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4914800000011

第11章 子过(3)

因此,他常向父母表示要出国深造,由于他的家境只是小康,靠父亲当公务员维持家计,下面还有弟妹在念书,不过孩子中只有他一个人念完大学,所以做父母的也很希望能完成他的心愿。最后妈妈只好参加很多民间互助会,全家人节衣缩食,用这些会钱送孩子出国。

做妈妈的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刚开始的时候,她逢人就说:"我儿子出国深造去了,他去留学哦!"觉得好风光。日子一年年地过去,妈妈的身体愈来愈衰弱,这个孩子却从来没有回来看过她,若有人问她:"你的孩子出国留学不是很久了吗?怎么这么久都没见他回来?难道他不知道你身体不好吗?"她只回答一句:"可能他太忙了。"

到后来只要提起这个孩子,她就有一分悲哀。看她负债累累,生活担子很重,有一次我很坦白地问她:"你的孩子在国外这么多年,算算学业也该完成了。如果他已毕业,你就叫他回来分担债务吧!何况你身体这么差,应该让孩子知道。"

她流着眼泪对我说:"师父,我实在有苦难言,也不忍心说,不过不说心里也很苦。"原来她儿子到美国的第二年就没读书了,因为他遇到了结婚对象,很快就论及婚嫁。这些事家人都不晓得,直到他太太要生产时才通知家里。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他又有一个家庭?学业未成他不敢回来,生活费又必须靠家中支助,长时间拖累下来,在台湾的父母就必须一个会接着一个会地缴纳,直到母亲的身体拖垮了,她还是不忍心让儿子知道。

做儿子的也从来没问妈妈可好?每一封信来就是诉苦,诉说他的生活艰辛、在国外打工的困难,做母亲的看了这些信,又怎么忍心不寄钱?连为了供给他在国外的生活费,致使家中负债的事都不忍心告诉他,又怎么忍心向他诉说自己的身体累病了呢?

父母对子女真是无微不至地爱护,即使子女对他们多不孝、多不关心,他们还是想尽各种理由来原谅子女、替子女辩解,舍不得从口中说一句孩子不孝的话,这就是父母心。

作奸犯科,永乖扶侍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

人生一切的成就都是时间的累积,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时间,分秒必争。几年前有位委员,她有个儿子非常喜欢运动,但读书较不专心。做妈妈的很担心,带他到台北分会来看我。我问他念什么科系?他说:"读贸易。"我跟他说:"你读贸易,应该对数目字很有概念。"他回道:"学赚钱啦!这是个学赚钱的行业。"

我告诉他:"你知道吗?要有"经济观念"才能赚钱。""我既然是学国贸的,经济方面我当然知道啊!"我说:"好,但是有一种能使你绝对成功的"经济"之道,你是否知道?"他说不知道。

我说:"不是财物方面的经济,而是"时间经济"。时间是成就心智的丰富资源,但是,如果不会好好把握时间、经济地利用,这项经济资源就会随着时间而消逝。"

我又对他说:"人生就是在分秒中积累经验,学业亦然。你想储备赚钱的常识,就必须在求学期间好好把握时间。世间的财物赚来了也会有失去的时候,但失去的还可以再赚回来,唯有时间一消逝是永远无法再追回来的。我们如果有这种"时间经济观",在求学时好好把握住分秒的时间,利用时间的功能,那么不但学业能有所成就,将来事业也会成功而稳定。所以说事业的基础在学业,学业的资源在于分秒的把握。"

这位年轻学子听了我的话,回去之后真的改变了,充分把握住时间。他的妈妈告诉我:"他真的改变了人生观,现在非常用功,如果稍微浪费了时间,就会说"时间要经济,时间要利用"。"

人的行为系于观念,观念如果正确,人生方向就正确;观念不正确,人生的方向就会有所偏差。

有的孩子贪玩、不专心于学业、喜好结交朋友,如果交到好朋友还可以互相鼓励,偏偏所结交的尽是游荡嬉戏的损友。结果,不但荒废了学业,也走上歧途。求学就是要学礼仪、知廉耻,既然不曾好好学习,当然就变得粗鲁无礼了。

"无赖粗顽"--"顽"是固执的意思,自以为是,不肯接纳别人的意见,为反对而反对,从不肯听忠言劝告。既不尊重父母长辈,更何况是亲朋师友?横逆霸道,开口动舌就是无礼恐吓,态度蛮横毫不讲理。

"好习无益"--所学的都是异端邪行,不利群众,对人生一点益处也没有。平常一个有良知的人,他追求的是良能效用,他所学的都是对人生有益的事。然而,现在的人大多只想学怎样赚大钱,却很少人想到要如何去发挥良知、良能利益社会。

人生在世最大的目标是服务人群,互相付出。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己的良能来贡献社会,就是美好的人生。

现在社会有一种普遍的情形:子女要考大学时,做父母的就很担心他考不上;一旦接到联考通知单,知道分数可以录取时,又想分发到理想的科系,希望将来有较好的出路、工作较吃香。我曾请问一位母亲为什么要儿子学医,她说:"以后当医师可以赚大钱啊!"

