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23

第23章 哲学与人生(3)

探讨道德问题要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寻求正当的生活,何谓正当,也是从生命和精神(灵魂)两个方面看。作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为灵魂,人要有尊严感,自尊并且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两个基础。生命的善良和灵魂的高贵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把道德建立在灵魂的高贵和做人的尊严的基础上,这就已经是信仰了。信仰有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相信灵魂生活是人的本质生活,因而能够在道德上自律。(略,参看本书中《道德的根本》一文。)

3.生死问题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我们不应该回避,要去面对它,去思考它,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思路,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后一项成就,就是安详地死去。对于死亡,多数哲学家主张理智地接受,排除恐惧心理,基督教和佛教则以相反的思路教人看破生死,皆可供我们参考。通过思考死亡,我们最后即使不能得出一个结论,也会有重大收获,可以使我们对人生持一种既认真又超脱的态度。(略,参看本书中《思考死亡》一文)

清华大学现场互动

问:周老师,刚才您上台的时候,我看见您穿了一件短袖,轻易地跳上讲台,我是非常的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在我心里,您是一位长者,没想到您显得这么年轻,您的精神也非常年轻。这是不是得益于您的勤于思考呢?

答:我觉得哲学对我的心态肯定有特别好的作用。一个人怎样才能年轻啊?就是你别世故,一世故心思就复杂了,就会变老。哲学就是要让人不世故,通过想那些大问题,让你对小事情看开一些,糊涂一些,不去纠结。

问:您说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发展,可是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觉得人的自由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很多现实的东西阻碍理想的实现。我觉得您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这应该是哲学面对现实的尴尬吧。

答:哲学和现实当然有距离,如果没有距离,要哲学干什么?距离和距离还不一样呢,有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是引领现实的理想。理想怎样才算实现了?并不是说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算实现了,理想的真正作用是给精神一个蓝图,一个目标,引导你向某个方向走。无论人类也好,个人也好,都是这样。马克思的这个理想可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是所有的理想如果追问到底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乌托邦永远是一个远景,可是人类需要乌托邦,也应该有乌托邦,如果没有乌托邦,人类就被封闭在现实中了,不可能有精神层面的进步。作为个人来说,当然你要有基本的生存保障,但是,如果你确实知道,作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你最重要的使命是要把你的精神素质发展好,把精神生活过好,如果你明确了这一点,你就不会永远为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做事情了,你会往高处走,而把解决物质问题仅仅当作一个手段。可是如果你没有那个理想的话,你就可能一辈子只是赚钱,只在物质生活上努力。所以,理想是给你的人生一个方向,有没有理想,人生的走向是不一样的。

问:周老师,读您的书是否就可以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答:当然不能只读我的书,如果这样,你就始终是站得比较低的。我的书只是一个桥梁,你要从这个桥梁走到大师那儿去,那才是目的地。一定不要在我这里停留下来,这是我再三向读者要求的。有一天,当你真正读进了大师的书,回过头来读我的书,你一定会觉得太浅了,读不下去了,这是我的真心话。不过,我一点儿不难过,反而为你高兴。

问:您怎么看佛教?你演讲中没怎么谈。

答:佛教我是不敢谈,因为佛教太博大精深了,我看的东西还太有限,更没有修炼的经验。我相信佛教是解决人生终极问题的最佳途径,今后会好好下功夫。

问:有一个问题是我最需要问的,就是您的信仰是什么?因为如果我不知道这个的话,就无法凭我的视角去理解您说的很多话。

答:如果你所说的信仰是指一种特定的形态,比如某种宗教,某种主义,那我可能就谈不上有一种信仰。但是我是这样看的,实际上我是通过哲学来思考信仰这个问题,哲学有一个特点,它始终走在通往信仰的途中,始终没有走到目的地,没有走到它的终点。它的终点也应该是信仰,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一种特别明确、特别坚定的认识或解释,它的目的也是这个,但它始终走在路上,始终在思考之中。所以,我只能说我是走在通往信仰的途中。

问:您的信仰是更偏向于儒家还是道家?您说您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宁愿放弃其他,我觉得这一点更像道家。

答: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不能算是我的信仰,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更喜欢道家,因为它注重对社会形而下层面的超越,注重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儒家比,它有这两个优点。我觉得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一个是缺少形而上学,一个是缺少个人自由,在这两点上,道家比较好,儒家毛病比较大。

问:当您一百岁的时候,你认为那时候你会追求什么样的幸福?

