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哲学所思考的是根本问题。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说哲学是方法论,我认为哲学主要不是方法论,而是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经常有人对我说,你是学哲学的,这个问题你帮我分析一下。我总是说,哲学不是万能的方法,好像什么具体的问题都能用哲学来解决,解决具体问题必须有关于这个具体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光靠哲学是解决不了的。哲学就其本性而言不是要为你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它是要你去想根本问题。所以,如果你只是琢磨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不去想那些根本问题,你就还没有进入哲学。
有人会问,想根本问题有什么用?这仍是在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尺度衡量哲学。我要明确地说,哲学无实用,实用非哲学。但是,哲学有大用,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通过想根本问题,你就有了一个宽阔的视野,这样你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一种高的境界,它起的是这样一个作用。哲学的大用就是让你活得明白,拥有一个经过了你的思考的清醒的人生。当然,如果你宁愿盲目地、糊涂地活着,哲学对你就的确毫无用处。所以,一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他重视人生意义和精神生活的程度。
所谓根本问题,说到底是两个,一个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是我们会发现,如果追问下去,这两个问题都是没有最后的答案的,更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康德说,世上最令人敬畏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所探究的,无非是我们头上的神秘和我们心中的神秘。
要了解哲学的性质,最好的办法是把哲学与宗教、科学做一个比较。其实这个比较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做的,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我做一点发挥。
在所问的问题上,哲学和宗教是一样的,都是追问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关于世界的本质,宗教也告诉你,你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是现象,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基督教告诉你,你要信上帝的国,那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世界,佛教告诉你,四大皆空,人世间只是幻象,你要看破红尘,不受迷惑。关于人生的意义,宗教也是要解决灵魂和肉体、生命与死亡的关系问题。总之,无论哲学,还是宗教,实质上都是灵魂的追问,都是要解除灵魂里的困惑。
哲学所问的问题和宗教是相同的,和科学却是不同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只处理经验范围内的问题,所谓经验范围就是我们凭借感官能够接触到的事物,包括用仪器接触到的,仪器无非是感官的延伸。在用感官获得了感觉材料之后,再运用逻辑思维去进行整理,从中找出规律,这是科学做的事情。所以,可以把科学简要地定义为用逻辑整理经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科学是不问这类所谓的终极问题的,因为它们是超越于经验范围的,凭借经验永远不可能找到答案,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超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哲学却和宗教不同,反而和科学是一样的,它要凭借理性来解决这类超验的问题,要用自己的头脑把它们想明白。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用来整理经验材料的,对于超验的问题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有没有一个上帝,人死后灵魂还存在吗,对这样的问题你无论做什么回答,都既不能用经验来证明,也不能用经验来驳倒,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是无解的。很多哲学家,比如德国的费希特,甚至包括列宁都说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理论上谁也不能驳倒谁,这是一个信念的问题。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一直作为形而上学而存在,metaphysics这个词,直译是“物理学之后”,就是要凭借理性能力来探究有形世界背后的那个无形世界,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的那个不变的本质。但是,探究了两千多年也没有结论,所有的结论都被推翻了。尤其是到了康德,他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不但人的感官只能触及现象,人的理性能力也只能触及现象,不能触及本质。在他之后,西方哲学越来越取得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世界对于我们只能作为现象存在,只要我们去认识,它就是现象,只能作为现象呈现给我们,因此设想现象世界背后存在一个本质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经常有人说西方哲学陷入了危机之中,指的就是依靠理性思维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一条路走不通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危机其实早就包含在了哲学的本性之中。科学用理性的方法解决经验的问题,它的本性中没有矛盾。宗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解决超验的问题,只能靠信仰来解决,或者像佛教所主张的,靠戒定慧进入某种排除经验和逻辑的精神状态,它的本性中也没有矛盾。哲学要用理性的方法解决超验的问题,很显然,它的本性中就包含着矛盾。宗教、哲学和科学,人类认识世界的这三种方式,哲学在中间,它和宗教一样追问超验的问题,和科学一样使用理性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宗教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内在矛盾。宗教的问题是灵魂提出的问题,宗教就让上帝来回答,它是一致的。科学的问题是头脑提出的问题,科学就让头脑来回答,它也是一致的。唯独哲学,它是让头脑来回答灵魂提的问题。我打个比方来说,人的灵魂是一个疯子,尽问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人的头脑是一个呆子,要按部就班、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所以哲学的情况就像是疯子在问,呆子在答,结果可想而知。
这么说来,哲学的状况好像是很悲惨了。但是,罗素说了,这正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实际上,在让你不去想根本问题这一点上,宗教和科学是相同的,宗教承认根本问题的重要,但认为你靠理性是想不明白的,只能靠某种神秘体验,科学也告诉你这种问题是想不明白的,你的理性应该用来想那些想得明白的问题,去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哲学偏要你去想这些想不明白的问题。哲学这个词,philosophy,原义是爱智慧,“智慧”前面有一个前缀“爱”。智慧是已经想明白了根本问题,哲学不是,它是爱智慧,是还没有想明白而渴望想明白,这个名称表明哲学非常有自知之明。哲学给自己提出不能解决的任务,去思考没有答案的问题,有其独特的意义。你去想这些大问题,哪怕没有最后答案,你和不想这种问题的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生活中你和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心态和境界。你和仅仅凭信仰去解决这种问题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在你的灵魂追求和你的理性思维之间会有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实际上同时促进了两个方面,使你的理性思维更深刻,也使你的灵魂追求更自觉。科学不关心信仰,宗教直接给你一种信仰,而哲学不同,它关心信仰,又不给你一种确定的信仰,永远走在通往信仰的路上,它永远在路上,永远不会在某个终点上停下来。
