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31

第31章 人生的境界(3)

还有一点,我强调要养成独处的习惯。一定要有独处的时间,自己一个人待着,不要总是和别人在一起,总是去忙碌地做事和交往。当然人总是要做事和交往的,但是如果你光有那个,没有独自面对自己灵魂的时间,面对上帝的时间,你就只是在过一种世俗的生活,一种没有头脑和灵魂的生活。我自己体会独处是太重要了,如果几天都是在参加各种活动,我会难受得不得了,我会觉得我成为一些碎片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被盲目的外部力量撕碎了。独处其实是一个整理自己的过程,让自己恢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当然,有人会说,自己就那么待着的话,什么事情不做,不是太难受了吗?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独处的时候,你写点什么,不要写工作,完全是精神性的,回顾今天或者近几天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独处实际上是要和自己的灵魂谈话,为了让这个谈话容易进行,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

总之,浮躁的原因,一是你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二是内心空虚,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真的要从根子里解决,办法一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充实心灵,拥有丰富的内在生活。一个人在世界上是必须有精神的家园的,这个家园,从外部来说,就是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有自己的事业,从内部来说,就是有丰富的心灵生活。做到了这两点,你在大地上就有了真正属于你的精神家园,就能获得心的宁静。孟子曾经谈到“人之安宅”,也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安全的、安心的家园。什么是“人之安宅”?官位、职称、豪宅都不是,只有热爱的志业和充实的内心才是。所以,说到底,浮躁是价值观迷失的结果,而宁静是正确价值观的产物。你因为空虚而拼命向外寻求,结果徒劳,应该改变用力的方向,向你的内在去寻求。

湖北省图书馆开场白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湖北省图书馆在邀请我的时候给我定的,我觉得很好。图书馆是传播书籍的,而一切伟大的、优秀的书籍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就是这三个词——单纯,高贵,宁静。其实这三个词也经常在我的文章里面出现,我认为这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但是,这个题目是没有办法做讲座的,讲座主要是传播知识,而这不是知识,所以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就是和大家谈心。

东南大学开场白

主持人:今晚的演讲是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2010年下半年的首场讲座,同时也是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高层人文名家演讲的首场演讲,在这个计划中,我们将邀请110位享有盛誉的名家来我校演讲。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教授,让我们对他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晚聆听讲座的不仅有现场600名东大学子,同时还在楼上的转播教室和我校对口支援的重庆三峡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同步直播,三地的学子共同聆听周国平教授的精彩演讲。

周国平: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在老年人的智慧和年轻人的热情之间建一座桥梁。今天晚上我感谢东南大学为我建了这一座桥梁,我现在感觉到在桥梁的那一端,年轻人的热情正向我迎面扑来,我深感幸福。(热烈掌声)但是我不知道在桥梁的这一端,我能不能真正传递给你们老年人的智慧。按年龄来说,我已经是老年人了,虽然我特别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女儿才12岁,她说过一句话:爸爸除了年龄老,别的什么都不老。我觉得她真是我的知音。可是没有办法,年龄是事实,我无法否认。那么,一个人年龄老了以后,是不是一定有智慧呢?未必,老了以后很可能成为老糊涂、老顽固甚至老滑头。我希望我这个讲座,今晚大家听了以后,会觉得我这个人智慧虽然不算多,但还不太糊涂,不太顽固,也不太滑头,如果这样,我也就满足了。

东南大学现场互动

问:您刚才提到伯尔写的那个青年渔夫的故事,他躺在渔船上晒太阳,不想为了挣许多钱老是出海打鱼,然后您谈到要超脱金钱回归平凡。这使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反映了当代中国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名牌大学甚至硕士生毕业了都没有能力去买一套房子,更谈不上精神世界的追求了。我产生了一个疑惑,就是如果不每天都去打鱼的话,就不能拥有晒太阳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来做呢?(掌声)

答:那没办法,你就每天去打鱼吧!(笑声)但是我觉得,什么样的条件允许你晒太阳,什么样的条件不允许你晒太阳,这个标准是相对的。要说蜗居的话,其实我蜗居的时间够长的了。现在是商品房的时代,都是自己买房,我到北京来上研究生的时候,都是单位分房。我分配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以后,一直是没有住房的,房源紧张,我又不会和当官的搞关系,长期就住在一个地下室里,跟另外一个同学合住,只有16平米,住了大概有七年的样子。最可笑的是这个同学的家属调来北京了,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还不分配房子,让我跟他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笑声)实在没办法了,旁边正好有一套锁着的房子,也是地下室,我就把它撬开了,小三居哪,很宽敞,我在那里又住了几年,居然没人来管我。(笑声)现在人们对房子的要求肯定不一样了,让你住一间地下室,你肯定会觉得那是非人的待遇。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这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大学生也好,对普通居民也好,要落实廉租房、保障房的政策,让人真正负担得起。我们那个时候,单位分配房子,只需要象征性地付很少的租金,不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住宿条件远远不如现在。另一方面,你要看到,哪怕居住条件差,你仍然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仍然可以去追求你更看重的东西,并不存在绝对不可能这样一种情况。(掌声)

