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4914800000012

第12章 子过(4)

如果是在乡下,还有隔壁邻居、大嫂小婶等友伴们可聊聊天。但在都市中,邻居互不相识,把自己关在层层的门禁里面,没有讲话的对象,成天像个哑巴一样。经文中说:"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指的就是这种情形。所以现在有很多老人家都不愿到都市与子女住在一起。

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家向我诉苦,她说:"师父,我活到这么老有什么意思!"我说:"很多人都希望长寿啊!"她说:"唉!活这么老很痛苦。"我说:"你那么健康,活这么老是很好的事啊!"

她忍不住掉下眼泪说:"我倒希望早点儿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早年含辛茹苦把儿子养育成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现在儿子也已成家立业,生了几个孩子。在别人看来,我实在是很好命,不过说真的,我觉得我很歹命。"她接着又说:"我的儿子很会赚钱,平常如果有应酬,媳妇也一定会跟去。有天媳妇又和朋友相约要出门,朋友问她:"你家中有老人家在,难道你不先帮她料理好餐点再出去吗?"媳妇回道:"不用啦!等我们吃过饭后,再到路边买个便当回来就好了。"朋友说:"现在是冬天,便当买回来都冷掉了怎么吃?"媳妇说:"有得吃就已经很好了,还嫌冷?""

老太太很心酸地说:"她们以为我听不懂国语,其实我听得懂意思。回想起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不管他们多晚回家,我一定都会等门,只要听到围墙外传来孩子的声音,就赶快把饭菜温热,等到孩子进门来,热腾腾的饭和菜都已经摆在他们面前了,没想到我现在却落得"路边买个便当,冷了也没关系"的地步。师父,您听听看,我的心难不难过?"

我安慰她:"儿子为了事业在忙,媳妇为了帮助儿子,所以就比较没时间招呼你,想想有些人的儿子长年在外头,要见面还不容易哪!哪像你每天都有人叫你妈妈、叫你奶奶,你应该要感恩知足,多多善解啊!"

类似这种情形,在目前的社会上比比皆是,年轻人实在是没时间、没心思去照顾父母,所以说"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我想这种形态,在二十年后会比现在还多。为什么呢?

因为目前很多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老大不孝顺,还有老二,老二不孝顺还有老三""做父母的总算还有个人可以依靠。就像前面提的那位老人家有三个儿子,她说:"还好,这个不孝顺,我还有老大那里可以去。"而现代人几乎都只生育一两个子女,如果为人父母的不以身作则去孝顺上一代,那么就等于在教导孩子以后如何对你不孝,到那时,就真的会"老来无依"啊!

有句俗话说"草绳拖俺公,草绳拖俺爹",你用草绳把父亲拖到山上去,让他自生自灭,将来你的儿子也会如法炮制,用草绳把你拖到山上去。

所以说,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身教去引导、教育孩子。现在你对父母说什么话、表现什么态度,将来你的孩子就会回报给你同样的言语和态度。

佛教徒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清高、慈爱,学佛陀至诚无上的悲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他还会去爱谁呢?

有些人如果孩子不乖或是身体不好,就会去寺中拜佛求菩萨,他们都是求菩萨赐给孩子健康,保佑孩子有成就。其实,大家都忽略了自己家中就有两位活佛--父亲是佛,母亲就是菩萨。父母对我们说句好话,就是给我们最大的祝福。被父母、公婆赞叹的儿子媳妇,将来的发展一定也会很兴旺;如果被父母诅咒一句,那就很不好了。

总而言之,堂上的父母就是最灵感的活佛,你现在如何孝顺他们,他们就如何赞叹你,他们赞叹你,对你所说的话就是无限的祝福。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治安不好,其实每个人都该负起责任,尤其有子女的人,更该负起这份教养青少年的重责。希望大家学习佛教的精神,用佛教的教育培养孝思,并且以身作则,以这股心泉清流来洗涤社会上的乌烟瘴气。如能这样,就不会出现"寒冻饥渴,曾不知闻"的情形了。

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但是,如上所说,为人子女者往往无法体会父母的心念,也无法了解父母的生活环境。有些当父亲的孤单一个人,也有当母亲的守寡多年,他们很多都是为了子女而不敢再婚,孤单寂寞地过了一辈子。

等他们含辛茹苦把子女养育成人,由于年轻人交际的空间增大,各方面的友情更亲密,便逐渐疏远了亲情。此时此刻父母的心情,子女又怎能体会呢?

也有人把父母从乡下接到都市,希望父母能过上新生活。殊不知父母亲到了子女的家中,却好像寄居的客人一样,因为儿子、媳妇、孙子一早就出门去了,陪伴父母的只有空空荡荡的房子,一点儿也享受不到天伦亲情的乐趣。这种情景对父母来说,是多么深长的寂寞!

