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4907500000021

第21章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有价?

为何免费的李子不可口?

一群小孩在路上玩耍,见到一棵李子树结满鲜红的李子。这棵树显然是没有主人的,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采李子。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懒得动,就说:“如果李子可口的话,怎么还会留在树上呢?”这个孩子的分析是合理的,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

要是没有主人的李子真的新鲜可口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想办法去摘免费的李子,必然引起竞争。他们会争先恐后,以武力或者其他方式去获取更多的李子,从而付出某种代价,这可能包括头破血流等。因此,他们就要以某种代价获取所谓的免费李子,最终必然付出与李子价值等同甚至更多的代价。也就是说,只要李子的价值大于获取它的代价,人们便会蜂拥而至,直至达到均衡状态。

所谓的免费品,是不需要付出货币代价就可以获得的,但它并不是零代价的物品。小时候,我到外婆家里吃饭,可以说是免费的。可是我发现免费饭菜是有代价的,因为我每次吃饭,外公总是要给我脸色看。说心里话,外公并不疼爱我这个外孙,同时,我也从他那里知道,不用花钱的东西,背后必定存在代价。

很多人渴望获得免费品,希望能够免费享受资源。如果李子树上的李子,人人都可以摘,李子就不可能留在树上。每个人都怕别人先摘走,所以都提前去摘,于是树上就不可能留下可口的李子。

如果一种资源没有产权上的限制,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这种资源没有价值,二是资源的价值被竞争者的代价抵消。因此,就会出现所谓的公地悲剧。尽管法律禁止捕获鲨鱼,并且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加以保护,鲨鱼却要濒临灭绝。人们可以随意杀鸡,鸡却越来越多。前者禁止捕杀,为何会濒临灭绝?后者可以随意杀,为什么却越来越多?要解释这个现象,关键是要从产权角度看问题。因为人类对鲨鱼没有产权,但是对鸡拥有产权。还是那句话,属于越多人的财产,得到的关注就越少。要是天下一切都为公,鸡恐怕也生存不下去。

我所佩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听说他出门即使不带钱,也不用担心。因为他去任何地方,都有人想请他吃饭。张五常教授获得的免费午餐是一种租值的回报。毕竟,张五常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能够和他共餐是一件荣幸的事情。如果张五常是一个普通人,能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请他吃饭吗?这个问题从租值角度来看就很容易解释了。

免费品一般指不需要付出费用就可以得到的商品,或者非卖品。凡是不需要付出费用就可以得到的商品,一是可以从租值角度来解释,二是必然有其他竞争的代价。如果有一个富豪,他想送一些钱出去,这些钱到底会送给谁?如果他想送给自己的朋友,那么竞争规则就是以感情作为代价;如果他想送给美女,那么竞争规则就是以外貌作为代价;如果他想送给高考状元,那么竞争规则就是以考试分数作为代价。

无论从租值角度,还是从其他竞争的代价来看,所谓的免费品只是改变竞争规则,否定了以私有产权作为约束的竞争规则的商品。

尽管有很多种方式获取一份早餐,但是真正能够鼓励人们积极提供早餐的方法,就是以私产作为竞争规则。免费品并不是不需要代价,而是将货币代价转换为非货币方式的代价。人们获取物品的代价并没有改变,但这种方式却阻碍生产。如果那些提供早餐的人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不会积极地提供早餐。因此,改变游戏规则,就可能影响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经济学所说的“凡事都有代价”,这和物理学上说的“能量守恒”是一样的道理。能量不能消灭,只能发生转化或者转移。因此,即使取消了获取物品的货币代价,这些代价也不会消失,而是会转移到非货币那里。

为何“不劳而获”?

所谓的“不劳而获”,并非等同于免费的午餐,而是仅仅指不经劳动就可以获得收益。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收入?有人说是劳动,这个答案没错,但是劳动并不是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如果祖宗有一片土地,那么他的后代通过地租就可以养自己,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劳动谋生。

人们通常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也就是说,钱和力这两种要素都可以成为谋取生计的本钱。所谓的资本家,就是通过付出货币购买厂房或者直接提供货币而获得收入,打工者就是提供个人人力资源而获得收入。本质上,每个人都是“资本家”,即使一无所有,但是如果自己的人力资源还存在的话,就算是“资本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说:“经济学家定义的人力资本,包括人的健康、容貌、体力、干劲、技能、知识、才能和其他一切有经济含义的精神能量,天然归属于自然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每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于个人。”(引自《人力资本与人天然合一》)因此,不管是物化的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一种资本。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就是说:“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凭劳动获得个人消费资料。”要是这样的话,就把一切私有产权都否定了。劳动只是获取收入的一种途径,当一个人“物化”资本不断积累,那么收入就有多种途径获取了。不管是炒股,还是投资房地产,只要他的财产来源是合法的,他的收益就必须得到保护。