哲学要你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去想根本问题,而根本问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至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就有了哲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要你去独立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我强调一个“观”字,“观”是动词,不要把它固定成名词,你要自己去看世界、看人生,这就是独立思考。哲学只向你提问,不给你答案,它把你引到那些最高问题之中,它就尽了它的责任。如果你真正去想这些最高问题了,你对它们的思考保持在敏锐和认真的状态,你就真正进入了哲学。所以,如果有一种哲学宣称要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因此你就不必自己去思考了,你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哲学了。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所指的。我认为我们的哲学教学是有很大毛病的,往往就是给你一些教条,给你标准答案,你就接受吧,相信吧,不要思考。当年我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的哲学,回过头来看,在课堂上真没有学到什么哲学,对什么是哲学形不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当时我们的一本主要的教科书是艾思奇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本书是大学里哲学公共课的基本教材,也是我们哲学系的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这个东西我们要学两年。其实它的框架基本上来自斯大林,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中有一节,标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这部分是怎么谈的呢?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路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主张物质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这是一条分界线。还有一条分界线,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主张运动变化的是辩证法,主张静止不变的是形而上学。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们的用法是有问题的。亚里士多德的一本主要著作,后人把它命名为metaphysics,意思是探究有形世界背后的无形世界,汉译是根据《易传》里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为“形而上学”,应该说是传神的佳译。就原义来说,哲学就应该是形而上学,是对看不见的“道”的探究。把它转义为静止地、孤立地看事物的思想方法,可能是从恩格斯开始的,大背景是康德之后对那个本来含义上的metaphysics的质疑。我的看法是,质疑归质疑,不应该歪曲本来的含义,把它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上面说了两条分界线,然后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就用这两条分界线去给历史上的哲学家排队,唯物主义者是好人,唯心主义者是坏蛋,有的唯物主义者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比如费尔巴哈,是有缺点的好人,有的唯心主义者是辩证法的,比如说黑格尔,是有一技之长的坏蛋,可以为我所用,最后发展到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完人,一点缺点都没有。
大家可以想一想,学了这么一套东西以后,你知道哲学是什么了吗?事实上你对哲学还是一点概念也没有。哲学就是爱智慧,它让你爱智慧了吗?爱智慧就是不甘心糊里糊涂地活着,要自己把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而这样的哲学教学本身没有丝毫思想含量,怎么可能刺激你去思考呢,它起的作用是让你在还不知道哲学是什么的时候就讨厌哲学了。有很多人说哲学抽象、枯燥、不可爱,说自己讨厌哲学,我说错了,你讨厌的东西根本不是哲学,你还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呢。
要知道哲学是什么,你一定不要看教科书,看我们那些教科书是绝对入不了门的,应该直接去看哲学家的原著。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我对哲学真正有一点概念,完全是靠自己去读那些大师的作品,从古希腊开始,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后来的康德、尼采等等,包括马克思,也一定要读他的原著。我们现在讲马克思,一是与原著割裂,二是与欧洲文化传统割裂,就完全走样了。这么多哲学家,读谁的著作?我建议你先找一本好的简明哲学史来看,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基本观点有一个了解,然后再选择若干个引起了你的兴趣的哲学家,去看他们的原著。把一本好的哲学史当作向导,在它的引领下去找你心仪的大师,我觉得这是学哲学的一个捷径。看大哲学家的书,重点是看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些伟大的头脑所思考的基本问题是共同的,也就那么几个问题,但是每个人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这些问题实际上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你也许已经想过,也许是在读他们的书时被唤醒的。我要一再强调,重要的是问题,只有你自己真正去想这些问题了,你和哲学才是有了关系,才是进入了哲学。读书的作用是推动你深入地想,你不要接受任何一个哲学家的结论,你要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找不到,就宁肯没有答案。
二、人生哲学讨论什么问题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哲学与人生》,前面讲了什么是哲学,接下来该讲人生了,就是人生哲学。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那么,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这一块就是人生哲学。什么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说到底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从西方哲学来说,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翻来覆去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好,good,我们也翻译成“善”,柏拉图认为是哲学中的最高概念。好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有意义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好”就是令人满意,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是让人觉得愉快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意义上的“好”,其实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或者说生活质量。这是人生哲学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第二个层次,“好”就是正当,什么样的生活是正当的,是作为人应该过的生活。这个层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人生的境界,讨论的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这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大问题。柏拉图主要是在这个层次上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可是,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到头来躲不过一件坏事,就是死亡。你说人这样生活是幸福的,又是正当的,人生多么有意义,但是,人总有一死,如果死了以后归于虚无,什么也没有了,所有这些意义岂不是一场空?死亡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大挑战,这是人生哲学不能回避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生死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根究底的追问,探究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超越生死的永恒意义。
我想来想去,人生的大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人生哲学要讨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最后会发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有赖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的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1.幸福问题
哲学立足于价值观探讨幸福问题。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这两个东西都处于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人就真正会感到幸福。这种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对于生命来说是单纯,对于精神来说是丰富,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略,参看本书中《幸福的哲学》一文。)
2.道德和信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