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4914800000004

第4章 怀胎(2)

首先,将母胎比喻成"须弥山"。佛陀说:"母体如大地,儿在母体,如凸出山峰,喻须弥山。""须弥山"是比喻全世界最高的山,就是现在所称的喜马拉雅山。两千多年前,佛陀曾说过须弥山是世上最高峻的山峰;而将母腹比作须弥山,是因为孕妇怀孕至第九个月时,是小生命成长到最高峰的时期。胎儿在母体中,已经达到最大的程度,所以母腹最凸显、增长到最高的程度。有些孕妇或许会晚产,怀孕至第十一个月或第十二个月才分娩,但是无论如何,在第九个月时,腹部已增长到最大的程度。

人的体格发育有一定的限度,胎儿在母体中,最初由点滴的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样微脆,然后慢慢生长,一直到第九个月时,已到达最顶点,不会再长大。亦如同人出生之后,从幼年、少年至青年,身体发育成长至二十岁左右,渐渐定型,过了三四十岁就不会再增高长大了。绝对不可能因为活到八十岁,受天地孕育的时间比别人长,就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要高大。因此在第九个月将母腹比喻为须弥山。第二是"业山"。

佛说:"六根尘识成熟,七情六欲始焉,带业而生,自必亦造业入苦,喻业山。"人来到世间,并非无中生有,是从无始以来,带业而来,造业而去。"业"积累如山,所以称为业山。

七月胎儿具足人形,具足六根与意识。若经过八九个月则会更成熟。在此期间,胎儿开始有七情六欲,在母体中还会闹情绪。有的孕妇会觉得腹中胎儿一阵阵地移动撞击,这是因为胎儿情绪起伏,拳打脚踢,躁动不安。甚至母亲吃的食物太冷、太燥""胎儿都会主动反应。

胎儿六根成熟时,母亲的思想、情绪、言谈举止,所有的一切,都会灌输在胎儿的精神教育中。母亲如果常常发脾气、闹情绪,这种意识也会牢牢地灌输在孩子的心念中。

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已经会讲话,可是很爱哭,动辄掉泪。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爱哭?她竟然回答:"是我妈妈教我的!"人家问她:"你妈妈如何教你?"她说:"我常常看到妈妈发脾气。而且我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妈妈和爸爸吵架,把枕头丢过去,妈妈就开始哭了!"三岁的小孩子,天真无邪地将自己潜意识里牢记的事说了出来。

所以说,妇女怀胎时,要有良好的胎教,将来孩子的脾气才会温和,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才能有宽容的心怀,时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因此,将为人母的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应做好心理建设,要做一位快乐的妈妈,将愉快、乐观、心胸宽大、和气爱人的心理,孕育给即将出世的胎儿。

在母胎第九个月时,人的六根尘识已经成熟,七情六欲也开始产生,这就是"人之初"。并非初生婴儿才是"人之初",这时候母体内的胎教非常的重要。

每个人都是带业来到世间,凭借过去生中的业识而来跟随父母。与父母之间有善缘也有恶缘,受善、恶因缘的业力牵引,与父母结缘而投胎出世。

如果与父母结好缘,原本是一对欢喜冤家的夫妇,可能因为子女的投胎,而变得互相礼让;无形中父母与子女便产生欢喜和合的心念,这就是子女与父母结好缘。由于孩子的到来,父母受到影响,转变自己的情绪,而且能以善良、清净、乐观的心态教育子女。

设若与父母结的是恶缘,会使原本单纯柔和的妇女,在怀孕的时候动不动就生气,有的人称之为"孩子癖"--本来非常柔和单纯的妇女,因怀孕而改变个性。

人因为带业而来,投胎时与母亲结下业缘,所以彼此相互牵制。子女闹情绪,母亲会受到影响,母亲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子女,甚至母亲的个性都会遗传给孩子,此即"胎教"。

人离开母胎之后,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容易造业。本来就带业而来,在母胎内又受到熏习,来到人间又累积了一些业,由于不断地增加积聚,所以佛陀将它比喻为"业山"--人的业多如须弥山,因为业积如山,因此高大难移。