其实,“不劳而获”并没有什么不妥,关键是他取得的收入是否合法。如果他有很多土地,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仅仅收租就可以让自己过上富有的生活。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观点,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到底谁剥削了谁?珠三角的一些工厂,资本家提供厂房等生产因素,并且给工人支付工资,然而经营到最后却什么钱都没赚到,甚至血本无归。因此,资本家拿什么来剥削工人?事实上,打工者的收入也可以高得惊人。有些CEO年收入以亿元来计。

劳动可以带来收入,不劳动也可以带来收入,但是只要收入合法,都应该得到尊重。费雪有一句话:“资本就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因此,只要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物化”的资本,就可以不动用“人力”的资本,从而实现“不劳而获”。

为何1美元可以买到宝马车?

要是有人对你说,1美元可以买到一辆宝马车。你肯定会说,打死我也不相信。可是这个世界就有那么多奇怪的事情,竟然有人愿意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宝马车。有一位妇人在纽约市的多家报纸上刊登了1美元卖宝马车的广告,但是没有人把它当真,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玩笑而已。因此,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去买这辆廉价的宝马车。就在这个时候,刚毕业的小伙子约翰看到这则广告,拿着1美元按报纸上的地址去买这辆宝马车。真是想不到,约翰果然以1美元的价格买到这辆宝马车。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约翰问这位卖车的妇人,为何这辆宝马车只卖1美元?这位妇人告诉他,她的丈夫去世了,丈夫的遗产全是她的。不过,这辆宝马车却属于丈夫的情人。根据丈夫的遗嘱,要把这辆车拍卖,拍卖所得的款项全部归丈夫的情妇。所以,1美元即可。就这样,约翰高高兴兴地开着宝马车回家了。

对于这位妇人1美元卖宝马车,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类似1美元卖宝马车的事情却是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重复。很多人抨击官员非法贱卖国有资产,所以情绪非常激动。官员之所以愿意低价出售这些资产,只因产权不属于他们。这位妇人愿意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宝马车,那是因为拍卖所得都不属于她,而属于她丈夫的情人。

所谓的国有资产,名义上是人人有份,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人人有,而只能是官员暂时有。这是一项并不属于他们的资产,同时他们又可以代理所有名义主人行使这份资产的权利,那么他们肯定就不会珍惜这份资产。话说回来,要是这辆宝马车的产权属于这位妇人,她绝对不可能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同样,如果她丈夫的情人拥有拍卖宝马车的权利,那么这位情人也不会以1美元出售。问题就在于,宝马车转让之后的收益权和转让权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以这份资产必然出现贱卖现象。这位妇人拥有转让权,可是转让之后的收益不归她,所以她不会珍惜资产转让的收益。尽管她丈夫的情人很关心资产转让的收益,但是转让权不在她那里。

有些官员之所以乐意非法贱卖国有资产,那是因为资产转让之后的收益和他们无关,并且还可以获得低价转让的好处。举例说,这份资产市价是1000万元,但是某个官员以300万元卖给某个人。这个人从中得到700万元的好处,同时给该官员300万元,那么大家都有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不选择贱卖国有资产?因此,真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制度。从根本上说,就是消除官员的寻租机会。

国有资产改革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停止。很多学者从公平、道德、良心、正义等角度分析国有资产,评论改革方向应该怎样走,但是这些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产权改革必须选择一条明路,从而使产权清晰。一项资产的所有者越多,它得到的关心和爱护就会越少。

要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要寄希望于官员的良心和道德,而要寄希望于产权制度的约束。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让国有资产的产权清晰起来。

为何古人喜欢用文言文?

