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实干胜于空谈:责任感与执行力培训读本
4914400000027

第27章 踏实低调——实干者的做人特点(2)

做事和人的成长一样,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进行。没有人能一步登天,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自认为能力很强,不屑于干那些琐碎的小事的想法只会阻碍一个人的进步。凡事需要从点滴做起,如果缺乏积累和耕耘,一切也只能是空想。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对工作保持足够的耐心。

工作无小事,不要小看平凡的工作,正是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的种子。大事是由众多小事累积而成的,忽略小事就难成大事。只有从小事做起,逐步增长能力才能获得认同,也才能得到干大事的机会,日后也才能做得了大事。而那些一心想做大事却抱有“简单的工作不值得去做”的心态的人,是永远也无法干成大事的。

拥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也许不能立马为我们带来利益。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我们养成一种“不敬业”的不良习性,那么我们的成就将会相当有限。那种散漫、马虎、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其所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名职员完全可以养成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的工作的习惯,只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即可。即使是补鞋的工作,也可以被当做艺术来做。不管是补一个补丁还是换一个鞋底,补鞋匠都会一针一线地精心缝补,而你也会觉得这样的补鞋匠可称之为艺术家。没有敬业精神的补鞋匠则完全相反,随便打一个补丁,根本就不管外观,把工作当做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根本就没有热情关心工作质量。我们认为,只有不总想着从中挣钱而是希望自己技艺得到提升的人,才能成为最好的鞋匠。

敬业促使我们养成每天超额成工作的好习惯,把额外分配的工作看作是一种机会。当别人把某个难题交给我们时,也许正在为我们创造一个珍贵的机会。即使在极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处在极其地位的职位上,敬业都能带给我们极大的机会。敬业使我们不但能想到自己的责任,还让我们想到自己能够做什么。

并且,敬业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并能在身心完全投入的过程中找到欢乐。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进而磨练自己的敬业精神,无论将来处于什么位置,从事什么职业,敬业精神都是你走向成功的宝贵财富。

有的人天生就具有敬业精神,任何工作只要已接受就会废寝忘食去做,但有的人则需要培养和磨练敬业精神。如果你自认为敬业精神不够,那么,请趁年轻的时候多注重自我培养,拿出一副主人翁的姿态来。

工作中的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都想赢得更好的发展,但要实现这些并非无条件的,关键是要看个人能力,看自己是否具备真本领。业务能力精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在本工作领域内出类拔萃的关键所在。所以,常言道:干一行,精一行。

因此,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要精通它。我们应该成为自己职业领域的专家,这样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并取得更大的事业上的成功。

方法二: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要想永远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就必须永远做到追求进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就必须学习。

可以说,现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属不易,能“站住脚”就更不易。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提升技能,那么,就算你是公司的三朝元老,是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也不能应付自己的工作,更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而老板也会为了公司的利益,把你扫地出门。所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吸收能量,做出更优秀的业绩。

而工作中最直接的学习,就是在工作中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大师指路,自己去悟”。

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利用好工作中每一次的充电机会。譬如,在做一个新的工作任务时,我们就不能离开读书。先从书上寻找答案,再进一步把视野拓宽,从周围人处获得建议,找到可以求教的老师……这样,我们就有了做事的主见和步骤。

第一,读万卷书。

一位老板曾和一位大师级的人不期而遇,他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在很恰当的时候提出让大师给他的企业诊断。大师说:“你把企业所处行业的一些书和资料先给我看看。”老板说:“我整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看书。”大师回答他依据意义深刻的话:“你根本不清楚你在干什么。”

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工作不是研究发明,而我们也不是第一个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具体做法都被总结好了。比如文员这份工作,工作的内容只需要阅读几本相关书籍就可以明白了。一本不够,就三本、五本,这要比我们在工作中摸索有效得多。一旦找到了做事的方法方式,我们就能很快地在实践中结合书本的知识创造性地发挥。

又比如,销售工作,到底要怎样把商品卖掉?事实上,我们只要阅读基本销售方面的书籍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样在实践中就不至于碰钉子。再比如,做策划、写文案的,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来帮助自己的实际工作。

在工作中,第一时间阅读能对我们有指导作用的书籍,是最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方法,这会比我们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所能获得的帮助更系统、更有效。

对此,有人会说:“我工作太忙,一忙起来就没时间看书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工作再忙,只要挤挤就会有时间了。在工作中读书,甚至把过去的书拿出来重新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对书中知识的驾驭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还能做到触类旁通。这在工作中就能体现出来,因为在工作时,我们已经从容了很多。读书不是读一本就可以了,也不是到某个阶段读一读就可以了,一本好书在不同阶段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帮助。