"业"是造作的意思,必须有造作之人与所造之业,两者结合才会成为"业",这是相对的。一个人平时所做的一切,构成业缘的牵引,业因的种子配合着缘,所以才会"造业"。

这里所说的"业山",除了被生之人承受过去所造之业外,生子的人,也承续过去与子女所结的缘。所以被生者是业因,生人者是业缘,因缘和合,才能结为母子,此即因缘。在因缘中业力互相牵引,所以称为业山。人既然带业来人间,在这几十年当中,一切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业从心生,无一不是业由身做,心念如何想,身体就如何做。造业者、使人造业者及所造的业,又形成一个新的业。意即人带着旧业来投生,又累造新业,旧业新业互生互成,痛苦就会不断延伸下去,所以说"造业入苦"。

问问世间上,哪一个人是快乐的呢?曾有一位先生告诉我:"师父,我听过很多人开示佛法,都说要专精地去修行,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业。本来我很有心研究佛法,不过一想到学佛是这么困难,我就很害怕,不敢再看佛书、听经,也不敢再研究了。"

他又说:"我心里很惶恐,本来我觉得做人很不错的,不过听人家说人生很苦,人在世间,不是受业就是造业,实在很可怕!"他心里觉得很矛盾。最后他说:"但是,我从刊物上看到师父说的一段话,却打开了我的心结,让我觉得非常快乐。师父说,做人是不错的,做人也是很快乐的,只要在业报现前的时候,能欢喜接受,不执著于苦,就会生活得非常快乐。"他看到这一段话后,心结就打开了。

故知,真正能脱离痛苦者,是心中完全没有矛盾、没有惶恐害怕,能够很安然自在地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人若能随遇而安,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安然接受境界现前,那么,此人必定是静定自在的人,也比较不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起心动念,造就恶业。

人懵懵懂懂带业而来,又迷迷糊糊地不断造业受苦,如此一层一层、重重叠叠造业如山,所以佛陀将母腹比作"业山"。

第三就是"血山"。佛说:"血腥昏暗如狱,随之大量流出母血,使人目之为眩,神之为夺,感五光十色世界,此谓娑婆,堪忍事多,岂非昏沉之狱海血河,喻血山。"人在出世之前,于母胎中所承受的除了不自由、不自在,还必须承受黑暗的痛苦及血腥浸泡。血非常腥臭,而我们每个人都浸在母胎的血腥中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腥臭、黑暗的血河,我们竟然能在里面蜷缩十个月。所以说人在出生之前,必须经过黑暗的胎狱。

胎儿的脐带与母亲的胎盘相连,母亲进食所吸收的营养,经由脐带流入胎儿体内。母亲的血,包围在胎儿的四周,胎儿就在黑暗的胎胞中吸收营养精华。虽然胎儿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经由全身血液的循环,也可以摄取到营养。

胎儿出生时,必须经过一番天旋地转,因为胎身原本是曲缩着,此刻必须手脚活动,身体运转,随着母亲腹中的大量羊水而离开母体。在黑暗的胎腹中经过天旋地转后才来到人间,进入五光十色的娑婆世界。

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非常昏沉、黑暗,所以称其为"狱海血河"--在黑暗的血狱中,既不自由,又受母亲的情绪、身体所影响。母亲的病痛、冷热、烦恼""无一不在胎儿的意识中感受到,这真是非常不自在的痛苦!

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

胎儿在母体十个月时,全身构造都已长成,六根、六识也具足,等到时机成熟,就出生于人间。

其实,不一定要足十个月才会降生,胎儿在七八个月时命根就全部完成了。在满十个月之前出生的,称为早产儿;若超过十个月才出生的,则是俗称的"过月"。

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善孝柔顺的子女,在母胎中满十个月,将要出生之时,"擎拳合掌",双手紧握合并如合掌般,平安顺利地降生,不会使母体受到伤害。

这段经文是说,母亲与子女之间,有"顺缘"及"逆缘"。若母子结恶缘,则胎儿在母胎中,会带给母亲很大的折磨;若是很乖巧善顺的子女,在母胎中就会很安然。

慈济医院妇产科曾有一位妇人,她是第一次生产,临盆时还不曾感觉有任何异样或痛苦,仍然外出工作。后来羊水流出,她才发觉自己即将分娩,家人赶紧将她送到慈院。刚到电梯门口前,孩子就生出来了,非常顺利平安,看起来既简单又容易,而且母亲一点痛苦都没有。

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胯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善顺的子女,初来人间是非常平稳而顺势的;若是忤逆的孩子,初生之时,就会损伤母体。