说实在的,如果单单只为名利而选读医科,这种观念就错了。做父母的心念如果能抱持"人生最苦莫若病苦",而让子女选读医科,以便将来学成发挥救人的功能;如能秉持这种观念,就是选读了有益社会人群的学业。

得人尊重者必先自我尊重,也就是启发自我良能,把它发挥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这种人生才是可贵的人生。如果只为赚钱而学医,那是不尊重自己,把自己变成赚钱的工具。

人生的价值应该是把自己的良能发挥在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人身上,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尊重己能"。学佛如果能有佛陀的精神、菩萨的志愿,并且能专心研习社会上所需要的学识,这种人生就会时时有益人群,也就是好习有益,而不是"好习无益"了。

无赖粗顽、好习无益的人,他们所学的都是"斗打窃盗",只懂得和人打架、占人的便宜,怎样去抢去偷""学那些对人间没有利益的事。

"触犯乡闾,饮酒樗蒲"--樗蒲就是赌博的意思。以前的人都赌骰子,赌博一定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恩怨。

除此之外,还"奸非过失,带累兄弟"--不只饮酒赌博,还沉迷女色、作奸犯科。诸如此类都会拖累自己的兄弟,因为家中出了这么一个不法之徒,他的兄弟会觉得很烦恼,他的父母也会觉得很痛心。

不只是父母兄弟,连同村的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这是村中的不幸。像这样的人生有什么用呢?简直可以说是世间的害虫。这种人不但对社会没有用处,而且还败坏了家乡的声誉,污染了这个世间。

人难得生来世间,也难得有这份人生的功能,应该要往好的方面去学,做有益人群、福利社会的工作。

时间可以累积学业、事业,也可以累积道业,当然也会累积恶业,所有的一切都是时间成就的。一个人如果能把握时间往好的方面学习,一定会有所成就,反之则造业无量。

有些为人子女者,年纪轻轻时不把握时间,不专心学业、交友不慎,常常犯罪或惹是生非,让父母不能安心,让兄弟觉得没面子。这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培养正确的观念。

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有些子女不只在外面惹是生非、蛮横霸道,在家中也不能恪尽孝道,清晨出门直到深夜才回来。

出门并不是为了营生,也不是为了做工、做生意,而是出去喝酒、赌博或是作奸犯科。父母看到他出门就担心惊忧,怕他又会做出什么损人的事,而让父母度日如年,操心不安。

以前的人早上起来,一定要先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睡觉之前也一样。而有些人不只早上不请安、晚上不问好,即使父母坐在眼前,他出入也不愿意和父母打一声招呼,所以说"不问尊亲"。

"动止寒温"--不管天气是寒是暖,做子女的从不向父母嘘寒问暖,不问问看天冷了有没有添加衣服,天热了会不会不舒服,从不表达为人子女关怀父母的孝心。

"晦朔朝暮"--"晦"就是阴历的月末,"朔"就是阴历的月初。也就是说不只早上一大早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有时候更是晚上出去天亮才回来,日夜颠倒。目前有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这些人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又哪谈得上侍奉父母呢?

"永乖扶侍"--乖就是违背。侍奉父母原是子女的本分,但是有些做子女的人在父母睡觉时出门,在父母白天工作时他睡觉,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不管父母的生活起居。

连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都无法侍奉父母的生活起居,更何况是"安床荐枕"呢?古时候的孝子,在冬天父母要睡觉之前,一定烧个热水袋或火笼,放在被褥中,等棉被暖和了再请父母去休息。如果家境较差的人,买不起取暖的工具,就将自己的身体钻到棉被中,用体温使被子暖和后再请父母上床。

如在夏天,父母要上床睡觉,做子女、媳妇的,一定拿把扇子将床铺扇凉、赶蚊蝇,等到父母睡着了,才轻轻地把蚊帐放下。这是古人的侍亲之道。

然而,现在的子女却忽视了这些,本身生活都日夜颠倒了,又如何能对父母晨昏定省呢?所以经文说:"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

现在的社会像这种不懂得侍亲礼节的人很多,不仅子女不会侍奉父母,反而让做父母的侍候子女。怕子女房间太热,就为他装冷气,怕太冷就装暖气;盖房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子女的书房要设在哪里较为方便。对父母公婆的起居室,则认为老人家睡眠的时间不多,房间简简单单弄一下就好。看看现在的人,对父母长上要住的房间就简单随便,而对子女要住的房间却用尽心思,这是现在社会上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如果在古代社会,大家都认为一个人既不懂得孝思礼节,对朋友哪有仁义可言?所以人人都会轻视他,不齿与他为伍。