而且,读书是借助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成长。想将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方法,这时身在职场的人,包括老总都应懂得的。

第二,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并不特指要我们成为“徐霞客”,而是要我们做开阔视野的事。不如,多和同行交流,多参与公司以外的活动,多获取各种信息。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还处于工作成败,即人生成败的阶段,要想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仅仅在上班的八个小时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下班铃声一响就溜之大吉,跑回家休息和蜷缩在角落里看电视的人是没有追求的,也不可能有所成就。而对那些享有更大成就的人而言,下班铃声才是刚刚开始,他们会出席社交舞会、演讲活动、拍卖会等各种集会,为了广结人脉,为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做准备。

多做开阔视野的事,才能有机会成为一个幸运儿。比如说,在今天已经有很大作为的那些老总,很多时候就是开阔视野来获取商机。梁庆德,大家都习惯叫他“德叔”。德叔生产鸡毛掸子、鸭绒被的时候,曾参加一次跟自己的轻纺行业毫无关系的家电业会议。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他才意识到微波炉会在中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于是,有了格兰仕雄霸全球的今天。

没有开阔的视野,就不会有开放的格局,也就不会有高远的志向,更不懂得“只有走出去才会知道自己微小”这一道理。否则,只能活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成就自然不会大。

第三,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一定就是认识很多人。阅人无数指的是对我们熟悉的人多了解,并向他们多学习,学习其智慧和经验。

我们的领导、同事、客户都有他们充满智慧的一面。当我们用心走进,他们会无私地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成败荣辱,并给我们建议。

如果身边多了几个知己,少几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路将会变得开阔得多。

只有阅人,才会识人。不要以为只有老板才需要识人,事实上,只要我们懂得识人,那我们碰到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变成我们的“贵人”。

第四,大师指路。

杰克·韦尔奇,全球第一CEO,使通用公司业绩翻了10倍。在自传中,他明确地表示他那独一无二的战略来自于与彼得·德鲁克大师的交流。由此可见,名师指导的重要性。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智慧的人会不停地向前寻找高手。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不惜重金而一定要与巴菲特吃一顿饭了。懂得投资的人更要会投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有太多人不屑于别人的优秀,并且会为他人的成功找理由,少不了对其进行一番评论。难怪华为老板任正非说,他最恨“聪明人”了。但看看我们周围,自以为聪明的人非常多。当一个人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对别人来说不再有影响,而对自己来讲就是内耗。因为这些人一旦有了自以为聪明的做派,就必然会一叶障目,很难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很难听进别人善意的建议。最终,使自己原有的能力因为得不到发挥和响应而难以完全发挥,人生的质量也因此大大“缩水”。

第五,自己去悟。

悟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打一个比方,一件事交给三个不同的人去做,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形:

一种人虽然你告诉了他怎么做,但还是做不好;

一种人是你告诉了他怎么做,他能做得很好;

一种人是你只告诉他一个大概,或者根本没有经验和指导,但它却能做得超出预期的好。

那么,最后一种人就是有悟性的人。

有悟性的人自会得到企业的信赖和赏识。

在国内著名寝具制造企业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已有11名员工在3年时间内,有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的加盟商。这些人平均年龄22不到,而且大都是职业高中文凭。

可以说是慕思成就了他们,因为慕思有一个机制,那就是对每年前五名进行奖励。而奖励内容则是由企业出钱为其开店,让其成为老板,赚钱之后再还给企业。但同时,优秀的员工也成就了企业。这些人曾经普通,起点也不高,其中三人曾是前台文员。但是,他们愿意用心学习,而且都很有悟性,并能以老板的心态做事,接受任务和挑战。自己获得了成长,企业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任琼,21岁,职业高中导游专业毕业。在慕思老总王炳坤看来,她是一个可造之材。

她从店员升到店长,再由导师升到经理,一步一个脚印。当被问及这一路顺利走来,她在企业里的贵人是谁时,她毫不思索地就说是慕思的产品。她的回答是实话,也非常有智慧,完全不像只有职高学历的让人讲出来的话。

她在工作中从不坐等指示,而是去创造性地做事。比如,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客户下了订单,但两人都服务过这个客户。那么,关于这笔的所属就很容易发生争执,影响团结。而管理者对此也很难处理得不偏不倚,这样也会使得整个店的气氛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