问:在讲座开头的时候,您说人一生活的就是价值观,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在讲座中您提到了您在广西的那段经历,我凭直觉就可以感到,在那段生活中,您的价值观与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那么我想,您当时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彷徨和痛苦。我觉得我现在也处于这个状态中(笑声),我想知道您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这个矛盾,使自己最终回到平和的心境的。(掌声)

答:首先我觉得,一个人有彷徨和痛苦,这说明他敏感,是有灵魂的表现。一个人灵魂觉醒了,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就不可能和周围世界不发生冲突。那段时间里,我的这个冲突是非常严重的,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大喊大叫,觉得忍受不下去了,自己的追求不被理解,而且没有一点出路。一辈子默默无闻倒也罢了,我这个人从来没有野心,不想出名,但是总希望看到自己的追求有一个结果。我当时最渴望的是有同道者,哪怕只有几个人能欣赏我,互相能交流就行,但是这样的人也找不到,真是绝对的孤独。你问最后怎么样平和下来的,我告诉你,我达不到这个境界,经常有反复的。你们现在条件比我们当时要好得多,我们那种环境太封闭了,自己完全不能选择自己的道路,党和国家分配你到哪里,你就必须去哪里,你被定死在那里了,没有一点儿挪动的可能,换个地方、换个工作都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你们现在真的好得多,至少允许你选择地方和职业。当然,你们有生存的压力,实际选择起来也不那么自由的。一个有志向的青年,和这个急功近利的环境一定会有冲突,仍然会有痛苦。我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你痛苦的时候,就去找你的同道吧,和你价值观一样的人,包括现实世界里的,包括书籍世界里的。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安慰,比如我的这种追求,在那个小地方只是我一个人,很孤独,但是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绝不是我一个人,我有很多同道,那样我就会感到一种安慰,内心会比较平静一些。

问:我有一个困扰我蛮长时间的问题,想请教您一下。您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我一直觉得自己卑微的一点,就是自己没有成形的价值观,没有信仰支撑的价值观。在现在这种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我就经常迷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我就想请问您,有没有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还游走于是是非非之间的大学生们的一个立足点,一个基本的点,使我们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不会被某些错误的东西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笑声,掌声)但是我想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现成的好办法,最多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读书了。(笑声)当然我可以说也许你有贵人相助,给你一些指点,但是要真正起作用的话,还得要靠你自己的悟性。只有从你自己内心出来的东西才是可靠的,旁人的指点是不可靠的,哪怕他是对的,你如果没有悟性对你也不会起作用。悟性这个东西是你本来就具有的,但是要开启它,开启的一个办法就是读好书,读那些有非凡悟性的大师们写的书,他们会帮助你形成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我之所以强调少看媒体和网络上的东西,就因为那些东西主导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看多了就容易被它们牵着跑,不是开启你的悟性,反而是蒙蔽你的悟性。所以,要去读大师的作品,你会越来越清楚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问:我今天来听讲座是久仰周教授的大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标题《人生的境界——单纯、高贵、宁静》,这正是佛教追求的境界,我想请教您对佛教的看法。还有一个问题,您在讲座里说教育现在是走错路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谈到民风要淳朴,聪明的君主不应该教育智巧心机。您讲的教育走错路是不是也是指现在把道德和做人的教育完全放弃了?

答: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撇开道德教育不说,我认为智力教育本身也走错了路。现在智力教育成了应试教育,最重要的智力素质,包括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恰恰受到了压抑甚至摧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违背了智力教育的本义。老子在总体上是反对智力教育的,认为民众智力发达会导致道德堕落,这个观点不可取。人类不可能停留在原始的民风淳朴阶段,现代文明的要求是智德兼备,把智力上的独立思考和道德上的自律统一起来。关于佛教,我没有多少研究,但是我很欣赏,我认为佛教不仅仅是宗教,它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最透彻的人生哲学。(掌声)其实,一切注重精神修炼的学说,包括佛教,真正的作用都是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