父母劳碌一生,总是希望晚年时儿孙能围绕膝下,过着清闲而不寂寞的生活。但这种梦想往往十之八九都会落空,而使他们感叹莫名。

做人子女的应该时时关心父母的饥寒,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态,抱着恳切的心来供养父母,这是做人的基本态度。

然而有些人不但不孝顺父母,反而到处为非作歹,使父母蒙羞。"若辈妄人"是说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的人,像这样惹是生非的人,只会带给父母伤害,招致羞辱耻笑。别人会笑他的父母不会教导孩子,对他的父母指指点点,使父母愧对乡里的人。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着感念父母的孝思,并且要以这份孝心去报恩,发挥自身的功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抱着"造福人群"的孝心来回报父母恩,让父母以我们为荣,为我们欢喜。

供养妻儿,无避羞耻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许多人经营事业、经商工作,为的是求三餐温饱,工作得非常辛苦,拼命地赚钱。每当人家问起:"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地赚钱呢?"他总是回道:"为了妻子儿女啊!为了让太太和孩子三餐吃得饱、生活过得好。"而当父母需要子女奉养时,子女却疏忽了父母的生活所需。

"忘厥疲劳,无避羞耻"--他们做牛做马般辛劳工作,为了给太太子女享受,再辛苦也都甘愿,再卑微也不觉羞耻。我常听有些人说,他为了多赚一些钱,常在办公室帮别人加班,像这样为家庭生计奔忙的先生也很多。

多年前,我曾见过有些太太每天打扮得珠光宝气的,身上的衣饰非名牌不穿,成天与一些富家太太同进同出,今天到李家去,明天到王家,每到一家聚会时,主人就炫耀那些昂贵的进口家具。她们成群结伴到处参观别人的家,总是比较着谁家较豪华。

其中有位太太虽然也是珠光宝气,一副贵妇打扮,但每当人家提议到她家去时,她总是说再过一段时间吧!好像不太愿意让别人到她家去。偶尔这些太太们聚餐时,也会提到"什么时候我们也把先生带出来一起吃饭,让他们认识认识"。那些先生们不是某某大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或是某单位的""都是一些"长"字级的。轮到这位太太时,她都说先生出国去了。反正她就是不愿意别人到她家去,也不愿意先生和大家见面。

原因在哪里呢?到最后别人才知道,她的先生原来是一位在矿场工作的矿工。先生当矿工,要让太太每天能够珠光宝气地周旋在富家太太当中,他是要如何地拼老命啊?他夜以继日地帮别人代班,每天在黑暗的矿坑中工作,为的就是让太太不输给人家。每当他休息回到台北的家,听太太说:"今天和某某太太一起吃饭。"心想太太能和那些富家太太平起平坐,只要太太欢喜,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先生好伟大啊!为了让太太过上好日子,竟然辛苦自己拼命去赚钱。但我们不妨反过来探讨,他对父母亲是否也能如此付出呢?不!他长年将父母丢在南部的偏远乡下,一个月才给父母亲生活费两千元。

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父母亲接到台北来?他都说:"父母亲住乡下比较习惯,反正我每个月都寄钱回去,他们够用了。"当人家问他为什么对太太这么好?他都说:"那是应该的啊!我已经对她很内疚了,只要能让她高兴,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内心就是觉得亏欠妻子太多。

这位先生对妻子的心思,如果能拿来用在父母的身上,那真是现代二十四孝中的一孝。可惜一般人对待父母,总是没有那份愧疚的心思。

就像前面所说的,有些人的丈夫或是太太早逝,但他们为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婚,所以当他们年老时,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当子女的是否能体谅父母为谁而孤单的?大家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有没有做到不怍天地、不愧父母呢?可叹多数人都因无法让妻儿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感到愧疚,却少有愧对父母的心绪,真是本末倒置啊!

过去的人尊敬师长,真是毕恭毕敬,有长幼尊卑的次序,这是社会人文的伦理,这些美德目前都已渐渐衰微。随着思想的开放,做子女的到了二十岁,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亲没有权力管他,更何况等到事业有成、娶妻生子之后,再也没有人管得了他,也没有任何人的话,他听得进去。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节,所以学佛必须从学习守礼节开始。百善孝为先,希望大家都能孝养双亲,做个孝顺父母的人。

有些人成家立业之后,虽然有钱势、名望与地位,但只会一心顾念妻儿,宁愿为他们付出,即使辛苦,仍然很欢喜。他跟妻儿的约定、承诺很少忘掉,事事顺着他们、忍让他们。但是对于父母亲所交代的话却很快就忘掉了;甚至犯了错误,父母亲说他两句,他都不耐烦。所以有很多老年人都会说:"我的话他都听不进去,干脆交给他太太去管好了,反正他只听太太的话。"此即经文所说:"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瞋呵,全无畏惧。"

婚嫁已讫,不孝遂增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或者有些女儿,未出嫁前都很孝顺,嫁出去以后,却愈来愈不孝。

对一位母亲来说,不管是生男生女,在怀孕过程中所受的苦是完全一样的。即使现代的医学科技发达,思想进步,仍不能完全避免重男轻女的观念,面对公婆丈夫想要得到一个男丁传续香火的期待,那种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一旦怀孕确定怀的是女儿时,失望归失望,做母亲的仍是付出同样的谨慎、耐心与爱心。