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追求文字上的简洁,词语晦涩难懂。用白话文写作,表达出来更容易理解,读者也容易明白。为何就不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呢?其实,并不是古人偏好文言文,而是由成本决定的。要知道,古人写字,用刀把字刻在竹简上。尽管后来有了纸和笔,但造纸的成本还是非常高,所以他们不得不用最少的字和词把语意表达出来。

古人发明文言文,这是当时的条件决定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那时电话没有普及,人们有急事的话,就选择打电报。电报是按照字数收费的,所以人们都想尽一切方法减少字数。从语法角度来看,电报内容多数是病句。发电报的人并不是喜欢用病句,而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现在,人们不会选择用文言文来写作了,这和人们表达的成本有关系。现在成本低了,所以就不会约束自己的字数。明清之后,造纸成本降低,人们就开始兴起白话文写作了。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写作更是普遍使用白话文。21世纪以来,人们普及用电脑,打字速度提高了,更是废话连篇。

尽管文言文有简练的优势,但是要读懂其中的意思,非要下功夫不可。可以说,很多人都不喜欢文言文。毕竟,我们要搞懂其中的意思,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同时,对语境理解的偏差,可能还会造成很多误会。

现在,在语文教学之中,对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考虑文化推广的目的,强制人们去学习文言文并没有对一些人产生多大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文言文是没有作用的。应该考虑因材施教,花时间去研究文言文,还不如让他们学习一些生存技能。

当然,把文章写得精练是必要的,但是精练的前提就是让读者看得明白。文言文也有精练的好处,可是也让读者读得很吃力。因此,文言文已经被市场淘汰了。文字存在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相对于文言文来说,白话文传递信息的成本更低。

文字只是传递、交流信息的载体而已,但是有的人故意口出文言文,从而显示自己的高深。实际上,这样做只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增加交流的成本。因此,并不是古人喜欢用文言文,而是当时成本的局限决定他们只能这样做。

为何盈利是无主孤魂?

张五常读研究生时,某科考试中,教授出了一道试题:试述及分析盈利理论。他只答了一句,经济学没有盈利理论。那个教授是个大师级人物,张五常知道他就是要这个答案。

西方经济学所用的Profit一词,中译为利润。但是张五常认为是不对的,应该译作盈利。售价是10元的商品,进货成本是6元,租金、利息和工资等费用是2元,那么剩下的2元并非是盈利,而是一种天赋租值的回报。相同的生意,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但是赚钱的部分并非是一种盈利,而是特殊天赋租值。道理很简单,李嘉诚做生意赚了很多钱,这些钱不是他的盈利,而是对他具备经商头脑的这一特殊天赋的一种回报。从事经商活动,不管是赚钱还是赔钱,都是一种租值的回报,只是赔钱者是一种负租值。

一个偏僻的地方,自家开店铺经营,能够赚的钱不多。有一天,这里建了几所大学,人流增加了,生意好做了,赚的钱多了。比以前多的那部分钱,也不是盈利,而是因为人流增加带来的收益。垄断行业,赚得超额的钱,这也不是盈利,而是垄断租值。政府通过发牌的方式,只允许一家公司经营。要获得这个经营权,无数家公司通过竞争而最终决出胜利者。比如,按照市价原则,出高价者得。因此,钱赚多了,这是垄断租值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说的盈利只是会计意义上的,并非经济学上的。实际上,经济学上是没有盈利的。盈利是无端端地多出来的收入,它不是工资,不是租值,不是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不是投资应得的回报,那它是什么?

如果在一块土地上种植玉米,获得1000元收入。这1000元减去种子、肥料、工资等费用,剩下的就是地租。如果玉米价格上涨,地租等也会随着上涨。因此,就没有盈利存在。

如果购买2元彩票中奖500万元,扣税之后拿400万元。那么400万元减去2元,剩下的都是盈利吗?张五常认为:“意外的盈利叫作风落盈利(WindfallProfit);意外的亏损叫作风落亏损(WindfallLoss)。重要的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没有非‘风落’或非意外的盈利或亏损。这是因为我们若容许非意外的盈利或亏损,其他的价值理念──利息、成本、租值等──就加不起来,使整个理论架构摇摇欲坠。”(引自《盈利是无主孤魂》)事实上,意外中奖这只是运气问题,所得的收入就是运气的一种回报。

张五常谈论了风落盈利的实例。他说:“1950年‘韩战’爆发,中国抗美援朝,香港的西药需求激增,香港的西药商一下子因为有存货而发达了。当时我父亲的商店在药商众多的永乐街,所以记忆犹新。

“‘韩战’继续,西药有巨利可图,众所周知,要加入这行业的其他商人不计其数。但加入可不容易,因为存在的西药商人都持有代理权,可以维持一段时期的巨利。这巨利再不是风落盈利,而是租值,可以折现。

“西药商人因见有巨利(租值)可图,大手输入西药,一手一手地加上去。后来1953年‘韩战’突然终止,不少西药商破产。这是风落亏损。”(引自《盈利是无主孤魂》)

有些人做生意赚了很多钱,这些都不是盈利,而是对他们天赋的回报。所谓的盈利,就是意外的风落。因此,盈利是无主孤魂。