"孝"的表现,是人生最有价值也是最美的,且会受大家的尊重和敬爱。人生一切的罪恶都是从不孝的心态开始,对父母不孝的人,对社会朋友免不了也就有互斗相害的心。

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父母的生活起居孩子全不理会,好像子女对父母已断了亲情关系,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件很羞耻的事。

以前的人把子女的孝顺、成就,当做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人前人后把子女的孝行挂在口中,津津乐道。如果子女不孝,他们会觉得很羞耻,因为有句话说"养子不教,父之过",好像子女不孝或不乖的过失都是因为父母管教不当,所以父母会羞于见人。

父母年岁既老,形态容貌当然会衰老,如再有让他伤心烦恼的事,他会老得更快,显得更憔悴不堪。做子女的如果不孝,又在地方上惹是生非,会使父母万念俱灰,不敢外出见人,所以说"羞耻见人"。

"忍受欺抑"--子女不肖,易遭受邻人亲友的指指点点,说他就是某某人的父母,他的儿子有多坏、多可恶""被人品头论足、遭人轻视。像这样,父母怎敢出门呢?做父母的真是有苦难言。

为人父母者用心地养育、栽培子女,等到子女长大成人,却给自己带来很多羞耻,多可怜的父母啊!

我们学佛就是要报父母恩。父母的精血结合成子女的身体,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培养,才使子女有健全的身心。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完全是父母所赐啊!

父母恩是我们几生几世也报答不完的,所以佛陀向一大堆白骨恭敬跪拜顶礼,表示感恩报恩。这些枯骨是几百生、几千生以前的父母累积起来的骨头。他对几千生以前的父母还是抱着那份感恩的心来恭敬礼拜,何况我们对今生此世的父母呢?千万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想尽孝道,那就抱憾终身了!

为人子女都要报答父母恩。除了物质的供养礼敬外,最大的报恩就是让父母能无烦恼而得解脱。所以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够解脱,做子女的孝道才算真正成就。物质的供养,只不过是资生养命,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供养物质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学佛者应尽之孝,最主要就是要让父母慧命成长,所以我们修行要修得三恩俱报。三恩就是佛恩、父母恩和众生恩。父母生养我们的身体,我们当然要报恩;佛陀教育我们的精神慧命,我们应该向佛陀感恩;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需要靠群众相互合作,当然我们也要回报众生恩。

我们对人群的贡献如果能让父母觉得光荣,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也是精神上的报恩。学佛要学得让父母以子女为荣,这就是报父母恩。

父孤母寡,寒冻饥渴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

有些子女不是父孤就是母寡。所谓父孤指的是母亲已经过世了,而父亲没有再娶。有些是因为怕再娶进门的太太不会疼孩子,所以一个人含辛茹苦,忍受一切困难,抚养子女长大成人。

母寡也就是为人母亲的,年纪轻轻的丈夫就去世了,为了子女她不敢再嫁,怕后父不疼前人子。为了要全心爱孩子,她不敢把情和爱再分给另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养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能快快成人,学业早日成就,更希望孩子事业有成,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为了子女,再辛苦她都能忍耐,这是何其伟大的寡母啊!

这些为了子女而甘于孤单的父亲,或是为了子女而愿意历尽艰辛的母亲,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独守空房。但是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却往往淡忘了父母亲的恩情。

有些孩子从小就十分依赖父母,黏得很紧,一放学回家,就屋前屋后地找妈妈。等到年纪慢慢长大,从乡村的小学,到镇里的中学,进而到大都市念大学,刚开始时还会盼望每个星期假日的到来,好回家探望父母亲。但随着时日的消逝,认识的朋友愈来愈多之后,便慢慢延长了不回家的时间、减少回家的次数,注意、关怀的对象也慢慢地移转到朋友身上。甚至年纪再大些时,就开始追求异性的感情,而忽略了亲子之间的亲情。等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一整年他都不想回家探望父母了。

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识普遍提高,学校为年轻人设想得很周到。比如寒暑假举办了很多夏令营、冬令营、登山等活动,让年轻人有很多相处的机会。一个学期四个月,本来寒暑假应该回家探视双亲、承欢膝下,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在外活动的机会,以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所以很多人一长大对父母的亲情爱念就慢慢地淡忘;更有许多人在毕业后出国进修,一去数年,归期渺茫。

佛陀教导众生是以孝为先,能孝才有善,如欠缺孝而来说善,是本末倒置。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一个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的。

现在有很多人,学业完成之后,事业家庭都有了成就,父母亲仍住在乡下,有些具有孝思的人,会把父母亲接到都市去。到了都市,儿子忙事业,媳妇忙着帮忙赚钱,孙子也上学去了,父母亲就像寄居在别人的家庭一样,整栋房屋空空洞洞的,就只剩老人家在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