普天之下的父母,绝大多数是不会放弃子女的,既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旦出世,不管是美是丑,是健康或孱弱,做父母的都会用心地将他带大,好好地照顾他,这是普天之下的父母心。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大多数父母对子女,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以同等的心思来照顾。但是子女对父母呢?男孩子比较阳刚气、较独立。年纪稍大一些就会和父母有点隔阂;而女孩子天生就是娇柔的形态,也比较乖巧,做事时较细腻。由于女生内向,因此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能够体会父母的爱,做父母的也会觉得女儿较贴心。

有些男孩子到了适婚的年龄,父母亲便让他自己去找对象,只要他中意的就好。但女儿就不一样,做父母的都会很仔细地挑选对象,因为媳妇娶进门,要疼要教,自己可以做主。但女儿是嫁出去,在家凡事疼她依她,一旦不在身边,要顾前看后也就难了,因为怕她嫁到夫家会受苦,当然就要替她好好选择结婚的对象。因此父母对女儿从生活起居,到终身伴侣的选择,都会比较用心去照顾关心。

女儿也知道父母对她的这份关心,所以未嫁之前都很依赖父母。但这种情形一等到出嫁之后,往往就不一样了。

"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等到出嫁之后,不孝的情形就慢慢增加了。以前的人就常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

以前的女人讲求三从四德,既然嫁到夫家,就必须孝敬公婆,顺从丈夫,甚至等到儿子长大了,还必须顺从儿子。

为人女儿的,小时候很贴心,时时依赖在父母身边,等到年纪大了嫁人之后,为了遵守三从四德,所以尽管在家时父母多疼爱她,出嫁之后还是以夫家为重,孝顺公婆、辅助先生、全心教育子女。一旦夫家与娘家之间有了纠纷或冲突,她到底要帮哪边呢?

举个例子说,娘家与夫家如果有生意或金钱上的往来,一旦有了纠纷,对簿公堂时,女儿处在娘家与夫家之间,到底要护卫哪一方呢?大致说来,替夫家讲话的情况比比皆是。

即使在目前的社会,类似这种情形也到处可见。尽管与娘家父母有股难分难舍的感情,但既然已嫁为人妇,就不能不顾先生、夫家,因此孝顺的女儿就成了石磨心一样,难以两全。然而也有一些女儿,不念父母恩,不论父母在她未出嫁时是如何疼她,一旦出嫁了,就不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甚至有为人女婿的想要表达对岳父母的孝思,竟被太太以不偏袒娘家为由而拒绝,反对夫家照顾她的娘家,这种情形也是存在的。

有一次一位结婚没几年就离婚的年轻妇女来看我,从她的表情就可体会出她心中的痛苦,她自己也承认:"每天都以泪洗面。"虽然她人回到娘家,心却仍系挂在夫家,因为还有幼小的子女。

我对她说:"既然离婚这么痛苦,又何必当初呢?既然已经离婚了,何必再这么痛苦?"

她答:"没办法呀!我的心每天都牵挂着先生和孩子,甚至最近听说婆婆生病了,我也很想回去照顾她。"

我说:"有这份心很难得啊!你何不快回去照顾她呢?"她回道:"他们全家人到目前为止都还在咒骂我,我如果回去他们非但不接纳,反而会更生气。"她和夫家之间的感情已演变得如此恶劣不堪,然而她的心却仍留在夫家,无法得到心灵的解脱。

话说回来,她的父母看到她这么痛苦,婚姻不美满,一定也会为她烦恼操心。天下父母心!无论子女是否犯错,仍然永远庇护着他(她"们。所以,在女儿不见容于夫家的情形下,父母还是把她接回家中同住。

父母亲对子女的未来都充满了期待,甚至为他们规划好方向,女儿未出嫁时,就用心地为她选择对象,希望女儿幸福;对儿子也一样,一切的努力、辛劳,就是想多置一些家产留给儿子。甚至有些人在子女刚出生时,就已经计划好将来儿女的教育,为他们存了一笔教育基金。

曾有位年轻的太太,哀痛地流着泪向我说:"师父,我有一个儿子才七岁,他突然去世了,刚做完百日不久。"她说,孩子的身体向来不太好,也检查不出什么病,有一天突然昏倒,送到某大医院急救,却已回天乏术。经过病理检验,发现孩子的病例十分罕见,是台湾第一个罹患这种病的人。"由于我希望孩子将来能学医,所以很久以前就为他存了一笔教育基金。如今孩子再也当不了医生了,现在我要把这笔钱捐给师父盖医学院。"

我问她:"为什么孩子还这么小,你就存着让他学医的念头呢?"她答:"他从小多病,我很早就体会到为人父母者要照顾多病的孩子是多么辛苦,因此我期待他长大之后当医生,不但可以照顾自己,也可以发挥医疗的功能,去照顾那些被病苦缠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