答:一百岁已经是幸福了,还追求什么呀?(笑声)

问:根据霍金的大爆炸理论,你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

答:我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对他的大爆炸理论还是不太懂。他好像是根据我们所能得到信息的范围来规定宇宙的范围,大爆炸把此前所有信息都吸收掉了,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宇宙是有限的,他的基本意思好像是这样。但是我还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我们绝对得不到信息的那个部分,即便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至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觉得光是做一个论断没有什么意义,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一个信念,都没法证明,谁都驳不倒谁。你应该去追问信念背后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念,那些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什么要为这个宇宙去寻找、去设定一个精神性的本质,其实是为了给人类的存在寻找一种精神的意义,而这样一种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问:周老师,很高兴今天能近距离地和您交流,来之前对您有所了解,在现场看到您,首先发觉您的普通话不见得标准,看到本人不像照片这么严肃,看上去比照片要老实。您谈到您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提了许多看似很简单其实很深刻的问题,说实话,我二十多岁了,还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我想问,您的女儿是不是在您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甚至暗示下提这些问题的?她这么小就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对她的成长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答:首先我要告诉你,我肯定没有故意影响她,我在家里从来不谈哲学,我觉得在家里谈哲学特别可笑,特别傻,而且我内心并不愿意孩子过早地想这些无解的问题。但是,她一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是鼓励她的,我会夸她提的问题特别棒,这说明她聪明。至于会不会影响她的成长,会让她变得沉重,我觉得一点也不会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孩子的生命本能太旺盛了,她的智力在生长,生命也在生长,她的这种旺盛的生命本能是压抑不住的。也许她刚提过这种问题,几分钟后快乐的时候就把刚才提的问题忘掉了。不过,忘掉不等于不存在了,我就想,她想的这些问题一定是以某种方式潜藏在她的心里,就好像冬眠了一样。事实上,上小学以后她几乎没提过这样的问题了,但是我相信,她小时候提过的这类问题只是冬眠了,以后在某个时候还会苏醒的。我认为人应该想这种问题,想和不想的人的生活格调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说影响的话,我觉得利大于弊。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提最后一个问题。哦,我看到好多同学向我摆手,那我把这个难题抛给周老师吧,周老师您想跟哪个同学交流?

答:你让我做坏人,我来做一下好人吧,可以再提三个问题。

问:你谈到中国人功利主义很严重,我想问中国的这个功利主义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庄子曾经批判有用、无用的分别,而在现实中,无用和有用的分别已经很严重了。中国的功利主义是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还是先秦之后中国采用了儒家学说才慢慢地发展起来的?

答: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先秦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实用主义品格还不明显,包括孔子,他也有很性情的一面。当然庄子更是这样,不过刚才你提到的那个无用之用,庄子讲那个话是着眼于自我保护,不完全是从精神层面谈的。我觉得实用品格比较严重是在西汉以后,儒家的礼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的礼教,其宗旨是用宗法伦理维系社会的稳定。我把儒家和西方精神做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说世界分为三个层次,上面是上帝,下面是个人,中间是社会,那么儒家是紧紧抓住中间的社会,一切从社会的稳定出发,如果上面的精神追求、下面的个人自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那就都要否定。西方的特点是鼓励上下两头,中间的社会是为两头服务的,而中国是上下两头都为中间服务。我觉得问题是在这个地方,所以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这种实用品格,儒家的实用主义不是物质至上,而是社会稳定压倒一切。

问:哲学是不是会让人的心灵和生活很沉重,带来很多苦恼?

答:我认为恰恰相反。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生必有的缺憾,二是人心不该有的迷误。这两个东西都不是哲学带来的,哲学恰恰是要针对这两个原因进行治疗,让人宽待人生的缺憾,解除心中的迷误,从而摆脱苦恼。人有两种病,一种是治不好的,需要安慰,一种是治得好的,需要治疗,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起的都是这两个作用。治疗有没有副作用?这就很难说了,即使有也比不治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