古代形容妇女生子为"生得过鸡酒香,生不过四块板"(意思是说,生子顺利,就可以闻到鸡酒香,万一不顺利而难产往生,只好四块棺材板侍候"。可见孕妇分娩时是非常辛苦的,甚至以生命作赌注。有的人阵痛好几天,羊水流尽,但孩子仍然生不出来。

生产的过程真是历尽千辛万苦,胎儿即将出世时,母亲的五脏六腑都会剧烈震动,而胎身天旋地转,做母亲的必须承受好像撕裂肝肠心肺般的痛苦。有时候在产房外听到产妇哀嚎惨叫的声音,真令人觉得肝肠寸断,那种情景实在很凄惨。

母亲临产时,胎身是头在下,脚朝上;这样由头先生出来,才能顺势脱离母体。假使头脚颠倒,胎身很难脱离母体,一般人称此为"脚踏莲花"。还有一种情形,不是由头或脚生出来,而是由下半身的臀部先出来,像坐椅子般,以坐姿缩着身体硬挤出母胎,一般人称为"坐斗"。

不论是"脚踏莲花"或"坐斗"出生,都是所谓的难产。这种痛苦对母亲来说,"如千刀搅"--如同几千万支尖刀割裂母体,"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又像是数万支利刃刺钻母亲的心。

母子之间,被生者与生人者,在出世与生产的一刹那间,彼此会留下终生永难磨灭的印象,若造成内心的伤痕,则会影响一辈子的感情。

春秋战国时代,郑武公娶申国公主武姜(武系夫姓,姜从母家之姓"为妻。武姜生第一胎时难产,孩子由脚先出来。武姜受尽痛苦折磨,所以她对这个孩子恨之入骨,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郑庄公。武姜生第二胎时非常顺利,所以她很疼爱次子共叔段。她为了庇护共叔段,不断排斥大儿子,时时建议郑武公立次子继承王位。但是郑武公认为,国家应该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所以在临终之时,仍然传位给郑庄公。

武姜在庄公继位后,要求庄公将重镇要地割让给弟弟,庄公后来答应了,让弟弟安居在京畿地。共叔段在京畿之地竟然招兵买马,准备篡夺王位。多位朝廷大臣都劝庄公讨伐其弟,但庄公一再忍让。等到共叔段召集军队兵马将要攻击王都时,母亲武姜竟然准备开启城门里应外合。庄公得知此事,便预先派军抢攻,共叔段兵败而逃。

庄公对母亲非常不谅解,因为从小母亲就非常怨恨嫌弃他;庄公的内心也有一分恨意,直到弟弟造反,母亲又做内应,几十年来所累积的怨气恨意,如今更加深了一层,于是他将母亲赶出王宫,放逐到边地,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不再和母亲相见了!"

边地有一位贤官,名叫颍考叔,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他知道此事后,就想尽办法回到京城晋谒庄公,希望能化解这场母子恩怨。庄公当夜举行国宴招待他,在吃饭时,他把最甘美的食物取来包好放进袖口里。庄公觉得很奇怪,于是问他原因。

颍考叔回答:"平时我虽尽心尽力将所有的东西供养孝敬母亲,但是她还不曾吃到国君所赐的食物,所以我想将这些美食带回家孝养母亲。"

庄公听了非常感动,慨叹地说:"你有母亲让你尽心供养,唯我独无,我实在不如你啊!"颍考叔问庄公原因,庄公就将经过情形告诉他,并且表示,他很后悔将母亲放逐到边地,现在想再见面也没办法了,因为当初曾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君无戏言,话既然说出口,就不可能再收回。

颍考叔非常有智慧,就建议庄公说:"君王何必忧虑呢?如果把地掘开,直到冒出水来,就可称为黄泉。挖一条地道,在黄泉地下与母亲相见,这样不是很好吗?"

庄公听了非常欢喜,立即派人掘地挖洞,在地道中与母亲相会。当时,他母亲深觉自己过去的不是,同样是亲生子,为什么要怨长子、疼幼子呢?还险些造成国破家亡的惨剧。而庄公也深深体会到,亲子同享天伦之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于是母子俩相扶相携出了地道,从此和乐相处,同享天伦之乐。

母亲生子真的很辛苦,我们出生到人世间,与父母已结下不解之缘。虽说彼此的恶缘、善缘不定,但缘是可以改变的,而唯有造大福才得以转业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