了一层灰。

由此可见,母亲对子女的付出是全部的心血啊!佛陀跟我们讲这些话的主要用意,是要我们不忘孝思。

西洋妇女与东方妇女,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西洋妇女怀孕后,就很注重胎教,即使在怀孕期间,做母亲的还是照常游泳、打高尔夫球,随时保持开朗合群的心胸。甚至流行在水中产子,让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大自然。她们训练孩子从小独睡一房、自立坚强,杜绝孩子依赖的心态。

反观东方妇女,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从小就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甚至孩子长大了还与父母同睡一房,时时缠着父母;而有些父母也有一种养儿防老的依赖心念,对子女百般照顾,就是期待年老病弱时,子女会赡养他。然而,愈想依靠子女,子女却愈靠不住。

台湾现在有许多生活富裕的家庭,做父母的都把子女送往明星学校、贵族学校读书,为了孩子的学业,夫妻还得分开户籍,随着孩子把户籍暂时转移到别人的家里,多辛苦啊!

我所认识的企业家中,有几位也是为了孩子的问题伤透脑筋。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不好好读书,不是被记过就是遭退学,做父母的甚至得运用关系及钱势,才能保住孩子的学业。

曾经有位企业家的孩子,要求上学骑摩托车。当年一般上班族所骑的机车约一万多元,他就非买七万多元外国进口的机车不可。好不容易等到高中毕业,父母为了拜托他继续升学,还得答应为他买辆进口轿车作为交换条件。学业告一段落,接着是当兵的问题,孩子怕吃苦,不愿当兵;为了让孩子不至于逃兵,父母千拜托万拜托,拜托儿子去当兵,代价就是买一栋房子,让他单独居住。虽然这对父母亲在我面前一直吐苦水,但面对孩子时,他们还是不忍拂逆孩子的心意。像这种教养方式,孩子会乖吗?能期望孩子以后奉养天年吗?每次一想到这对父母及这个孩子,实在是无限的担心啊!

父母一定要感情、理智并用来教育子女,如果只是一味地溺爱,终究会害了孩子一生。总而言之,为人父母者就是这么辛苦--要生孩子时,惶恐不安;孩子生下后,又要负起一辈子的责任。

临产受苦恩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由此可见母亲临产时的辛苦。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宁可舍命保子,这种情形在目前的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听到。但是一般人看归看、听归听、感觉归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真正体会母亲的恩情,就不得而知了!

古人说:"父母不嫌子女丑,子女不嫌父母贫。"在父母眼中,子女永远都是最美丽可爱的,即使这个孩子残缺不全,甚或低能,做父母的永远都不嫌弃,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亲情。但是做子女的对父母,是否也能抱持这份心呢?

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出短剧,剧情发人深省。这出戏的内容是:有对夫妻住在乡下,他们靠种田维生,生活非常清苦,吃不饱、穿不暖,而且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忙碌。他们育有一子,虽然夫妻俩非常贫寒,但却尽可能地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质。做父亲的曾为了孩子要远足而去做了三天的苦工,买了一个苹果,让孩子带出门。平日生活也样样都让孩子能与别人相比,可以说对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这对父母亲一直提供他最好的环境,从他小学、中学到大学,让孩子在求学中衣食无缺,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比其他人都富足。这个孩子也常向同学炫耀,说自己的父亲是个董事长。在孩子即将大学毕业时,交了一个女朋友,并论及婚嫁,女方家长要求结婚的对象须有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家世。这个年轻人为了博得女友的欢心和信赖,竟然回家要求父母亲,要父亲到学校去看他,但不能表明真正的身份,要自称是家中的佣人。做父亲的为了儿子的幸福,不得已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位父亲把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全卖了,到旧衣店买了一套半新的衣服,穿戴整齐地进城去找儿子,但儿子看到父亲这般穿着,还是不满意,因此再三地向父亲交代,仍要他自称是佣人。

这虽然只是一出短剧,但已将人性的虚荣浮华描述得淋漓尽致,尽管父母倾尽所有给予孩子,但孩子却无法体谅父母的心,甚至不惜损伤父母的自尊,这是多么悲哀的人生啊!所以,书读得多,并不一定全然懂得道理;即使懂得道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呢?这可说是人生悲哀的一面。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母亲怀胎要经过十个月的辛苦,等到临产,又挣扎在生死的边缘。"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母亲怀胎挺着一个大肚子,行动非常不方便,加上心中的挂碍,身心都好像患了重病一样。甚至有些人一怀孕,每天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